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乃中庸之道

2019-10-14 05:18王哲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中正陆羽中庸

摘 要:茶道是一種规律。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中与和是一对哲学范畴,致中和的规律性即是中庸之道。它贯穿《茶经》的整个体系,是《茶经》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中国的茶道,乃中庸之道。陆羽倡导的“精行俭德”,与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一脉相承,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茶道;中正;中和;中庸;致中和;中庸之道;中庸之德;居正守中;精行俭德

据现有资料,茶道一词出现在唐代。但什么是茶道,一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百度也未收录。近年来,粗读四书五经,再读《茶经》,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苦思冥索,茅塞顿开。

一、何谓茶道

道,是中华先民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个重大发现。作为哲学范畴,道即是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与现象相反,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人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看到的是规律的表现,而非规律本身。故老子<<道德经>>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同样的,茶道应是一种规律,是在种茶、制 茶、饮茶 等系列活动中存在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平时所熟知的茶俗、茶礼、茶艺等,都是形而下者,都是茶道的表现形式,而不是茶道。茶德、茶道精神也不是茶道,因为它们是主观的。究竟什么是茶道?我们从中华文明的源头探讨!

二、中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一)《周易》中的中正思想

《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书籍,是中华祖先从上古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对中国的哲学、医学、天文、政治、伦理、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改称《周易》,列为儒学的重要经典。

《史记·孔子世家》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汉代《易纬·乾凿度》说:“仲尼五十究《易》作十翼。”十翼,即《易传》。流传至今的《周易》就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在《周易》里面,“中”是很重要的概念。经常使用的如“中行”、中正”、“中道”、“得中”,《观》卦彖辞说“中正以观天下”,《豫》卦小象辞说“以中正也”,都强调中正。“中”这个概念在早期的意义就是中正。《蛊》卦小象辞讲“得中道也”,提出了“中道”的概念。“中道”其主要含义应该是中正之道。

再如《周易》提及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利见大人”和“无咎”,重在表达一种尚中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尚书》中得到进一步弘扬。

《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通过行中道而得人心而得天下。据卜辞的记载,商人自命为“中商”,所居之地为“土中”。因此,三代以来王者就有以“土中”建国立都的传统,后来有了中都、中原、中国等概念。

由于孔子的贡献,易经和它的中正思想得以流传下来。

(二)《尚书》中的执中思想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大禹谟》记:大舜帝在禅让帝位给大禹的时候告诫大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允执厥中”,后人把它简化为“执中”。《尚书·洪范》说“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可见,《尚书》特别强调“无偏无倚” 这样一种“中”的思想。这就进一步深化了《周易》的“中正”思想的内容。

《尚书》中的“中”概念使用很多,如“建中于民”,“各设中于乃心”,“作稽中德”,“以列用中罚”,“惟厥中”,“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咸中有庆”。

同时对“和”的认识已很丰富,如“神人以和”,“协和万邦”、“燮和天下”,“克敬于和”,“厚生惟和”,但未对“和”的内涵作明确的界定。

在《尚书》中“中”与“和”开始初步结合,例如提出了“协于中”、“和厥中”等观点,初步形成了贵中尚和思想。

(三)《论语》中的中和、中庸思想

关于“中”,孔子强调“无过不及”的一面,提出“执两用中”的思想。《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深化了对中行的认识,由“不偏不倚”深化为“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关于“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仪制度的功用贵在实现和谐,实现它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以礼节之”,通过礼仪制度实现和谐,绝不是“知和而和”,为了“和”而“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即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君子应奉行“和”的思想,求同存异,在协调一致中保持个性,承认差异和矛盾,在统一体中取长补短,融合创生,形成新的和谐统一。

孔子首次提出中庸的思想,如何实现中庸?他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论语·子路》: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子路第十三》)。他认为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交往,那只能交往狂妄的人和狷介的人,一个是进取,一个是有所不为,“不为”就有点不及,“进取”就有点过。孔子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目的还是为了到达最后中庸的结果。

孟子是这样评论的:“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尽心篇》)。

孔子看到,每一件事物的发展都会呈现出多种状态,要尽量避免偏于一端的情况,《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这里他较明确地提出达到中庸的方法,他说他的方法无非是考察事情的两端取其中间而已,简言之,执两用中。

再如:“質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等等,他反复强调在各种对立的状态之中,把握好适中的态势。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篇是《关雎》,由孔子删订而成。在《论语》中孔子是这样评论《诗经》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无邪”就是“归于正”,就是符合“正”,即“中正”,进而实现“中和”。

又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观都是那么得恰到好处。《史记》记载:孔子厘定《诗》三百,“皆弦歌之”。《诗经》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关雎》正是中庸的典范。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四)《中庸》:中和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

《中庸》原为儒学经典《礼记》的一篇。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曾给《礼记》作注:“庸,用也”、“记中和之为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据此,中庸即是用中,用以中和,意思是按照合适的方式做事,恰如其分。《中庸》作者是孔子之孙孔伋。

朱熹《中庸章句序》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

执中是儒学道统,《中庸》把尧舜禹汤王文武周公思想总结传承下来,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成为经世致用的东方哲学。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没有发生变化时的最佳状态,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有所偏离,但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中节”,是中间的节点,即关节点,度。在一定范围内,事物就保持和的状态,超出一定范围,过或不及,和的状态就会被打破,事物的发展就会出现中断或倒退。

“中”、“和”是事物存在与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是永恒的,绝对的,以和求中,才能达到”中“与”和“的和谐统一,实现中和。但这种和谐统一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种动态的中和,才构成生生不息的世界。

推而广之,整个宇宙致中和,则天地各在其位、各尽其性,万物便生长繁衍了,世界达于和谐境界。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可见,《中庸》以天命之性为起点,诠释了“中”与“和”的辩证关系,揭示出万事万物致中和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就叫中庸之道。

三、《茶经》里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在唐代的影响力

魏晋以来,儒释道玄学并立,它们相融相生,相得益彰。它们在《中庸》中找到了思想的共同点,展开研究交流对话。代表成果梁武帝的《中庸讲疏》,戴颙的《中庸传》,表明《中庸》不仅仅是儒家的经学思想,也广为其它流派所接受,成为中国人共同的精神世界。

在唐代,《中庸》屡屡进入科举考试的内容, 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是一考成名,学习之风日盛。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陆羽的《茶经》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下面从《茶经》的内容进行分析。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对风炉和鍑的设计应用了居正守中和 “五行”学说。他把风炉设计成古鼎形,三足上分别写上“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与“圣唐灭胡明年铸”。在风炉的腹部上围圈写上“伊公羹、陆氏茶”六个字,明白无疑地传达出他希望像伊尹以调羹术说动商汤王而拜相一样,也希望以煎茶道来自荐于上,实现经邦济世的宏愿。鍑的设计为:“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达到与风炉相互协调,美美与共的效果。

作为茶道雅器,风炉在当时居于显赫位置。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鍑,为金;鍑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以达到阴阳平衡去百疾的目的。

旧藏 风炉

唐代瓷器的大格局是“南青北白”。“南青”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窑系,“北白”是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窑系。茶碗,陆羽最为推崇还是越窑,他认为“类玉”“似冰”的越窑青瓷茶碗与绿色茶汤相得益彰,从而达到“益茶”效果。而其它如鼎州、婺州、寿州、洪州产的各色茶碗,由于掩盖了茶汤之色,“悉不宜茶”。所以《茶经》云:“越窑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

《茶经》三之造:“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时候阴阳平衡,正是采茶的好时节,但也要把握时机,选择时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会去采摘茶叶。另外文中对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的描述皆表达了中和之美的审美境界。

《茶经》五之煮对烹茶法及水质品位的记载,展示了陆羽习茶功夫和富有文采的一面。煮水有“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这就是告诫人们把握火候,适时适度,恰如其分,过犹不及。

《茶经》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陆羽煮茶,追求自然之法,水初沸时加入一些食盐调味调节滋味,啜苦咽甘。“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食料的增加,使茶饮变作羹饮了。

《茶经》九之略,指出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主张饮茶与自然融为一体,不铺张,不注重形式,追求心中的怡然与自得,在天地之中感受生活的雅致。

通观全篇,从种茶、采茶、煮茶、饮茶,各章节无不渗透中庸思想。陆羽倡导的中国茶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茶道的形成,使茶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硬核。

当然,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茶经》提到神农氏、鲁周公、晏婴、杨雄、司马相如、韦曜、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未提及孔子,未提及中庸,但不能否定儒家思想对《茶经》的影响。如同他的《陆文学自传》,未提及茶,但谁能撼动他的茶圣地位?

四、陆羽的中庸之德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人们很少能做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中庸》所列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颜子,都是中庸之德的典范,茶圣陆羽也可位列他们之后。

对陆羽的身世和身份,要深入探究,不能简单理解为僧人、茶僧。他是一个有着高雅“朋友圈”,颇具家国情怀的儒者。陆羽自传--《陆文学自传》记载:陆羽从小在寺庙中长大,但一心向儒,反问方丈“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予执儒典不屈”,后投奔邹夫子门下,学习儒学经典。他放纵不羁又坚守信用,所交往的是一些高雅之士,所作所为也体现出一种高雅的志趣。皎然称他“处士”,朝廷封他“文学”。文学乃当时辅教太子的官名,足见陆羽的学识和文化底蕴。

陆羽处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他爱国忧民,表现出匡时济世的爱国情怀。“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 陆羽为何如此悲切?因为在这场淮南之乱中,颜真卿慷慨赴难!他的“朋友圈”永远失去了一位知己。大历八年(773),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主编《韵海镜源》,陆羽应邀参加编撰工作。陆羽得以博览史书,广交名士,并得到颜真卿的资助。大历十年(775),陆羽在湖州筑青塘别业(即别墅),无忧的完成了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巨著。

《茶经》率真隽永,寄情山水,与孔子“风乎舞雩”、“仁山智水”的自然情怀契合。然陆羽著《茶经》,其意义远不止让人们“益知饮茶”,还倡导德行的养成,提出“精行俭德”的思想。

“精行俭德”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周易》云:“君子以成德为行”,“立身处世,进德修业”。“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还提出“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可见,“精行儉德”具有深远的渊源和深邃的理性,使得茶文化更具魅力和神韵。陆羽中庸之德,可谓至矣。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幕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就像一片茶叶,那么超然,那么静美!

作者简介:王哲,男,曲阜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孔子茶文化节策划人,武汉大学女书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政法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茶文化博物馆(网)总监,洙泗茶书院品牌创始人。

猜你喜欢
中正陆羽中庸
陆羽品茶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无题(3)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不捧场的好朋友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