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的首要问题浅谈人才的培养

2019-09-17 07:59陶海鸥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

摘 要: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后备军,加强人才的培养对于当下中国的大学生成才很有必要。作者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意识薄弱、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独立自主能力缺失等,从坚定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锻炼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探究有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教育;有用人才;培养

21世纪的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国首次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教育未来的方向是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2020年时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到世界人力资源强国队列。纲要中这三个目标中,第一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了,后面的目标还要继续努力,还有一段路程去实现。要形成学习型社会,首先就要培养有用人才。

一、培养有用人才成为世界的选择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各国普遍认同的观念。高端人才总能创造出超过投入的价值,显而易见各国的竞争也变成了人才竞争。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首要问题。如今中国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来自广大劳动者群众,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从青年人抓起,从高校中培养出一批批为中国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国家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高校要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今世界各国与各组织都重视人才培养。欧盟视教育为将来世界发展的核心,2010年发布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与包容性的增长战略》中提到,现在与将来必须做好教育、培训与终身学习方面的工作。2011年4月世界银行推出了《2020教育战略:投资于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发展》,世界银行提出了“全民学习”的战略愿景,把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实践方向聚焦到了教育领域。世界银行认为,“全民学习”是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和加强国力的关键,未来的教育目标应该从“全民教育”转变为“全民学习” 。人才培养来源于优质教育,一个民族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

二、中国高校大学生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与改变策略

(一)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薄弱与缺少阅读习惯之间的联系

理想的教育的目标是促使人成长,使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出现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质世界也越来越丰富,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没有进步甚至走向了退步。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以来,中国人物质水平得到了提高,精神文明却走向下坡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普遍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在这个“全民娱乐”的年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直播、游戏、抖音”等娱乐占用,正是精神文明匮乏的表现。在高校如今很多大学生出现了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有的进取精神懈怠,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一些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意义没有清楚的认识,对未来迷茫而得过且过,没有充足的规划和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阅读,没有的思想来充实大脑,对生活缺乏思考,缺乏积极奋进的意识。有一个关于世界读书阅读量的调查,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最多的是犹太民族,一年阅读64本书;排在第二是俄罗斯,一年阅读55本书;排在第三是韩国,一年阅读40本书。然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每年人均读书量仅4本,远远不及其他国家。作为具有几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写毛笔字一直是传统,但是如今21世纪平均每年每人阅读量太少。在阅读资源大量丰富的今天,古今中外的知识和各类书籍唾手可得。所以,对培养知识丰富和专业过硬的有用人才来说,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书籍习惯很有必要。

(二)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自从21世纪初中国各大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开始面临就业困难。大学生从高中走向大学的第一件任务就是选择专业方向,而很多大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会选当今社会就业前景好,人才岗位需求多,薪水丰富的热门专业。如今中国高校的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侧重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培养各方面一流的专业人才。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难问题侧面显示出高校在职业规划教育建设这方面的不足,也反映大多数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近年来,中国各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与讲座,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高校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经验不足,全国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以及无成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甚至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据调查资料表明,超过一半大学生就业观念以经济价值为主,普遍追求高报酬低劳动的理想职业,缺乏自我奉献的精神信念和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背后的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经历过老一辈经历的艰苦岁月,意识不到为祖国奋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甚至意识不到为自己读书,严重影响成长成才。高校应从树立职业理想、发扬职业精神、培养职业道德等方面对职业规划教育进行改革,每一个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大学生也应该积极进行自我的职业规划学习,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与正确职业观。

(三)大学生缺乏独立自主能力与实践能力

教育的起初是前代教后代,此大事成,则利千秋万代。教育的后来是后代教前代,代代学习,则中华之常新也。如今,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独立自主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方面是高校体制的问题。高校仍然把培养研究型专业人才为目标,设置综合化课程的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所以如今高校呈现毕业门槛低的局面,大多数高校的要求为各学科及格以及学分修满了即可发毕业学位证书,所以难以培养人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才的需求,现代中国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但是如今高校教育存在着一些缺陷,如高校的专业结构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是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没有与当前社会需求相结合。同时,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为主,实践教学少,导致学生实践经验不足;课程设置以专业课程为主,兴趣选修课为辅,也很少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培养学科高级人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与自我學习奋斗的观念,不利于今后的自我发展。缺乏独立的思想意识在课余时间会忽视学习的重要性,一些学生会在假期和毕业后会无所适从,进入社会后会觉得迷茫不知所云。大学生如果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转化成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将无法更好地走上社会岗位实现理想职业。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大学的课程学习后,更重要的是求职走上岗位实践,实事求是,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化为实践能力。只有敢于实践敢于犯错,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之处,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形成经验。大学生应通过不断的实践与认识,加强实践创新能力,锻炼丰富的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成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N].人民日报,2018-09-10.

[2] 王辉耀.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M].人民出版社,2010.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4] 王辉耀.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M].人民出版社,2010.

[5] 漆向东.基于“立志-积聚-创造”人才成长规律的大学生培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

作者简介:陶海鸥(1993- ),女,安徽马鞍山人,温州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美术)。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