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
——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

2019-10-14 05:07黄际薇姜彩云罗宇燕郭喆霏张永明
关键词:脂质体细胞膜孵育

黄际薇,姜彩云,罗宇燕,郭喆霏,张永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0630)

人体内存在大量丰富的红细胞,红细胞作为药物输送的载体已经被人们广泛研究[1]。它具备许多优势使得其成为优良的药物输送载体,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超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等[2]。但是由于红细胞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血管内部,使得其众多的优良特性在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为此,近年来采用天然红细胞膜作为外壳来包载合成的纳米粒内核,使其伪装成内源性物质,制备得到核壳结构的红细胞膜纳米载体,能够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和免疫识别[4-5]。本研究制备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RBCM-NP),具有红细胞膜(red blood cell membranes,RBCM)作为药物输送的优点,提高药物稳定性[6]。本研究通过调整挤压次数、纳米粒与红细胞膜的比例来制备不同处方的RBCM-NP,优化处方红细胞膜能够完全包裹住纳米粒,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RBCM-NP递药体系。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与动物

聚乙二醇-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EG2000-PLGA3.8万,济南岱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0~60 d SPF级SD雄性大鼠(120~140 g,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SCXK(粤)2013-0002);生物素化PEG-PLGA(Biotin-PEG2000-PLGA3.8万,厦门研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T)(S9170,北京索莱宝);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SL16/40 ( R) 冷冻离心机 (美国Thermo公司);92SM-202A电子天平(瑞士Precisa公司);Mastersizer 2000 激光粒度仪 (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 Jem-1230)。

2 方 法

2.1 NP体系的构建

采用反溶剂法制得NP:PEG-PLGA 25 mg溶于2.5 mL丙酮,逐滴加入5 mL泊洛沙姆溶液(w=0.25%)中,减压除去有机溶剂,超滤管离心收集,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PB)中再分散,即得空白NP。

2.2 NP体系的表征

2.2.1 粒径和Zeta电位 取上述制备所得的NP于室温下用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

2.2.2 透射电镜表征NP的形态 测试样品滴至透射电镜专用铜网,孵育后滤纸吸去残留液体,再用2 g/L磷钨酸染色液染色。

2.2.3 稳定性 NP分散在4 ℃ PB中,形成5 mg/mL的质量浓度于0,3 ,9 d测定NP的粒径。

2.3 RBCM-NP体系的构建

2.3.1 RBCM的制备 制备红细胞悬液: 取大鼠腹主动脉血,收集血液,离心,525 r/min×20 min×4 ℃;吸弃血浆和白膜层。等渗 PB(300 mOsm/L)洗3次,等体积300 mOsm/L PB重悬制成红细胞悬液备用。溶血:取2 mL红细胞悬液加至28 mL低渗PB (20 mOsm/L);混匀后离心,10 500 r/min×40 min×4 ℃; 弃上清,重复上述操作3次,得RBCM。

2.3.2 RBCM-NP的构建 采用脂质体挤压法,将RBCM使用脂质体挤压器挤压过400 nm孔径的膜,21次。将制备好的RBCM与NP进行混合,使用脂质体挤压器挤压过200 nm孔径的膜数次,得到RBCM-NP。

2.4 RBCM-NP的表征

2.4.1 粒径和Zeta电位 取上述制备所得的RBCM-NP用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

2.4.2 RBCM覆盖程度 生物素化纳米粒(biotinylated nanoparticle, BTNP),制备方法见2.1。RBCM仿生BTNP(red cell membranes biomimetic biotinylated nanoparticle,RBCM-BTNP),制备方法见2.3。利用BTNP与ST孵育会发生聚集反应来研究红细胞膜的覆盖程度。BTNP和RBCM-BTNP分别与ST孵育30 min后,检测BTNP和RBCM-BTNP的粒径。

3 结 果

3.1 NP的表征

采用反溶剂法制得NP,重复性良好,粒径分布均一,为(101.80 ± 2.55) nm,Zeta电位为((-12.87)±(-0.25)) mV,多分散指数为0.045。检测NP在0,3 ,9 d的粒径变化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见图1和图2)。

图1 NP粒径分布图Fig.1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NP

图2 NP的粒径变化 (NP分散在PB中,于0,3,9 d测定NP的粒径,n=3)Fig.2 Changes of size of NP(NP are dispersed in PB, and the diameter size is measured at 0 , 3 and 9 d, n=3)

3.2 RBCM-NP的处方优化

采用脂质体挤压法,制备RBCM-BTNP,在透射电镜下能够发现外周包裹了一层膜结构,而单独NP是没有的(见图3)。

图3 NP和RBCM-NP的透射电镜图(A: NP;B: RBCM-NP)Fig.3 TEM of NP and RBCM-NP(A: NP;B: RBCM-NP)

为了进一步优化处方,按照不同配比采用脂质体挤压法制备不同处方的RBCM-NP。取不同体积的血液提取RBCM,最终用0.5 mL的等渗PB稀释备用,采用脂质体挤压法,将0.5 mL RBCM溶液使用脂质体挤压器挤压过400 nm孔径的膜,21次。同时取不同浓度的NP溶液0.1 mL,将制备好的的RBCM与NP进行混合,再使用脂质体挤压器挤压过200 nm孔径的膜数次,具体配比参照表1进行制备。

表1 不同处方制备红细胞膜纳米粒Table 1 RBCM-NP by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在电镜的视野下,处方1和处方2视野相对比较清晰。处方4视野比较杂乱,散乱的细胞膜比较多(见图4)。同时检测了四个处方的Zeta电位,Zeta电位的绝对值越高说明该处方越稳定,相对于处方1,处方4的Zeta电位的绝对值较高(P< 0.05),处方2和处方3较低(P< 0.01),见图5。结合上述结果,处方1相对其他处方较好。处方1制备的RBCM-NP,粒径分布均一(粒径:(110.8 ± 2.29) nm, Zeta电位:((-18.87)±(-0.67)) mV,多分散指数:0.048),为优化处方(见图6)。

图4 不同处方的RBCM-NP的透射电镜图(A:处方1;B:处方2;C:处方3;D:处方4;细箭头代表RBCM-NP;粗箭头代表RBCM)Fig.4 TEM of RBCM-NP by different formulations(A: formulation 1; B: formulation 2; C: formulation 3; D: formulation 4; the thin arrows represent RBCM-NP;the bold arrows represent RBCM)

按照优化处方制备了RBCM-NP和NP,RBCM-NP的Zeta电位明显高于NP(P< 0.01),见图7。

图5 不同处方RBCM-NP的Zeta电位(相对于处方1,*P < 0.05,**P < 0.01;n=3)Fig.5 Zeta potential of RBCM-NP by different formulation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compared to prescription 1, at *P < 0.05, and **P< 0.01; n=3)

图6 RBCM-NP(处方1)粒径分布图Fig.6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RBCM-NP by formulation 1

图7 优化处方(处方1)制备RBCM-NP和NP的Zeta电位(相对于NP,**P < 0.01,n=3)Fig.7 Zeta potential of RBCM-NP by formulation 1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compared to NP, at **P < 0.01; n=3)

3.3 RBCM-NP包载程度的研究

BTNP和按照处方1制备的RBCM-BTNP分别与ST孵育30 min后,分别检测粒径。孵育前后RBCM-BTNP的粒径没有显著性差异,孵育前后BTNP的粒径有显著性差异(P< 0.01)见图8、图9。

图8 优化处方(处方1)制备RBCM-BTNP和BTNP分别与ST孵育前后的粒径(RBCM-BTNP + ST,BTNP + ST分别代表RBCM-BTNP孵育后和BTNP孵育后;相对于BTNP,**P < 0.01;n=3)Fig.8 The sizes of RBCM-BTNP and BTNP by formulation 1 before and after incubation with ST (RBCM-BTNP + ST:RBCM-BTNP after incubation;BTNP + ST:BTNP after incubation;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compared to BTNP, at **P < 0.01; n=3)

图9 RBCM-BTNP(优化处方:处方1)和BTNP分别与ST孵育前后的粒径分布图(1:BTNP 孵育前;2:RBCM-BTNP 孵育前;3:RBCM-BTNP 与ST孵育后;4:BTNP 与ST孵育后)Fig.9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RBCM-BTNP and BTNP by formulation 1 before and after incubation with ST (1 : RBCM-BTNP before incubation; 2 : RBCM-BTNP before incubation; 3 : RBCM-BTNP after incubation with ST; 4 : BTNP after incubation with ST)

4 讨 论

本研究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RBCM-NP递药体系。本研究采用反溶剂法制得PEG-PLGA的NP粒径分布均一,稳定性好。近年来以PLGA等相关材料作为载体制得的NP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同时,更能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然而,NP的表面电荷粒径、形状都可影响其被单核-巨噬细胞摄取[7-8],导致全身给药时到达作用组织的药量减少。

近年来,细胞膜仿生纳米粒在生物与医学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采用天然细胞膜作为外壳来包载合成的纳米粒内核,使其伪装成内源性物质,不仅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5],而且能减少免疫识别[9]。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尤其是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功能蛋白得以保留,得到的细胞膜纳米粒具有合成纳米材料的高度可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宿主细胞膜的高度复杂的功能,制备工艺也相对简单。此外,双层膜结构的包载为跨膜蛋白的锚定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使制备功能强大的仿生纳米粒成为可能[10]。本研究采用脂质体挤压法将RBCM使用脂质体挤压器挤压过400 nm孔径的膜,21次。将制备好的RBCM与NP进行混合,再使用脂质体挤压器挤压过200 nm孔径的膜数次,成功制备了RBCM-NP,在透射电镜下,可以发现与NP相比,RBCM-NP外周包裹一层膜结构。

为了进一步优化RBCM-NP,我们改变了RBCM与NP的配比和最后挤出次数,通过透射电镜拍摄4个不同的处方。处方4由于挤出次数变多,使细胞膜受到多次冲击,导致细胞膜的破碎,因此处方4视野比较杂乱。处方1为优化处方制备的RBCM-NP粒径分布均一,同时包载了RBCM的NP要比没有膜结构的NP更稳定。处方3由于纳米粒浓度增加,部分纳米粒没有完全被细胞膜包裹,因此处方3的Zeta电位较低,稳定性较差。

本研究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RBCM-NP递药体系,NP和RBCM-NP粒径均一,优化处方RBCM能够完全包裹住NP,重现性良好,为后期仿生纳米粒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脂质体细胞膜孵育
扳机日血清雌激素不同水平时授精前后卵母细胞孵育时间对短时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LINC00612靶向结合Bcl-2抑制Aβ1-42孵育的神经元凋亡
DC-Chol阳离子脂质体佐剂对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高三尖杉酯碱类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用课程“孵育”会“发光”的教室
脂质体研究进展及制备方法
细胞膜色谱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应用快速孵育法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过程探讨——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