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人工智能“第一课”

2019-09-20 14:12马进亮魏一静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第一课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马进亮 魏一静

【摘 要】国家一直大力倡导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工智能课程列入选择性必修模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以校本课程“人工智能”的第一课“走近人工智能”为例,谈该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人工智能;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1-0056-04

【作者简介】1.马进亮,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二级教师;2.魏一静,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一级教师。

一、引言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自2003年以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采用的是“1+5”的模式,人工智能就是选修模块之一。肖广德、郭芳等学者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修订之前曾对旧版(2003年版)的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智能课程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硬件环境、评价体系、学业水平考试导向等因素影响,在抽样调查的71所学校中开设比例只有1.8%,且开设的学校都位于经济发达地区。2017年版课标再次提出在高中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并将其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每轮课改,学校都会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开发和规划,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使国家课程得以校本化实施。这样既能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价值取向,又能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我校从2003年起就将人工智能课作为选修课程进行开设。随着课程开展的深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在课程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题和困惑:内容和案例陈旧,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无法满足新的教学要求;环境设施落后,没有后续的投入,影响日常教学的效果,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专业发展跟不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等等。这些问题随着2015年我校“想象·创造”省级课程基地的批准立项迎来了转机。学校同时携手地区周边的研究院、高校共建该课程基地。这样既为课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课程资源支持平台,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支持平台。以此为契机,我校人工智能课程又焕发了活力。

面对2017年版课标,很多一线教师可能会感到迷茫、困惑:究竟该如何实施“人工智能”这一课程呢?为此,笔者基于自己的探索,分享人工智能的课例——“走近人工智能”。(教学设计见表1)

二、课程目标定位

2017年版课标颁布之前,我校已开展校本人工智能课程数年,课程内容是根据2003年版课标、学生学习反馈、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来选择组织的,每个学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2017年版课标的颁布,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业质量进行了规定并提出了实施建议。这为人工智能课程进一步实施指明了方向。但有了方向却无具体的技术路径——教材,那么第一课该学什么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梳理了2017年版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2017年版课标中必修课程模块1“数据与计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中内容要求如下:描述人工智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知道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典型应用以及趋势;熟悉智能技术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实现原理;引导学生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道德、伦理、隐私、安全等问题。学业要求表述如下:学生能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特征;了解人工智能的新进展、新应用,并能适当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能客观认识智能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其次,对学习对象进行分析。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体验与认知现状是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这些经验主要通过大众传媒、实际生活体验、学校组织的讲座等途径来获得。例如,观看影视作品或参观科技展览、使用地图导航、扫地机器人等等。从我校每学期《学生信息素养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情感与态度现状如下:学生是愿意学习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课程的,也愿意在未来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业。学生参与学习人工智能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工智能知识经验以及学习人工智能的动力,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以及背后的技术原理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容易出现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和观察,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来整体认识人工智能。

通过梳理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我们明确了本课的作用和地位:既要体现必修模块的基础性,又要为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的自然延伸和拓展作铺垫。对学情的分析,为我们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脚手架”的搭建提供了支撑。这些梳理和分析也为学习目标的设定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期望学生在知识、能力、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它也是教、学、评的依据。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表达上需要由过去的“技术技能”取向转为“核心素养”取向。笔者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智能玩伴小天机器人的观察、亲身体验以及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知道人工智能的概念以及基本特征。(信息意识)

(2)通过智能玩伴小天机器人和智能家居百度小度机器人的分析对比,学生能够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分析小度机器技术优势(自然语言理解和百度大脑),并理解百度人工智能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实现原理。(计算思维和数字学习与创新)

(3)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道德、伦理、隐私、安全等问题,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担负起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

有了学习目标,就需要围绕目标来选择学习内容。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资料,并整合之前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最终选择了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大概念相关联的内容:人工智能、图灵测试、自然语言理解、人工神经网络、知识图谱、算法、算力、数据等等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三、课程实施策略设计

确定好目标和内容之后,接下来需要解决策略设计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呈现学习内容以达到学习目标。在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教学应该围绕个人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这两个中心来组织,即选择那些对个人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有帮助的信息與知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课形成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1)教学明线。从学生的认知特征出发设置了明线:初识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分析人工智能—总结人工智能—反思人工智能。(2)教学暗线。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出发设置了暗线:弱人工智能阶段—通用人工智能阶段(AI生态)—强人工智能阶段。(见图1)

根据两条线来搭建学生认知支架,明晰概念(人工智能AI、图灵测试、自然语言理解、百度大脑等等),侧重应用(智能家居百度小度机器人、百度AI开放平台等),以“点”(自然语言理解、人工神经网络、知识图谱、算法、算力、数据等等)深入,以“面”(AI生态: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归类,“点”“面”结合,引发学生意义建构。

综上,2017年版课标的颁布,为人工智能课程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以新版课标为依据,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完善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助力学生的技术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广德,郭芳,樊磊,黄荣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结果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1):50-55.

[2]刘向永.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概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5):5-6.

[3]李锋,柳瑞雪,任友群.确立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8(1):46-55.

[4]刘向永.走向高中新课标的“五大”关键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5):24-25.

猜你喜欢
第一课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上好“开学第一课”
毕业第一课:钱钱钱钱钱
科学第一课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小狮子的游泳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