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地方志数据库建设路径探索

2019-09-21 06:18
史志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志书年鉴出版物

黄 铭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福建福州350007)

地方志可以说是一类品种和数量都可谓庞大的出版物,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要求,各省、市、县应当编纂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的全覆盖。

虽然地方志的种类和数量都增长迅速,但地方志的使用价值仍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尤其在全媒体传播的背景下,多数地方志仍以纸质出版为主,探索数字出版、全媒体传播的步伐滞后,读者获取地方志资料的门槛仍相对较高,影响了地方志资料使用价值的发挥。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常见的地方志出版物类型,认为在全媒体传播的背景下,需要探索构建能够适应全媒体传播的地方志编修模式,以确保地方志资源能够实现在不同形式媒介的有效传播,而构建地方志数据库将可能成为实现全媒体传播的基础。

一、地方志的常见出版物类型

(一)纸质版地方志仍然是最常见的地方志出版物类型

当前,无论是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情资料,仍然多数以纸质出版物类型存在。其中,地方志书、地情资料和大多数地方综合年鉴使用书号出版,少部分地方综合年鉴使用刊号出版。因此,纸质版即以纸张介质为载体,采用文字排印技术、装订成册的地方志书,在地方志出版物类型中占据最大比重。

(二)电子版地方志多数作为纸质出版物的附属品

参考《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中对于电子出版物的界定,可以认为电子版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情资料是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地方志。电子版地方志最常见的形式是将数字化地方志资料存储在光盘中,随纸质版地方志附光盘。也有一些采用U盘作为电子版载体,但由于成本更高、不便于随附在纸质版图书等因素,往往作为“礼品书”或纪念品形式独立存在,使用还相对较少。电子版地方志相较于纸质版地方志的便利,主要体现在检索速度更快,以及资料的复制、使用更加便捷。但如今光盘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已越发式微,这也不能成为地方志出版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三)各类网络版地方志成为探索重点

参考网络出版物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网络版地方志主要指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情资料。网络版地方志的探索趋势与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大背景息息相关。根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数字出版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幅,数字出版增幅遥遥领先。伴随数字阅读的普及,地方志机构普遍意识到探索数字化出版的紧迫性,并进行了一些类型的网络版地方志出版的探索和尝试。

表 2016年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数字出版情况对比表

1.在相关网站发布地方志数字资源。

在相关网站发布地方志的数字资源,是最为常见的网络版地方志形式。其中,既有以PDF等格式将整本纸质版地方志的版式和内容“原汁原味”地在网站发布;也有放弃纸质版地方志的版式,将地方志的资料内容直接在网站重新编排发布。

发布地方志数字资源最常见的网站就是地情网站,或本地政府的门户网站。在网站发布地方志数字资源,是纸质版地方志的网络“翻版”,有助于克服纸质版地方志存在的携带不便、受众范围有限、信息检索效率低等弊端,但对于纸质版地方志受限于纸质载体而造成的篇幅有限、信息形式仅限于文字和图片等弊端,却没有加以改进。

2.部分地方志机构启动探索在线年鉴编纂。

在线编纂的探索主要仍集中于地方综合年鉴,而志书编纂领域还暂未出现。除了在网站发布纸质版年鉴的数字资源,部分年鉴编辑部开始启动在线年鉴编纂探索,尝试构建完全不同于纸质型年鉴框架结构的在线年鉴框架,重新对相关资料内容进行分类、归并,对文字、图片资料重新选取、编排,并加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

国外年鉴早已开展了在线年鉴的做法。“有些年鉴编辑部制作了网页版年鉴,如《德克萨斯州年鉴》。网页内容与纸质版年鉴不同,及时更新当地的新闻,发挥了网络时效性优势,既补充了纸质版年鉴的内容,又不会因为内容的重复而影响纸质版年鉴的发行量”[1]肖东发等.年鉴学.方志出版社,2014.(P190)。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年鉴编辑部启动了在线年鉴、网络年鉴的探索工作,《苏州年鉴》是国内的网络年鉴试点之一。网络版《苏州年鉴》并非将纸质版《苏州年鉴》全文内容直接发布在网络上,而是重新构建了信息体系,将不同年度《苏州年鉴》的同类信息进行归并,实现检索一个关键词,可以获取不同年度的该类信息的资料,便于公众进行信息对比分析。同时,信息也不再是仅有文字、图片等表现形式,还可利用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实现公共信息立体展现。

在线年鉴由于重构了信息资料的框架结构,同时引入多媒体表现形式,因此彻底颠覆了纸质型年鉴受限于版面篇幅的弊端,实现了信息资料在数量和表现形式上的拓展,同时提高了信息检索效率。

3.地方志数据库理念的提出。

数据库模式的优势除了在于信息容量大之外,还具备信息标注规范、存储有序、便于共享和加工、冗余少等优势。采用数据库模式来保存地方志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系统保存编修地方志时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资料,并对信息资料进行标准化加工处理和存储,构建信息数据库,同时针对不同目标读者的需求,从数据库中调取相关信息资料,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了信息的“一次收集、多次利用”。

构建地方志数据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资金、人力等资源支持。因此,目前仍然停留在理念探讨层面,既有提出建设某一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文献数据库[2]欧阳芳.广西柳州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图书馆学刊,2016,(04).(P46-49),也有针对地方志某一领域建设数据库,如提出建设旧志目录数据库[3]韩超.旧志目录数据库建设及构想.中国地方志,2018,(01).(P70-74,126),还有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志资源目录数据库的设想[4]赵海良.全国数字方志资源目录数据库建设构想.中国地方志,2019,(01).(P23-27,124)。

二、全媒体传播背景下探索地方志数据库的必要性

(一)全媒体传播趋势要求地方志适应不同传媒的传播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讲话中,为当前传播格局指明了方向,指出“全媒体传播”应成为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南和方向。全媒体传播是多媒体融合发展、移动传播优先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包括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四个方面。如果以用户为中心来分析全媒体,则全媒体应当能够覆盖用户各类使用场景,“用户使用场景可以分为在办公室、在路上和在家三个空间……所谓全媒体就是能够覆盖上述三个使用场景的媒体布局结果”[5]朱春阳.全媒体发展是媒体融合创新的行动坐标.中国广播,2019,(04).(P1)。

全媒体传播对于媒体集团提出了基于“移动传播优先”更进一步的传播能力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媒体传播的新发展阶段。对于并非传媒机构的地方志机构而言,适应全媒体传播趋势的做法,当然不可能是构建相关传播渠道,这并非地方志机构的主业,而是应当本着“内容为王”的理念,创作出能够适应全媒体传播要求的内容产品,也就是地方志资源需要尽可能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要求,才能让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获取地方志资料,发挥地方志的各项功能。因此,地方志机构不能将编修地方志工作仅仅简单等同于出版图书,适应全媒体传播的时代背景,应当成为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题中之意。

(二)从地方志自身特征看,地方志是资料密集型出版物

作为构成地方志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情资料,都是以一级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密集型出版物。与地方志密集的资料内容形成对比的是,无论是志书还是年鉴,篇幅往往有限,尤其是纸质版志书和年鉴。这就需要地方志机构根据其设定的目标读者群的需求,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一些冗余资料固然不具有公开出版的价值,但一些针对小众读者的资料,很可能也因为不符合主要目标读者的需求而被舍弃,这就造成一方面可能浪费和损失了这部分资料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造成地方志机构前期资料收集、资料长编工作出现“无用功”。因此,在全媒体传播背景下,地方志机构需要探索采用一种适应其资料密集特点的出版物类型。

(三)从数据库的信息容量看,数据库适合成为地方志的数字出版形式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建立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仓库”,具备了数据存储体量大、数据类型多、数据处理速度快等优势。由于地方志是以各类信息、知识等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出版物,因此作为资料密集型产品,如果以数据库模式来对地方志资源、数据进行加工、整合,将极大拓展地方志资源的使用途径。

(四)构建地方志数据库是地方志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的前提

数据库出版形式除了克服其他类型出版物信息容量有限的缺陷,还具备信息存储规范、便于二次加工利用等优势。通过数据库,可以最大限度保存编修地方志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信息、知识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规范加工、存储,针对不同传播媒体的特性,通过提取元数据,提供定制化服务,为不同传播媒体提供适应其发布要求的内容产品。

三、构建地方志数据库的探索

(一)构建地方志数据库有赖于顶层规划和设计

由于地方志数据库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对人力、技术、资金等硬件设施,以及管理、运营等软件设施的要求都较高,因此,构建地方志数据库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和统筹设计。而且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是各省、市、县级政府需要履行的职责,编修地方志是一项覆盖全国的系统工程,也需要国家层面统筹规划。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提出“两全目标”后,极大地促进了二轮志书和年鉴编纂工作提质增效。全国地方志资源数量庞大,构建全国性的地方志数据总库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推动地方志工作基础较好、多媒体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探索构建地方志数据库雏形,再予以经验推广,构建以省级或市级为单位的地方志数据库,而在全国层面,可以探索构建地方志资源目录数据。

(二)在当前地方志工作中引入数据库理念

地方志数据库的发展趋势不容被忽视,但在现阶段还无法开展大规模、多地区的地方志数据库探索试点的情况下,可以将数据库理念引入地方志工作,先探索建立数据库工作模式,将地方志数据库模式分解为组稿编修、资料保存、开发利用三个环节,地方志机构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进行探索,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资料征集编修、资料保存、资料开发利用等环节流程,并逐步构建完整的地方志数据库工作模式。

目前,正是二轮志书全面完成的收官阶段,并且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地区完成了二轮志书的编修乃至出版工作,而三轮志书的资料长编工作尚未启动。在此空档阶段,已经完成二轮志书的地方志机构,在做好逐年编纂出版年鉴、编修专志或整理旧志的基础上,更应当抢抓时间节点,探索三轮志书的在线编纂平台、首轮和二轮志书资料归集存储、志书资料开发利用等工作,以构建数据库的标准来探索地方志资料的编修、保存、开发利用,为三轮修志打好基础,并发挥现有志书和年鉴资料的使用价格。

1.组稿编修环节探索在线编纂平台,构建标准化加工流程。

由于志书编修的周期较长,资料的跨度年限也较长,一旦启动修志工作,各撰稿单位参与撰稿的人员未必能够对志书断限内的历史情况较为熟悉,因此构建在线编纂平台,通过平台为整个区域全部撰稿单位的人员提供首轮、二轮志书资料作为参考,并提供历年年鉴资料作为素材,则有助于提高修志工作的质量和时效性。

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构建年鉴在线编纂平台。《温州年鉴》编辑部构建的编纂信息系统[1]魏仕阔,厉靖,蔡为为.年鉴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以《温州年鉴》编纂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例.年鉴论坛(第六辑).长城出版社,2015.(P21-31),《安徽年鉴》运用“中国通”年鉴在线编纂云平台开展编纂年鉴业务[2]李陪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为实现地方志“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在2018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第二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中国名山志文化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8,(01).(P6-15)。借助在线编纂平台,编辑部可以针对各承编单位历卷年鉴情况,提供相关范本,并设置基本模板,让撰稿人“按图索骥”补充相关资料,在年鉴组稿编纂环节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加工,为下一步的资料保存和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在年鉴在线编纂平台的基础上,应当探索构建集志书、资料长编、年鉴于一体的在线编纂平台,将志鉴资料都汇集在平台上,既可以为撰稿人员提供范本、资料素材,也便于单位撰稿和地方志机构的改稿,提升工作效率。

由于在线编纂平台的开发成本高,地方志机构很难自主开发,也没有必要自主开发。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采购相关企业开发的在线编纂平台,并对志鉴编辑和撰稿人进行操作培训,将在线编纂引入志书、资料长编和年鉴组稿、编纂工作中,提高组稿编纂效率和质量。

2.资料保存环节探索规范化标注、存储。

在首轮志书编修的时期,由于计算机在编辑工作中仍未完全普及,造成很多志书资料仍然以纸质载体保存,在编修完成后,原始资料散佚的情况屡见不鲜。目前进行的二轮志书编修工作中,多数资料都已经采取数字化存储,但资料归类不合理,难以查找原始记录的情况仍然较多,并且也有出现数字资源遗失的情况。同样的数字资源遗失在年鉴编纂工作中也屡见不鲜。因此,资料的规范化保存、存储是地方志工作中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一项问题。对于以纸质形式保存的首轮志书资料,需要尽快启动数字转换、存储工作;对于以数字形式存储的二轮志书资料、资料长编和年鉴资料,则需要进行规范化存储。

规范化存储不代表将资料束之高阁,而是需要制订相关标准,分门别类做好归类存储,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对电子文档的规范化标注,要对资料合理分解,详细命名,添加类型、标记、备注,设置关键词等,对资料进行规范描述,便于分类存储和准确查找。在完成资料标注后,需要对资料进行系统存储。相较于纸质文档的存储,电子文档以其便于加工、使用,因此资料电子文档的存储显得尤为重要。在常规条件下,做好地方志资料的系统存储,至少应当做到专人负责、统一归档、及时备份。

3.开发利用环节探索适合多媒体传播的衍生品。

构建地方志数据库可以有效地实现地方志相关资料规范化存储,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料,即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同样,地方志机构在既有条件下开展的数据库模式探索,其最终目的也是在规范化存储的条件下,多元化地开发利用相关资料,结合相关地域、领域(专业、行业)等的需求,基于地方志相关资料开发各类衍生产品。

在现阶段,地方志资料仍然以文字、图片为主,资料传播仍主要通过纸质出版物,资料形式和传播手段都较为单一。但也需要看到进步的是,众多地区都在对地方志资料内容、形式、传播手段进行探索、创新,如影像志的开拍和播出,让地方志资料以鲜活生动的形式呈现在普通受众面前,拉近了学术与科普的距离。而地情网站的地方志资料发布,为受众获取相对齐全的地方志资料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地方志机构开展探索的移动端信息发布,地方志机构通过官方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或是微信小程序发布短小精悍的地情资料推文,或是提供年鉴查阅的移动互联网端接入,如《萧山年鉴》的微信小程序,都体现了地方志机构在探索移动传播领域付出的努力。然而当传播理念和实务进入到全媒体传播的背景下,地方志机构应当强调转换工作思路,构建“互联网+地方志”的工作理念,以构建数据库整合地方志资源,适应全媒体传播的需求,真正履行《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提出的“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要求。

猜你喜欢
志书年鉴出版物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8)》征订单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