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过好“三关”

2019-09-17 06:25杨军
语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意味文言节奏

杨军

要学好文言文,读是关键。读的学问很大,读的方式有很多种。笔者以董旭午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为例,谈谈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提高教学效率。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过好“三关”——“诵读关”“猜读关”“品读关”,切实培养学生的品析力、感悟力、学习力和自觉力,以及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教师要引领学生过好“诵读关”

古人是特别重视诵读的,几乎所有的诗文都要摇头晃脑地美美地诵读。因为只有这样美美地诵读,才有可能深刻体验并感受到文言语句的独特节奏和韵律,才会真正品味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都是教师整堂课地在翻译语句和串讲课文,几乎听不到学生诵读课文的声音。遇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语法现象等,教师总是没完没了地直接去讲解词义、文言句式、语法作用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再下位的“名词动词化”“形容词名词化”“数词做定语”“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状语”等,甚至通假字还要细分“同音通假”“谐音通假”“形近通假”“古今通假”……事实上,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对文言文都还没什么感觉,正需要教师指导他们通过反复诵读对文言文产生初步认识。若课堂上学生总是没什么机会反复诵读,总是在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硬塞给他们的一些重点词义或者很专业的文言语法知识,其结果只能是把本来韵味很美的文言文教得枯燥寡味,令学生没趣、生厌甚至害怕。

董旭午老师就特别重视引领、指导学生诵读。或诵读某段,或诵读某几句,有时还要把某个句子或短语诵读几遍,之后再合起来诵读整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诵读形式,都只为一遍遍地强化体验和感受,教学生用心品到学习文言文的真感觉。实际上,这就是在引领学生过好诵读关。请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摇头晃脑地美美诵读。

(生读)

师:还是味道不足。同学们,想听老师读一读吗?

生:(齐声)想!

(师示范诵读,重在读准语句的节奏,读出“者”“而”“之”等词的意味)

师:请同学们删掉“者”“而”“之”等词后再诵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诵读之后)意思没变,但语句僵硬,头也摇晃不起来了。

师:(点头)对,这就是文言文的真感觉,美就美在节奏和韵律上,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味就是通过节奏和韵律表达出来的。请同学们再摇头晃脑地诵读一次“北山愚公者”这个短语,在“者”之后停顿稍长一点儿,好好品一品这个“者”字的特殊意味。

生:(照做、思考之后)這个“者”字强调在北山有一个被叫作“愚公”的人。若删掉“者”字,就没有“……的人”这种意味了。

师:为什么非要这样强调呢?直接说“北山愚公,年且九十”不更简洁利索吗?

生:可能是强调这个叫愚公的老人很不一般吧。

师:(高兴)说说你的理由。

生:老愚公都快九十岁了,还想要搬走太行、王屋二山,这本身就不简单啊。

师:对的。你很聪明!这个“者”字不仅仅是在舒缓语气,有表示“……的人”的意味,更有一种夸赞老愚公这个人不一般的意味。同样,接下来的“而”“之”“也”等词不只是为了舒缓语气,而是有着一种很特别的意味。请同学们再摇头晃脑地诵读“……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几句,用心体会、品味一下。

这堂课上,类似的诵读指导还有多处,这里不再一一赘例。笔者认为,就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诵读应该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做,学生才会切实体验、感受到古人诵读的那种真感觉,也才能品出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意味。相反,如果教师总是一股脑儿地串讲、解说,无疑是在剥夺学生自主品到“真感觉”的过程,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对那些重点词义和语法知识等有一个情理通透的理解与把握了。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过好“猜读关”

猜想,是对于某一事物或情势等作出预测、猜度和判断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般来讲,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但是,猜想不能随意、盲目地进行,而是要依据一定的情理、规律等前提因素。大胆而成功的猜想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的影响,对培育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品质等特别有益。鉴于此,笔者认为,文言文中的很多疑难字词(知识、文化等背景极深的字词除外)都可以交给学生自主猜读其意思,教师只需从旁启发、点拨、激励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发学生过好“猜读关”。所谓猜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课文前后文、上下旬的语境来猜想出某个文言字词的意思。

董老师就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过好“猜读关”。课前,不告知学生要学习哪一篇文言文,不做任何预习。课上,不允许学生用教材,只允许他们用老师提供的文本资料(上面删掉了课文注释)、学习材料以及《古汉语词典》等,对于课文中的那些疑难文言字词(知识、文化背景极深的除外),他一个都不讲解,只是耐心地引导、启发、点拨、鼓励学生大胆猜读。最终,学生通过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再结合上下文语境,硬是猜出了那些字词的意思。每猜读完一段,董老师还展示出这一段的课文注释,与学生的猜读成果作比较,以激发学生继续大胆猜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一些词的词义猜读,对于初二学生而言确实难度很大,但董老师仍坚持让学生大胆猜读。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属于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做状语,解释为“用箕畚(运)”。董老师启发学生:“机播小麦”中的“机”和“手擀面”中的“手”该怎么解释?学生自然就想到了“用机器”和“用手”,进而立马悟通并猜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就是“用箕畚(运)”的意思。不仅如此,董老师还列举一些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李大妈真的很青春”这句话中的“青春”就是名词化作形容词,表示依旧年轻、漂亮;“要严肃考纪”这句话中的“严肃”就是形容词化作动词,有使考纪更加严肃的意思,等等。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做有心人,多留心生活中的这类语言现象,古今融通地活学词类活用现象。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中,一些疑难词常被确定为需教师讲解的重点实词或虚词,很多教师也一直都这样操作着。其实,日子一久,字词数量增加,且学生本就没有真正自己用心去学,他们又怎么能够记得住、记得久!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教法一点实效也没有,但这毕竟不是学生自己真正在学习,仅是学生在没什么兴趣的前提下的一种被动接受。事实也早已证明,这种由学生消极被动地死记、接受的学习方式确实效果很差。笔者认为,在这种积弊重重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甚或逼着)学生大胆地猜读,过好“猜读关”。教师要坚信学生都具有感受力、猜读力和学习力,要尽量把这样的机会留给学生,巧妙地引导、启发、点拨,热情地激励、鼓励和耐心等待,切实交给学生掌握疑难文言字词的好方法、真方法。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得活泼通透、饶有兴趣、扎实有效。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过好“品读关”

“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是由文章主旨、写作意图、客观情理、读者需要等因素决定的,绝非作者的随意而为。因此,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过好“品读关”,不可在教读课上少了指导学生深度品析的环节。在每一堂文言文教读课上,教师都要切实指导学生深入字句的骨缝和底里,用心品悟出语言表达的真门道来。

比如,《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表述平实自然,明白如话,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随意放过去,还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字句的骨缝和底里进行深度品析。在这一段的教读中,董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细读、深品和探究。

第一个问题:“帝感其诚”这一句应该是个被动句,意思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这个句子明显省略了一个“于”字,我们可否就在“感”字之后加这个“于”字呢?经过深入品析和探究,学生最终明白了:若在“感”字之后加个“于”字,句子的节奏就慢下来了,就不能恰切地表达天帝当时的心情和立马解决问题的办事节奏。“……告之于帝。帝感其诚……”两句都是四个字,读起来句式整齐,节奏很快,就像“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似的在击鼓。这鼓点这节奏,仿佛在紧催天帝快下决心,马上采取行动;又好像在显示天帝听到愚公的故事后十分震撼,特别感动,于是毫不拖延地派两位大力神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第二个问题:我想删掉“自此,……无陇断焉”中的这个“焉”字,让这几句话变成“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这样一来,每句三个字,读起来句式整齐,节奏也快,意思又与原文没什么不同,不是更好吗?请同学们再好好品味一下,看看这样改到底好不好?经过細读、深品和探究,学生悟到了其中的奥妙:没有了这个“焉”字,虽然句式整齐,节奏加快,但语句读起来却没有那么舒缓,头摇到最后好像没有着落了,一点儿都不自然、不惬意了。这种惬意都蕴含在这个“焉”字里,它是一种百分之百的高兴、开心、幸福和自豪。

这样指导学生深入课文字句骨缝和底里,真切地品出字句所要表达的真意味,并悟得作者之所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奥妙,就是在指导学生用心过好“品读关”。再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长期这样进行文言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情理通透地学好语言表达艺术,还会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渐进、无痕地接受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格教育。

猜你喜欢
意味文言节奏
印章的意味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美的意味
节奏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轻快漫舞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