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悲悯情怀的品质研究

2019-09-12 06:08虎雅斐
文教资料 2019年18期
关键词:苦难张承志

虎雅斐

摘    要: 张承志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道奇特风景,其作品具有浓厚的悲悯情怀,体现在对底层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揭示及产生的关怀意识、对自然生命的歌颂。他通过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书写出底层民众生存状态,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和悲悯,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 张承志   底层民众  苦难  悲悯情怀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道奇特风景,张承志“以笔为旗”①,坚定理想、坚守信念,执着地叙写底层人物的心路历程,表达自己的民间立场,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悲悯情感。张承志将现实生活和偶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人物的苦难和坚强,以自己的独特意识凸显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张承志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从早期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索到中期的民间书写,对民间文化进行更深层的悲悯思考,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试图通过民族间文化批判人的价值失落、文学的媚俗,从而理解整合中华文化精神。

一、对底层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同情怜悯

张承志的悲悯情怀主要体现了他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关怀意识。张承志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以同情的笔调书写了他们的状况,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悲悯。

《黑骏马》中描写了蒙古草原索米娅的苦难。索米娅被流氓黄毛强暴怀孕产女,为了生存,最终随便嫁给赶马车人达瓦仓,自始至终过着无比艰难的生活。张承志在作品中写道:“在北国,在底层,存在着一些伟大的女性的人生。”②在作者看来,《黑骏马》不仅表达爱情,更表达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索米娅出卖劳力为生计所迫的状况。主人公在自然和人祸面前遵守着最低的生存欲望,即只要活着就好。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得知自己的恋人被玷污,提刀准备和无赖黄毛希拉拼命时,索米娅的奶奶却说:“希拉那狗东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有什么呢?女人世世代代还不就是这样吗?”③在“奶奶”看来,这件事能证明索米娅会生孩子,不是什么罪恶的事情。正如王富仁所说:“只要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还在中国社会上占统治地位”④旧的道德就根深蒂固。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思想上受儒家思想及现代文明的影响,他认为自己不能容忍奶奶的这种“习惯”了的“法则”⑤,体现了张承志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以此表现现新旧观念的矛盾。

作品《旗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的额吉是一个善良而富有智慧的母亲形象,她的生活态度符合旧有的价值道德观念。作者在讽刺旧道德的同时,也肯定草原人民的淳朴。在张承志以草原为背景的小说中,典型人物虽然遭受着生活的磨砺却充满着希望,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主人公的心灵却保持着圣洁,牧民们都能战胜罪恶的暴风雪,瘫痪的额吉也再次骑上青马,这些典型人物是草原人民的缩影和象征,具有草原习性。

二、对自然生命的悲悯歌颂

张承志早期的小说就体现了情感理想追求和精神归宿——对草原的热爱。在草原上他看到了弱者的生存状态,体会到了真实的生存困境,但难以认同草原的旧有法则。《黑骏马》对草原劳动人民寄予理想情感和现实的同情,表现出作者对草原人民的理解和热爱。矛盾冲突和悲悯情怀,贯穿于作者早期和后期的作品中。

后期作品《北方的河》,充满理想主义情感。作品中主人公在参加人文地理研究生考试之前,走进北方的河,它象征中国宽广博大的文化。作者以“河”和自然对话,表达对青春生命的歌颂赞美。他称这些江河是“一首歌,一部曲”,是和他一样有生命活力的存在。他游进北方的河被读者们解读为投入父亲的怀抱,同时是一种理想的激情和追求方式,北方的河如同父亲一样给予他关怀和生命的活力。主人公的满腔激情就像北方的河一样奔腾不息,充满斗志,激励读者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始终保持对青春、对生命的追求向往。

他还五次深入穷乡僻壤的大西北,忍受苦难,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发现北方黄土高原的荒凉、贫瘠。他在《金牧场》中写道,这片土地荒凉、干旱,“黄土上几乎没有植被”⑥“满眼满世界焦旱的黄土山卯”⑦,在这样严重缺水的绝境之地、恶劣的环境中,仍有人顽强地生活着,被作者认为是“强悍的中国人”。作者见证了这里的荒凉和贫瘠,这里的人们却背负着苦难坚强地活着;《黄泥小屋》中的苏尕三在艰难的生活中表达着自己的欲望和幻念;《残月》小说里塑造的在漏风的破窑里拖着病残的躯体煎熬地活着的主人公杨三老汉如何心煎;《九座宫殿》里的韩三十八无论土地如何沙化、干裂,依然重复种植他的希望。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就像海明威曾经说的那样:“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⑧作者写出了一系列他所感受到的恶劣环境,却养育着这片环境中的人民,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片黄土高原的悲悯情感。这里的劳动人民顽强地承受着各种苦难,以精神的信念默默承受着贫瘠的生活。作者对苦难的关怀意识,来自作者对“清洁精神”的追求,即使黄土高原再贫瘠,人们心中依然有一种倔强的坚强。如此,受难的心灵和躯体才能得以抚慰。张承志承传了中国传统文化“士”的精神,比如荆轲的精神、鲁迅的精神。这种源于人道主义精神的悲悯性,表达了对理想的极致追求和对自然的歌颂。

三、对人类命运的悲悯关怀

张承志的悲悯情感,还体现在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一关注人性的道德情感,是对人类命运的怜爱。他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如《黑骏马》中索米娅忍受苦难却至善的形象。《金草地》中刻画的额吉,《北望长城外》里的主人公阳原丁二哥,他们都饱受生活的磨难,却顽强地活着。这些典型形象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真善美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人文关怀。

作品在体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同时,寄托作者对理想的生活充满人文关怀。在悲悯意识的观照下,作品中的人物体現出苦难的悲剧性命运。张承志对人类命运的审视,同时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他离开内蒙古草原,踏遍天山,踏上黄土高原,不断寻找自己的理想,探寻身份认同和理想的文化价值观念,由此表现出倔强的理想情感。

沈从文说:“伟大的作品总能表现人本质性的欲望。”⑨张承志借助信仰的力量克服心灵的艰难挫折,以获得安定和安心。由此,作者便找到了理想的终点,信仰成了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柱。作者开始更多地关注生命和历史,这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的。这种对劳动和生命的感受体验,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在张承志看来,他描述的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他说:“是的,就是理想、希望、追求......我还将正式描写我终于找到的人道主义。”⑩张承志在理想的追求中呼唤人道主义精神及人性的良善,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超越了对人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以自己的悲悯性的理解和真诚歌颂,体现了自我独立的现代精神。他以人生经历和心灵的感受将理想和现实描画出来,表达一代人个体同集体的反思和寻根,带来某种深刻的启示。

张承志在不断探索、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及悲悯意识,穿越草原、天山,踏上黄土高原,发现底层人物顽强的生命力和美好的人性品质,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并热情颂扬。他的底层生活经历,使他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有着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感知和表达。他“以笔为旗”,直面世俗,抵制媚俗文学,在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中,坚定了自己的理想追求。

注释:

①张承志.清洁精神[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282.

②张承志.《黑骏马》写作之外[J].民族文学,1983(04):78.

③张承志.黑骏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45.

④王富仁.对全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89(3).

⑤张承志.老桥[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49:91.

⑥张承志.金牧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113.

⑦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3.

⑧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53.

⑨沈从文.创作杂谈·给志在写作者[A].沈从文文集·第12卷[C].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

⑩张承志.心灵史·代前言[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张承志.黑骏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2]张承志.北方的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3]张承志.草原[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4]张承志.老桥[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5]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张承志回族小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6]张承志.黄泥小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7].张承志.心灵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8]张承志.鲜花的废墟——西班牙纪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8.

[9]张承志.清洁的精神[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10]马丽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1][瑞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文学与心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2]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3]张承志.张承志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14]王安忆.心灵世界    王安忆小说讲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5]张承志.常识的求知[M].上海:三联书店,2012.

[16]张承志.张承志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7]张承志.敬重与惜别[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1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张佳,张艳沁.悲剧的力量——张承志小说人物的民族个性与气质[J].贵州民族研究,2013(6).

[20][美]爱德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著.梁永安,译.文化与抵抗    萨义德访谈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论文系院里科研项目资助承担(项目编号:16XH KY20)。

猜你喜欢
苦难张承志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张承志文学年谱(修订稿)
关于《张承志文学年谱》的订正启事
精神的长旅
——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看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
张承志与“伤痕——反思”文学思潮关系研究述评
论张承志多重身份下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