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话语体系中的粉丝形象构建分析

2019-10-07 12:28周维佳
艺海 2019年7期
关键词:符号学

周维佳

〔摘 要〕媒介话语体系在构建粉丝形象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出于宣传目的或是商业需求,媒介利用自身的话语体系在报道过程中塑造出特定的粉丝形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大众媒介构建粉丝形象过程中时常采用符号化、类型化甚至污名化的手段。作为构建粉丝形象的重要载体,大众媒介还是应当注重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合理引导粉丝,加强主流价值观的输出。

〔关键词〕大众媒介;粉丝形象;符号学

粉丝通常是指那些对偶像,或者对某些特定的媒介内容表现出过度关注和极度喜爱的一群人。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指出,“粉丝是过度的读者,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①。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偶像开始多元化,最引人注目的偶像则是明星和与之相关的媒介文本。毫无疑问,在大众对粉丝形象形成认知的过程中,媒介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媒介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大众媒介构建粉丝形象的惯用手法

(一)类型化——下定义式构建手法 类型化是媒体利用广泛的受众基础和相当程度的社会认同感建构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手段。在大众媒介规模和技术的优势下,类型化粉丝是大众媒介报道过程中的有力手段。粉丝是一种身份认同,是构成粉丝文化的主体,他们以大众媒介作为载体创造着独具个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人在社会中是由多重身份构成的,粉丝在“饭圈”中也是有多重身份的。媒介为了报道和传播的便利,则提出了诸多名词:按年龄,分为“妈妈粉”“妹妹粉”“阿姨粉”等;按喜欢的成员,分为“唯饭”“团饭”等;按分工,分为“站姐”“后援会”等;按忠诚度,分为“死忠粉”“亲妈粉”“散粉”“黑粉”“路人粉”等,媒介就这样利用一个个定义将粉丝群体类型化了。

(二)符號化——加链接式构建手法 在媒介对粉丝形象构建的“符号化”案例中,“杨丽娟”这一案例是最为典型的,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在被报道之前,“杨丽娟”这个名字只是代表她这个特殊个人。随着报道规模的扩大和深入,“杨丽娟”已经不仅仅指她个人,而是扩大链接为指代不理智追星的这一粉丝群体,“杨丽娟”也成了不理智追星粉丝形象的意义符号。2018年成为粉丝圈舆论焦点的“虹桥一姐”也是如此,除了第一层意义上的所指之外,它所代表的在机场蹲守明星求合照的粉丝群体形象成为它的第二层所指。符号化的构建方式使得大众通过舆论链接形成了概念化的认知。

大众媒介借助集中化、规模化的报道,将粉丝的典型形象以符号化、脸谱化的方式隐蔽地树立起来,之后反复对这样有着双重能指的符号人物进行报道,在大众之间逐渐形成强烈认同感。这样的方式就像是给粉丝戴上了一个个符号面具,让大众逐渐形成刻板印象,然后下意识地在接受过程中将该符号与它的所指链接起来。

(三)污名化——贴标签式构建手法 媒介对粉丝形象的污名化报道多见于特定的场所。据《环球时报》报道,2018年12月17日,4名中国粉丝为了追星,先买了与偶像同一班的头等舱机票,在成功见到偶像后要求下飞机并全额退款,导致机上360名乘客被迫重新安检,航班严重延误。在与此相关的报道中,大多用了“丢人”“骚操作”这样带有讽刺意义的字眼。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很多,“粉丝机场接机混乱”“强行与明星合影”等等新闻屡见不鲜,“机场”由此成为“疯狂粉丝”的聚集点。此后,媒体报道中一旦把“粉丝”和“机场”两个词汇联系起来,无论内容是什么,都会首先给观众造成一种粉丝在机场造成混乱的联想。在此过程中,大众媒介完成了引导公众由具体样例到群体印象的转化,使得机场成为疯狂粉丝聚集地的代名词,将“粉丝+机场”纳入污名化的范畴。

大众媒介通过类型化、符号化、污名化构建出的这种粉丝形象只是某些极端粉丝的个人写照,而长期以来在大众媒介的引导和多个追星事件的影响和催化下,粉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的形象也被“污名化”了。

二、媒介在粉丝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一)媒介是粉丝形象构建的载体 大众媒介在对粉丝行为的报道方面极力想要重现客观事实,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塑造粉丝形象。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除了重现粉丝的行为、传播粉丝文化之外,也在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上文提到的符号化、类型化的构建手法则是造成社会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

当然,新媒体的发展也让粉丝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粉丝的话语权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发酵,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效果。粉丝是以团体形式存在的,粉丝为偶像发声大多是以自媒体平台作为媒介载体,当偶像遭到抹黑或者污蔑时,这种团体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个人人皆粉丝、处处可发声的媒介时代,形成了粉丝群体独特的话语体系。而在粉丝群体话语体系和媒介话语体系的博弈中,媒介始终是粉丝形象构建的载体。

(二)媒介的文化软控制 粉丝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操控大众是大众文化的最终目的,它通过提供虚假的“幸福意识”,使得大众“主动”接受这种操控,从而更好地整合消费者,使他们成为再生产的手段。媒介通过“议程设置”,让大众关注到他们希望大众关注的部分,或是为了商业利益,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现如今,眼球就是金钱,粉丝就是收益,取悦粉丝成为明星与经纪公司的重要工作。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偶像与粉丝结成利益共同体,粉丝的个体潜力都被无限激发,粉丝会用自身强大的购买力支持自己的偶像。从爱奇艺推出的《偶像练习生》节目的火爆程度可以看出媒体对粉丝的重视程度,已经不仅停留在战略层面,而且转化为强大的执行力。媒体每天都在制造偶像、引导粉丝,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的走向。

三、媒介构建粉丝形象的正确路径

(一)营造开放环境的同时遏制不良风气蔓延 当下,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和信息交换,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受众拥有了传播者这一新的身份,网络媒介为粉丝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但是很多的自媒体人为了博得眼球,歪曲事实,成为“标题党”,引导舆论的不良走向。事实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出于商业利益刺激粉丝消费换取“流量”的过程。不难发现有很多关于粉丝骂战、约架等事件,都是通过自媒体平台发酵,粉丝之间利用自媒体平台互相攻击,引导舆论走向。这类事件多了之后,粉丝这一群体难免被贴上诸如“脑残粉”“水军”的标签。当大众看到这类粉丝的报道时,也会将“粉丝”与“狂热”“无脑”等词联系起来。因此,加强对自媒体发布内容的监管,避免不实的舆论和粉丝之间的骂战,遏制不良风气的蔓延,是媒介责任的应有之义。

(二)尊重粉丝自主性的同时引导大众理性追星 在近年来造星热的潮流中,观众获得了极大的参与感与满足感。从去年大火的节目《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到今年推出的《创造营2019》等选秀节目,它们的“全民制作人”概念,将出道位的选择权交到了粉丝手中,最大限度邀请受众参与到偶像团体的养成中去,为了让自己喜欢的偶像出道,粉丝会自发动员身边的一切力量为偶像投票。媒介在此大潮流下,也应当保持清醒的认知,引导大众理智追星。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造星”节目,实则是为了大力拓展粉丝数量,挖掘粉丝的商业价值,从而实现商业利益。如果大量出现这种类型的节目,则会让大众认为粉丝群体的消费是不理性的,让粉丝处境更加艰难。大众媒介既能提升粉丝形象,也会在无形中毁灭粉丝形象。作为大众媒介,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当下火热的造星节目保持清醒的认知,引导粉丝合理追星,理智追星。

结?语

媒介作为传播资讯、观点的主要渠道和信息的“把关人”,出于对客观、真实、全面新闻报道的追求,在对粉丝形象的构建报道中也应当尽量客观公正,避免过度链接,全面客观地塑造粉丝形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必要时可以通过对报道内容在数量和时间上的控制来强化或者弱化某种影响,以确保媒体报道能够引导粉丝群体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注 释:

①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猜你喜欢
符号学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的得与失——从文本理论谈起
电视剧《走西口》的符号学意义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