理解与尊重并行 把自信洒满家园

2019-09-10 07:22王妍妍
教育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边缘化园长边缘

王妍妍

长期的弱势地位,已经危害到“边缘化”幼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同时也给其身边的人造成影响。怎样对待“角落里的孩子”?如何帮助、引导“边缘化”幼儿走向集体,重拾自信?且听幼儿教育一线的声音。

有教无类 培养孩子大胆自信

“边缘人”具有典型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有些可能是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们怯于表现自己,从而害怕失败和被否定。

遇到这样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坚持有教无类,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不因孩子的性格而忽略或无视他,相反地应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其次,要从心里肯定、接纳孩子,给他无条件的信任,让他感受到安全和温暖,多与孩子沟通,与他们做朋友,了解其内心的需求。

再次,在班级生活及教学活动中,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鼓励自卑的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积极与同伴交往。课堂上多提问处于游离状态的孩子,让他们充当重要的角色,比如领读者、游戏小组长等,让孩子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注和帮助,同时也让他去帮助别人,体会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喜悦。最后,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孩子大胆自信的性格,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及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让孩子在肯定的评价中树立自信。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外国语幼儿园园长 邝丽丽)

家园合作 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中,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边缘状态——胆小孤僻。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孩子天生性格内向,一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自由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

对于前者,个性使然。从孩子的自然发展角度讲,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通过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尽量多给孩子创造与小朋友打交道、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孩子慢慢适应集体、参与游戏。

至于后者,后天形成的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化解,很可能导致孩子的自闭。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可能有以下两点。

第一,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和压制,让孩子逐渐形成了退缩、躲避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主动了解孩子日常与家长的互动模式,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持续地沟通孩子的现状与变化,不斷引导家庭形成沟通、关注、陪伴的教育模式。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耐心,多用平和的语言与孩子互动,帮助孩子逐步摆脱退缩、自卑状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来。第二,家庭教育过于宽松和自由,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缺乏自我约束,形成我行我素、不合群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家庭、幼儿园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尤为关键。用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从遵守基本规矩做起,逐步过渡到融入生活常规。当然,这种状态的形成也常常与保姆或者老人带孩子有关。所以,指导家长与保姆、老人的沟通,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和家庭架构的多元发展,“边缘人”现象较之以往正变得越来越多。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问题,帮助原本应处于单纯且纯粹成长阶段的孩子自信、开朗、快乐地走出去。

(KASCA卡思佳国际教育总园长 谷凯)

猜你喜欢
边缘化园长边缘
园长变马车
园长考试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
边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