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IT人才研究与实践

2019-09-18 08:06彭晏飞张全贵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新型校企协同

彭晏飞 张全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一、引言

教育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推进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等,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同时还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倡行业与企业深度参与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以期培养和造就出大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而企业则主要以利润为导向。起初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借助于企业,但是由于政府没有相关政策,常常处于由校方主动邀约,靠感情维系为主的浅层次协同阶段。这种校“热”企“冷”的脆弱协同关系,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国家、教育部、辽宁省等系列文件的支持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研究与实践,组织实施了“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建设工作,为实现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IT人才提供保障,学校、企业积极响应。在协同培养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不同阶段的能力水平,采用“教与学模式改革课程→校内工程实训→创新创业大赛→校外企业实习”的分段渐进式教学培养体系,以“基于行为分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保障,进而形成了校企协同分段渐进式培养应用创新型IT人才模式。

二、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IT人才体系

从《纲要》和《计划》可以看出,教学体系中工程基础和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是重中之重。目前,各地方高校因资金限制,校内的工程实践环境较为薄弱,寻求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互换,协同培养成为必然之路,校企协同培养共建教学体系显得至关重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蓝鸥科技(大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鸥)、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千锋)三家联合,从三方面实现了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

(一)规划校企协同育人方案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辽宁省教育厅政策和获批项目资金支持下,学院和蓝鸥、千锋两家企业确立了长效育人机制,在满足专业要求的符合度为原则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应用创新型IT人才为培养目标,学院与蓝鸥、千锋联合进行顶层设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并在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严格管控,保证育人质量。

(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确立以“面向行业,需求导向;工学结合,强化实践”的IT人才培养理念,核心课程开展“教与学”模式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三不三是一嵌入”思想贯穿始终。“三不三是一嵌入”指学习不是“我思”的结果,而是“我参与”的过程;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做”会的;学习是一种“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把企业的创新思维、创新动能及创新经验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

(三)确立分段渐进式实践体系,提高学生创新精神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实际专业能力水平,在不同学期分阶段地以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和针对性强的项目为背景,实施“校内工程实训→创新创业大赛→校外以企业真实问题为载体”分段渐进式培养模式。针对以往的实践模式只有基础层实验,学生知识面窄、能力培养机制差的弊端,设计了实践教学新体系。该体系分为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活动层四个层次,呈金字塔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体系金字塔结构

贯穿着应用创新型IT人才实践培养中,每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如下:

(1)基础实验层——核心课程实验;

(2)提高设计层——必修与选修课程实验相结合;

(3)综合应用开发层——校内外实习实训相结合;

(4)科技活动层——组织参与计算机设计、电子设计、科技活动等创新创业大赛。

三、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IT人才实习实训形式

(一)校内外结合多形式协同培养

学院先后多次派出青年教师赴蓝鸥、千峰参与项目研发与讨论,每年聘请蓝鸥、千峰技术专家为学生举办最新前沿技术讲座,讲授实践性强的计算机软件研发类或管理分析类课程。每年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工程实训阶段聘请蓝鸥、千峰资深项目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来学院指导学生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院教师协助指导与管理,以实际项目训练学生,强化学生的工程基础和动手能力。每年的生产实习阶段后期,在完成校内项目实践后,学院选派具有较好研发素质且上进心较强的大三学生到蓝鸥、千峰两家企业现场实习,感受企业氛围,进行素质拓展和实际项目开发过程的培训,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学习、掌握主流软件技术。

(二)以竞赛为动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热情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省、国家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指派专业老师负责指导,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达到“以赛促学”。2013年以来,教师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奖数量逐年提升,共获得各项奖励200余项,对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企业真实问题为载体协同培养

自2013年学院先后与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蓝鸥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学院在大四学年期初在校内完成工程实训项目的实训后,继续选派优秀学生到蓝鸥与千峰大连实践基地开展为期10周以上的“以企业真实问题为载体”的训练,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校企逐步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每年到蓝鸥、千峰进行实习实训,入职大连软件园的人数逐年增加,从侧面体现出校企协同培养的实施效果。

四、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IT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从IT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知识点出发,我们构建了教、学、评价相互协调,知识点掌握程度与评价结果相对应的基于行为分析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模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基础数据来自于授课教师、学生、企业讲师或工程师及专家的多层次评价,将教师基本素质与教学效果、学生基本素质与学习态度运用统计学与数据挖掘技术,运用行为分析理论建立模型,通过对协同培养过程中教师、企业讲师或工程师教学行为信息、学生学习行为信息的采集、训练、分析,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与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校企协同培养的质量,有效保障校企协同培养质量。

(一)教学规范子系统

教学规范子系统由教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课程知识结构、教师教学任务、每学期授课与实践安排、教学执行大纲和教学日历生成等功能模块组成。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客体开展评教、评学及分析预测等教学质量评价的载体,从建立由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评测的知识规范性入手,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数据采集子系统

数据采集子系统由授课教师评价、企业讲师或工程师、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及专家(非同行教师)评价系统组成。建立由授课教师、企业讲师或工程师、学生、同行及专家评价并按周次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为主要数据的数据采集系统。为确保评价结果的时效性和对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设置与系统登录时间相一致的教学日历或任务书所对应知识点的评价数据。为确保教师授课或实践后及时评价,学生每周集中对一周的教学、实践、辅导及作业或实践报告环节进行评价,采取了教师与学生互动制约的方式。要求教师每次课后或实践指导后对所讲授内容及学生状态进行评价后,系统设定学生可及时查看评价信息。

(三)教学环节对比分析子系统

以教学知识点为对比,将教师、企业讲师或工程师对本人授课的自我评价与学生、同行、专家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根据分析结果开展自究自查。分析每周进行一次,教师、企业讲师或工程师可在周末登陆系统查看分析结果,为下一周课程的讲授或实践的指导及时调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学生也可登录系统,除了查看与教师评价吻合度外,还可以查看同行、专家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学生根据反馈分析后,为后续学习或实践进行调整与改进。

(四)评价模型

在形成评价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完成算法研究和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为主的多因素分析模型的建立。建立行为分析训练模型,在以教师、企业讲师或工程师讲授一门课程或指导一门实践课评价的基础上,将教师、企业讲师或工程师同时承担的教学任务为整体开展教师个人教学质量评价,完成教学效果多因素分析的关联规则挖掘评价;在以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或一门实践课评价的基础上,将学生同时开设的课程总体学习状态分析进行评价,完成学习效果多因素分析。

(五) 综合评价子系统

完成教师、企业讲师或工程师教学工作综合性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综合性评价、教学团队教学工作综合性评价。

五、结论

校企协同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将来源于企业实际的IT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创新训练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实现了协同培养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相互支撑,不仅符合教育规律和工程知识认知规律,更是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然选择,实现了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的IT人才,促使了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对于地方工科院校的IT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创新型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