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构建的“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9-10-06 03:28郭潇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10期

郭潇

【摘 要】数学中的“搭配”是一门大学问,它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探究隐藏其内的规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找规律的重点是在“找”,而不是在规律的应用。“搭配”不仅要求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符合的结果,也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构建数学模型呢?本文以笔者3次磨课“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教学为例,进行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有序思考;找规律;建模型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中的一节,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有序、全面地思考后,会用简单的方式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继而找到搭配这一类问题的本质——求“几个几”。

一、引导有序思考,初获“找规律”的方法

笑笑是个爱美的小姑娘,她正在为穿衣服搭配而烦恼。衣橱里有2件上衣,3条裤子,如果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搭配成一套,你觉得她可以怎么搭配?

1.动手操作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衣服和裤子),请你自己动手摆一摆,比一比谁的方法好。

2.汇报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2,3,……,6种)

搭配出6种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搭配的。(到黑板上搭一搭)

【反思】本课最主要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维品质。先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部分学生会“无序”地随便乱摆,但有部分学生因为有以前积累的有序思考的经验,会非常有序地摆出6种搭配。教师利用无序和有序两种不同的搭配,能使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序思考不会乱,比较容易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通过提问“他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搭配的?先选什么去搭配?”让“有序”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体会到有序是有方法的。

二、经历探究过程,优化“找规律”的途径

让学生将学具收好,师提问:如果没有学具,你能把刚才的搭配结果,用简单的方法记录下来吗?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1.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1)文字记录法

有序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找到所有搭配方法,这样不容易重复,也不会遗漏。

读一读有序文字记录方法:

长袖—长裤,长袖—中裤,长袖—短裤

短袖—长裤,短袖—中裤,长袖—短裤

师:此方法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记录的?

生:先选长袖,去和3种不同的裤子搭,再选短袖,去和不同的裤子搭。

师:先确定上衣,还有不一样的文字记录方法吗?

(2)文字连线法

师:这里的每条线表示什么?

生:一条线表示一种搭配方法

师:这些线是随便连的吗?我请这位记录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连的。

生:我先将长袖和下面的长裤、中裤、短裤连,有3种,再将短袖和下面的长裤、中裤、短裤连,也有3种,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原来连线也可以解决搭配的问题,但连线和文字记录一样,也要有序地连才行。

(3)图形连线法

师:这些图形表示什么意思?

生:用正方形和長方形表示长袖和短袖,用平行四边形、圆、三角形表示长裤、中裤和短裤。

比较:这么多的记录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表示方法?

有部分喜欢字母连线,有的喜欢字母数字连线。

师:数学中,我们常常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物体,用符号表示非常简洁,“数形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反思】有序地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找到找规律的方法。借助具体的物体摆一摆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应该帮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经历尝试、探究、合作、交流、分享、比较并优化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找规律经验。将学生的记录方法,从直观的文字记录法,到连线法,最后到符号连线法,逐步抽象化,帮助学生一步步提升。

三、加深意义理解,抽象“找规律”的本质

课件再次展示有序数的过程。

1.你能用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

生:3×2=6或2×3=6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长袖出发,有3种,从短袖出发,又有3种.

师:你的意思就是有几个几?

生:2个3。

2.如果再增加一件上衣,现在一共有几种搭配?

生:增加一件上衣,就多了1个3,也就是3个3,3×3=9(种)

3.如果增加1条裤子,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

生:从裤子出发,多了1个2,就是4个2,2×4=8(种)

上衣6件,裤子变成10条,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有的连线,有的计算)

生:从上衣出发有1个10,2个10,3个10……6个10,共60种

师:从上衣出发,有6个10,那从裤子出发呢?

生:10个6

师:不管是6个10,还是10个6,一共都有60种不同的搭配,你发现规律了吗?

生尝试说一说

师:是的,就是上衣的种数×裤子的种数

【反思】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增加1件衣服,增加1条裤子,让学生理解其实就是增加了1个3,1个2,将之前的方法进行很好地迁移,得出了几个几。将数据变得更大,通过前面深刻地理解,学生基本上能得到几个几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学生理解搭配的本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搭配的规律。

本节课,笔者重视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获得了找规律的方法。经历尝试记录,优化找规律的途径,最后加深意义理解,抽象找规律的本质,建立起数学模型。规律的获得,使得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颜春娅.学生的理解为何出现偏离[J].小学数学教师,2015.9

[2]曹培英.“数学广角”教学的系列研究(二)[J].小学数学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