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依据与指向

2019-10-08 07:33张洁梁志勇
克拉玛依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指向

张洁 梁志勇

摘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遵循,要坚持以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历史性依据、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根本性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为现实依据,并且要明晰概念指向、理论指向、实践指向;在科学探索和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科学地回答“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依据;指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是积极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努力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主动求变,也是承担和履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职责和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创新不是盲目探索与变革,而是既有遵循和依据、又有真切指向的创新创造。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遵循

新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创新是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关键步骤。“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37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遵循,促进改革创新各项进程稳步推行。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求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是对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和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构建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凸显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力量,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并且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地“做人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得以全面提升。这一改革创新体现的是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宏观考量与实践关怀;这一改革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奠定了改革创新理论根基,确保改革创新保持正确方向,从而将改革创新的重点牢牢聚焦于学生,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寻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答案。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遵循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彻底的思想理论,是具有强大真理力量的思想理论,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探索和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课题,体现着真挚的人民情怀,彰显的是“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的唯物史观和价值取向,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4]12;这一思想以新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于新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对于改革创新作出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全面拓展,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指导。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体现人民情怀与现实性,人民情怀体现在尊重学生、赢得学生、依靠学生,现实性体现在科学回答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一改革创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遵循、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引,凝聚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学生意愿,使改革创新各项举措符合党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与学生的多样需求,使改革创新的各项举措符合学生实际,形成深厚的受众基础。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依据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5]74,这表明改革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有着实践性诉求、多样性依据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有着实践上多样性的依据。

(一)历史性依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判定是基于对时代趋势的科学把握、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及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等。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发展的深厚积淀,是接续改革开放的新发展阶段,是依据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诉求的科学判断。

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6]142新的历史方位是生产力的厚积薄发,将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将引发和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会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7]247历史方位的变化是人类有意图、有预期目的的实践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性积累和精神性传承与积淀,牵动着社会关系的“神经”,引发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将政治工作视为“红军的生命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军队生存和壮大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目标,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转移,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容、原则、方法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使命有了全新表述。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工作重点与方向等也有所不同。历史方位的变化产生新的变革诉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出新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创新自然要以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依据,在追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历史沿革的前提下,以我国社会发展的物质积累和精神积淀为基础,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进和实施改革创新的各项举措。

(二)根本性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矛盾群,在矛盾群中存在着一种主要的矛盾,以其自身存在与发展规定、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预示着社会发展的中心与重点的转移。正确把握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将使一切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社会主要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关联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任务与目标,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向等方面作出及时且有效的调整;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提供理论支撑、作出合理阐释。内在关联性意味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发展与变化,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11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与层次,需求的领域和重心已经上移,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难以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新时代的需求。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切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领域需求,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思想动力。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的重心和重点随之产生新的变化、担负新的使命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37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主动性的变革和发展,创造适应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化解学生思想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并为之作出合理阐释。

(三)现实性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愿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我国发展新的歷史方位产生的新需求,既包括发展生产力、提升人们解决自身需要与自然矛盾之间的实际能力,又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协调的要求,使社会发展符合历史规律的宏观方向与总体进程。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的历史方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增强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和责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8]7,是“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9]39,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9]38-39。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使命得以扩展;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延展到培养时代新人,再到塑造和展示大国新形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也是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任务得以提炼和扩展,即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更为科学地探索与回应“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使命为依据,探索与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时代性课题,依托更为多样的载体与新媒体技术,探究培育时代新人的新方式、新方法、新路径。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向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从概念、理论、实践的三重维度明确指向,积极推进改革进程。

(一)概念指向

概念指向应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概念内涵。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顺利推进的首要前提,就是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概念所指。一般来说,改革创新多指改掉旧的、与现实需求不相符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并创造新的事物。

关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0]67-68。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11]86关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1]59。改革创新是对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破除、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批判吸收,也是对于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的构建。基于改革创新的内在涵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意指破除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消除教育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倡导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面上看作的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将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9]38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铸就学生理想信念、丰富学生理论知识、锤炼学生高尚品格等,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基于现实要求和长远目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破除教育改革创新中的藩篱与枷锁,批判吸收以往改革创新的有益成果、有效做法与成功经验,从影响思想观念、引导价值取向、塑造精神风貌等方面着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育新人的体制机制。

(二)理论指向

理论指向应理解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5]18-19,是铸魂育人的思想宝藏。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5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注、关心、关爱学生的优良传统,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37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更好地进行理论教育、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378,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为改革创新奠定坚实基础;要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实践的新境界、发展的新成果,为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要积极吸收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改革创新挖掘深厚力量;要总结与借鉴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改革创新筑牢根基。

(三)实践指向

实践指向应理解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论述有很多,如“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2]79。马克思认为实践改造和发展着人的自然属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2]80。

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将人的目的、想法、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13]249。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是新的实践,但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要将党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得到学生的内在认同,并外化为日常的言行举止。当然,这一改革创新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规定或限定的内容指引或引导客体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实现客体主体化。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5。由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指向就是客体主体化,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1]377使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提高,使学生的社会联系与社会交往在社会实践中得以丰富,使学生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科学回应“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党建,2019(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指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