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9-10-08 05:26李先敏
神州·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小学数学

李先敏

摘要:新大纲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一、概述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之所以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这样思维可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更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动手操作的同时伴随大胆猜想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这更易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实践动手能力也不断增强。教师可以使学生去从参与实践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数豆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带几十个豆子,然后在课上引导学生去数豆子,使学生通过动手验证和学习。在小学加法和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准备3组豆子,每组豆子由2颗豆子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加法公式,让学生计算豆子的数量,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列出了公式:2+2+2=6,教师再带领学生去运用乘法公式,使学生理解乘法的计算方法。2×3=6,让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区别。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假如有68组豆子,每组豆子仍然由2颗豆子组成,让学生计算出豆子的总个数,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去猜想,有的学生就运用了乘法,68×2=136,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猜想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并让学生动手去验证,这更利于学生提升思考能力。

(二)动手操作积极验证所得出的结论

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加理解数学概念、公式等,可以引导学生去动手推理,这样更利于学生去推理论证,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有积极的帮助作用。如“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去推导,让学生自己用小木棒逐渐实践、推理和论证。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拿出3厘米和8厘米的小木棒,然后让学生猜测用什么长度的小木棒可以与这两根小木棒组成三角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木棒来尝试一下,从1厘米的小木棒开始,让学生开始验证,虽然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是更利于学生去理解这个定理,经检验,可以选择长度大于等于6厘米的小木棒。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更利于學生去验证数学原理,也能使学生加强数学体验,更加体会数学知识。

(三)动手操作通过对比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对比学习方法也更利于学生去学习,使学生能更好的区分二者,也能更好的使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学生需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有所掌握,教师可以进行对比式讲解。正方形的特点是四条边长都相同,四条边长的长度一致,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用直尺测量,测量出长度相等的边。长方形则由长和宽四条长度不等的边长组成,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出不同的边长长度,长的边长一定要大于宽的边长,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的去动手实践。当学生用直尺分别测量绘制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更好的去再用直尺测量这两个物体的周长。然后分别计算其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教师并没有规定固定的尺寸,所以以学生的例子为例,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经过学生的测量3+3+3+3=12(厘米),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因此经过测量和计算是6+6+3+3=18(厘米)。所以求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也可以区分其周长,更利于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动手操作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使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推理去学习和思考数学问题,所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更好的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去计算平均数,如教师给出一组数字:6,10,15,28,让学生去计算平均值,教师可以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的去计算。教师也可以举例,如班级内本次单元测试,让学生计算班级数学平均分,使学生更加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绘制条形统计图,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动物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更好的去思考问题,并绘制条形统计图,图片上有很多动物,有2只狮子,5只大熊猫,2条鳄鱼,18只猴子,20只鹦鹉,5只黑猩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绘制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x轴,什么是Y轴,并对坐标轴单位等进行解释,如在该动物园的条形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自己去绘制。

三、总结

学生在数学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注意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手、脑、眼、口结合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既深化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杨新桃.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 (01)

[2]浅谈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苏教版第九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J].朱月鹤.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 (23)

[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和实践[J].张丽华.新课程(小学).2017 (11)

[4]小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贺社明.课程教育研究.2017 (42)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小学数学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