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电视问政类节目《问政山东》养成记

2019-10-11 07:47原宝国
中国记者 2019年9期
关键词:问政舆论监督选题

□ 文 / 原宝国 田 进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问政山东》开办以来的经验进行深度思考,围绕“问政直播如何长效创新?舆论监督如何实现深度认知?传统媒体如何重塑公信力?”等方面,多维度探讨以“问政”为核心的舆论监督节目成功的要素和存在的风险。

《问政山东》作为全国首档省级融媒体问政监督类节目,聚焦干部工作作风转变和营商环境改善,直面问题,直面群众,破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到了动真碰硬、求真务实、问政犀利、监督有力。自2019年3月3日开播以来,已经成功进行24期电视直播,曝光了100个大类近300项具体问题。《问政山东》对省直部门一把手进行电视直播问政,成为引人注目的政务现象、舆论现象和电视现象。

但新时代如何做好舆论监督节目,仍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共同探讨的大课题。本文拟结合《问政山东》开办以来的经验总结和深度思考,围绕“问政直播如何长效创新?舆论监督如何实现深度认知?传统媒体如何重塑公信力?”等方面,多维度探讨以“问政”为核心的舆论监督节目成功的要素和存在的风险。

一、问政山东,为什么要问?

一类电视节目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定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时代需求。《问政山东》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除了节目团队努力的结果,还在于全省上下达成了共识:社会转型期,需要舆论监督这把利器重装上阵。

首先,创办《问政山东》节目,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自上而下、刀刃向内的改革举措,旨在扭转工作作风,提升官员形象,改善山东政治生态。

2019年2月11日,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山东省召开“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创新“公开监督”机制,推行“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第一次写进了报告,要求发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

现在,山东省委不但把《问政山东》作为推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的一个抓手,更是把《问政山东》电视问政作为山东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的切入点和创新点。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问政山东》的力度,彰显出山东省委、省政府推动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毅力。

另外,《问政山东》电视直播,还打破了公众对山东官员的惯有印象,每次接受问政,厅局领导和16市职能部门、县市区政府一把手,都必须直面问题,接受督办员和问政代表的公开质询,除极个别的官员出现吞吞吐吐、推诿塞责的情况,绝大多数官员还是能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清晰的谈吐也反映了山东干部队伍政治站位高、业务素养好,展示了山东官员的新形象。

其次,《问政山东》是厅局机关及各级政府主动接受检视的一把尺子,是传导外部压力,解决自身问题的内生需求。

当前在山东,“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依旧存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不落地、难落地,由厅局主导的层层督导检查有时很难收到实效。《问政山东》曝光了很多数据报表上看不到的问题,揭开了形式主义的盖子,抓住了官僚主义的现行,梳理了诸多民生难点、堵点、痛点。当这些问题无遮无拦地呈现在问政现场和电视屏幕前,不光在场的厅局领导和16市局一把手会“红红脸、出出汗、坐不住、等不得”,全省130多个县市区的领导干部们也会倍感压力,会第一时间行动起来,《问政山东》开播以来,许多项“督而不办”的难事一夜之间得到了彻底解决,真正做到立说立行、立说立改。

第三,《问政山东》是践行群众路线,回应社会关切,破解堵点、痛点、难点的群众呼声。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之一,《问政山东》始终秉持“群众参与、群众评说、群众监督”的理念,始终遵循“问题由群众提、标准由群众定、效果由群众评”的原则,始终坚持从“最基层、老百姓的身边”开始问政。

《电视问政》首先是一个为民排忧解难的平台,目的就是要把广大群众生活中碰到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摆在台面上,倒逼各级干部直面问题、推动解决。也正是这个“为民办事”的功能,《问政山东》从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和网友们的强烈关注,他们一边叫好,一边积极爆料,大量的民生线索通过0531-66661234热线平台和“问政山东”网络平台(客户端、官微、头条号等)提供给栏目组,并踊跃报名到现场当问政代表。

第四,《问政山东》是主流媒体充分发挥第四监督力量,凤凰涅槃,重塑尊严,重塑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内在需求。

在信息泥沙俱下、内容鱼龙混杂、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混乱的融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各级电视台纷纷打造舆论监督节目,既是主流媒体本位回归,也是时代召唤。其中,电视问政节目糅合了报道、评论、讨论、批评等多种监督方式,突出了公开批评和讨论沟通的功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舆论监督和电视问政,主流媒体能够重塑尊严,重塑公信力,很好地把“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落到实处。

正是基于各方同向度的诉求,《问政山东》应运而生,在问政“倒逼”的背后,既包含着自上而下的变革决心,又包含了自下而上的人心共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省委省政府+厅局(16市)+群众+媒体”,形成了双向、四驱的问政动力体系,这是《问政山东》的初心,也是成功的基础。

二、问政,到底问什么?

问政问什么,选题很重要。从栏目开办之初,就确定了选题的四个原则:领导关注、群众关心、典型意义、能够解决。《问政山东》任何一个问政选题,都要卡得上这四个标准,防止出现“打偏、打软、打爆、打空”的现象。

(一)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全面开创走在前列”为目标,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大发展战略为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的总体发展思路。这就是《问政山东》的选题重点,几乎每期节目都会涉及,以具体事例、具体问题督办问政的方式,倒逼政府部门绘制“施工图”、列出“计程表”,加快推进工作落实。

(二)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政内容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担当、不作为,信息壁垒,一次办不好,以及各种民生痛点、堵点、难点。而这也是《问政山东》直播过程中最能吸引观众、网民,最容易引发热议的爆点,节目中如有涉嫌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问题被曝光或者执法人员知法犯法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而接受问政的官员又出现推诿塞责、语无伦次的情况,节目的短视频往往会产生爆款。例如,《死猪乱丢乱埋?问政节目现场局长被连发8问说不出话》全网浏览量超过1500万;《30多个光伏大棚示范项目杂草丛生 市长回应:承包的老杨病了》全网浏览量也突破千万。

(三)围绕工作重点,找到典型事例,是为了让问政更具有普遍意义。不典型,不问政,是《问政山东》一以贯之的做法,为了让问政的每一个选题都要具有典型性,栏目组编导和记者下大气力花笨功夫学习每一个被问政厅局的职能和分工,研究分析各厅局2019年的工作重点,研究它们出台的相关政策,甚至是它们对外公布的成绩报告和新闻报道,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它们重点工作中的“软肋”和“短板”,结合群众提供的线索展开调查,让问政的内容更典型、更丰富、更深入、更准确。

(四)在问政现场所有曝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体现了电视问政节目的“时、度、效”。一些矛盾很深、条件不具备、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便是摆在台面上,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其公开问政的结果是“为难”了政府,尤其在问政“回头看”过程中,如果同样的问题“举一”并没有“反三”,就会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所以,《问政山东》在选题时,特别注意研讨这件事能否得到解决?能否举一反三?

三、问政,如何一辣到底?

电视问政就像一道川菜,“辣”是它的灵魂。在新的舆论监督时代,一场电视问政直播,观众和网民爱不爱看、有没有影响力,就看能否“辣”字当头。从开办之初,《问政山东》坚守“一辣到底”的立场,打破“媒体揭伤疤VS政府不接受”的固有模式,始终拒绝成为官员摆政绩的秀场、找借口的舞台,就是要让官员当场“红红脸、出出汗”,不得不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不让他们“背台词”“打太极”,严防出现虚问政、假问政的情况发生。那《问政山东》怎么才能做到一辣到底呢?

(一)稳准狠,选题、调查要辣

在问政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典型、尖锐、触目惊心的选题,往往自带辣味,再通过前方记者的深入调查,抓住主要矛盾,抓到关键证据,更是辣上加辣。这样的调查一经报道,不但成为问政现场上的爆点,往往也成为了短视频爆款。例如:《仅过5年时间,青岛4A级世博园被指残破“撂荒”,曾耗资百亿》成爆款视频,单条总推荐量“1200万+”;短视频《县界非法采砂太猖狂!问政记者深夜调查遭多车围追堵截》在各个平台总推荐量超1300万;《应付环保检查、蒙蔽卫星监测,新泰这座矿山被涂上了绿漆》全网浏览量超过2000万。

选题狠,才能问得辣。一期《问政山东》的主干是4—5条深度调查,所有的问政环节都围绕着这几个调查展开,选题和调查的单片质量,直接影响一期《问政山东》的节目效果。正因为如此,对每一期《问政山东》的编导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选题,找到的线索是否典型?现象是否触目惊心?矛盾是否尖锐?如何保证采访成功?证据链是否充足?结论能否经得住推敲?……这都是无比的煎熬。

(二)现场问政要辣

除了选题要辣、报道要辣,“问得辣”才是每期《问政山东》是否成功的关键和试金石。为了确保“问得辣”,栏目组要先后两次封闭彩排,由工作人员扮演被问政的官员,反复推演对方可能回答的几个角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环节和道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总结,渐渐得出了如下经验:

1.问题有锋芒

每期问政的主题很大,如何确保问得辣、问得实?在直播前的头天晚上,栏目组都会召开一个“磨刀子会”,坚持“大主题,小切口”,根据第一次彩排的效果,紧紧围绕调查内容,细细解读,从具体问题中来,到具体问题中去,切口越小越好,针对性越强越好,确保每一个提问都不“跑空问偏”。

2.穷追猛打8连问

在直播问政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期间,督办员李莎一连发出多个犀利的问题,让被问的干部“哑口无言”。“李莎8连问”的短视频经看看新闻、闪电新闻、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爆发式传播后,让《问政山东》迅速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问政节目。8连问的背后,其实是栏目组的精心设计,问题要呈现犀利的效果,一定要尽可能地简短,单个问题一般不超过15个字,简短的问题,才能得到直接的回答,才能实现连续追问,从而把问政节奏提起来,提升问政节目的观感。

3.打断,也是一种态度

在问政直播过程中,督办员李莎经常

打断一把手们的回答。“我打断一下,我们不想听您细说原因了。”“厅长,您就给我们一句话,这事儿能不能办?”“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准确的时间?”……诸如此类,都是事前设计好的,因为我们始终认为:打断,也是一种态度,官员来到问政现场,不是来讲理由、摆功绩的,不能避实就虚,必须直面问题、当场承诺。

正是在督办员不断追问和打断下,逼得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李琥明确表态:“刚才都说了,马上要处理。就看他处理不处理,不处理我们去处理。”山东省工信厅厅长汲斌昌更是当场表示:“如果到2020年6月他们不能如期完成,我辞职。”

4.出其不意亮“大棒”

问题的犀利程度,还体现在是否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拿出关键的“大棒”,“大棒”可能是相关部门自己发布的政绩新闻,也可能是它们自己出台的政策,或者是它们做的汇报材料,也可能是对外的公开承诺。一份报表、一条政策、一条信息、一个数字、一个现场镜头,甚至记者带回来的一个道具,都可能成为出其不意的“实锤”“大棒”,往往会给被问政官员“当头一棒”,达到“红脸”“出汗”的效果。

□ 2019年4月4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同志参加《问政山东》接受问政。

5.守位,不能为辣而辣

在《问政山东》开办之初,曾有人“拍砖”认为问政仍然不够硬、不够狠,他们巴不得督办员“磨刀霍霍”向官员,巴不得问政代表当场扒了官员的“底裤”。在国内同类的问政节目中,确实有个别主持人成了问政的主角,或颐指气使、或横加指责、或情绪失控,凌驾于节目之上。但这不是《问政山东》所追求的问政效果,电视问政的目的是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政山东》始终拒绝“羞辱式”发问,拒绝把问政现场当成“斗兽场”。

对主持人来说,在节目中最重要的是“守位”,而不要“越位”,更不能“抢戏”。主持人可以穷追不舍、一问到底,但不能为辣而辣,让官员下不了台不是问政节目的目的。

四、问政,如何才能长效?

《问政山东》直播五六期后,栏目组发现,相关单位会组织人反复观看前几期《问政山东》,研究节目规律,预测督办员的问题,甚至押题,很快就拿出了应对之策。

一方是官员越来越熟稔的回答技巧,一方是观众和网民越来越挑剔的眼光,那《问政山东》还能走多远?如何保持长效问政、辣味不减呢?

(一)不断创新,出其不意

经常观看《问政山东》的观众和网民会注意到,每一期都有不一样的呈现方式,每一期都有不一样的环节,这是因为只有不断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才能保持《问政山东》的活力。为了解决政策落地“中梗阻”的问题,从3月7日第二期问政交通厅开始,全省16市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也被请到了演播室,随时可能被现场问政。3月21日,第四期问政节目中,栏目组又增加了当事人现场问政环节。5月9日,在第10期节目中,《问政山东》以“回头看”的形式,邀请四名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自我检验问题整改成效。5月16日,第11期《问政山东》又增加了直播连线问政县(市、区)“一把手”的环节,破解“上热、中温、下冷”现象,让问题整改更加有力。6月6日,第14期节目开始,增加了网络问政的回复情况排行榜;在6月27日,第17期节目中,增加了电话问政板块,同时增加了现场问政代表的数量。从9月起,《问政山东》还将进行“混合问政”,围绕一个大的民生问题,把涉及的厅局和市政府叫到一起,厘清边界,夯实责任主体,破解“九龙治水”现象。

(二)一追到底,举一反三

《问政山东》要想一“辣”到底,就必须一追到底,更要举一反三,击破各级干部“睡安稳觉”的侥幸心理,打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现状。每场电视问政直播结束后,山东广播电视台都会安排好4—6路融媒体记者跟随督导组追踪问政,问题处理的结果将在《山东新闻联播》《早安山东》《新闻午班车》《民生直通车》以及闪电新闻客户端等多平台发布,形成强大的融媒体追踪阵势。在下一期的《问政山东》节目开场,还将对一周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总盘点”;每隔4期进行一次《问政山东·回头看》,督导旧问题,发现新问题;对一把手们当场作出的长线承诺,栏目组也列出承诺时间表,到期调查是否已如诺兑现。

(三)长效问政,机制保证

除了“一追到底”的韧劲和“举一反三”的勇气,《问政山东》还积极寻求长效问政的机制保证。栏目组向山东省创新公开监督机制协调办公室建议:以季度或者半年为一个周期,通过网络问政答复率、被曝光次数、电视问政效果等指标,运用大数据手段对被问政部门、各级党委政府进行用户画像并制作出满意度图表,呈报给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领导,并下发给各地党委政府,形成工作落实紧迫感与长效评价机制。

山东省创新公开监督机制协调办公室还要求,被问政的厅局在两个月之后,将整改情况在报纸(大众日报)、网站(齐鲁网、大众网)、客户端(闪电新闻、海报新闻)上公示。目前,前14期曝光问题的整改情况都已经对外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对一些不作为的典型案例,也将不定期面向社会进行公布。

五、舆论监督:在“刀尖”上跳舞

对传统媒体而言,以“问政”为核心的舆论监督是一把利剑,它可以革除弊病、刮骨疗毒,但如果一个不留神,也同样会伤到自己。结合《问政山东》运行24期以来的经验、教训和思考,本人认为,当前,舆论监督面对着四大风险点:

(一)调查记者存在技能短板

《问政山东》记者大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新闻调查经验普遍不足,取证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反“套路”的能力以及对行业知识的不求甚解,往往会导致采回来的新闻经不住推敲,存在着“选题方向把握不准,单片质量把关不严,舆情风险把控不住”的情况,一旦播出后发生反转,容易引起纠纷,更会伤害到节目的公信力,给山东广播电视台宣传舆论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二)记者调查面临着“采访难”

现在,“防火、防盗、防问政山东记者”已经成为一个怪现象。个别县市区对节目组严防死守,提前预警、监控车辆、手机,查记者的住宿信息,可谓不择手段,干扰记者的调查采访。比如,4月初,《问政山东》记者暗访某地的违章建筑,当地政府得到风声后,赶在直播前一天把违章建筑拆除,还制作了视频,当成正面典型宣传。6月12日晚,《问政山东》记者想进入某地非法采砂现场拍摄施工画面,在漆黑一片的乡间小道上,遭到了至少4辆不明车辆的围追堵截。

(三)栏目组面临着“保密难”

随着《问政山东》的影响力越大,来自基层的抵触情绪越大,保密的压力也越大,相关单位采取各种办法打探消息、找各种关系说情灭火。而作为一档大型问政直播节目,涉及的环节多、人员多、关系多,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透风撒气,如何确保各个环节不泄密,依旧是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四)能否廉洁,最致命的考验

报道出现偏差甚至失误,肯定会给《问政山东》带来负面影响,采访不成功或线索泄密,肯定会影响《问政山东》的质量,但廉政的风险却是致命的,栏目组从制片人、主持人到编导、记者,任何一个人出现廉政上的问题,哪怕是一点瑕疵,只要被公之于众,都会被无限放大,都会给《问政山东》节目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主流媒体搭建起的公信力也可能会轰然倒塌。其中道理,不必赘言。

为了防范和化解这四种风险,山东广播电视台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补齐短板。

首先,提升技能、制订标准,高质量监督

为了尽快克服本领恐慌,补齐技能短板,近期,舆论监督部加大了对记者和编导的业务培训,广泛吸收资深舆论监督记者的经验和做法,边学习、边实战、边提升,目前,年轻的舆论监督部记者已经成长为全山东广播电视台最优秀的记者团体之一。同时,列出问题清单,制订“舆论监督”采制、播发标准,记者、编导按标准选题、按标准采制、按标准播发,所有舆论监督报道必须做到依法合规、聚焦主题、事实准确、导向正确、证据权威。

其次,斗智斗勇,突破调查防线

为了应对地方上的严防死守及,《问政山东》栏目组也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比如,要求记者在调查采访期间,尽可能减少乘坐挂济南牌照的车辆前往,而是换成当地号牌的车辆;原则上实行异地住宿,以免被核查身份信息;鼓励记者多备一部外地号手机,多用外地号联系采访事宜。

第三,下联防,打好“保密战”

为了应对保密难、说情风,近期,山东广播电视台台党委专门出台了严格的撤稿制度,严禁台内外人员打听线索、说情灭稿;舆论监督部则在内部制定了严格的采编全流程保密制度,具体线索只掌握在值班编导手里,调查记者接到编导一对一派出的调查采访后,要严格对自己的行程保密,不能向除当期编导以外的其他人(含台领导、部门主任)透露具体信息。两项措施实行后,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效果,可以自豪地说,《问政山东》已问政24期,灭稿率几乎是零。

在结束本轮省直部门的电视问政后,拟在2019年10月中旬开启的第二轮全省16市市长直播问政,将打破“排序制”,提前两个月保密“抽签”、排定顺序、调查采访,只提前一周通知相关市政府接受问政。

第四,狠抓廉洁,对土特产也要说NO

贪腐永远是一条不可踩踏的红线,为防范工作人员出现违法违纪问题,舆论监督部制定了严格纪律,《问政山东》《今日聚焦》两个舆论监督团队所有人员都必须签署《严守保密、廉洁纪律承诺书》。严肃宣传纪律,严守职业准则,严禁“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和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其中,强调一线编导、记者不能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向监督对象、服务对象索要财物,任何人不得接受监督对象宴请、礼品礼金、购物卡、有价证券、安排娱乐等,尤其强调防微杜渐,一线调查记者不得接受任何一方赠送的土特产等等。

猜你喜欢
问政舆论监督选题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