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眼·阅悟

2019-10-16 05:58
人民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华德育工作学科

深入理解和落实德育工作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张玉成

2019年第3-4期《人民教育》中《在实践和体验中寻找德育的突破口》—文,再次道出了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内涵。

德育是一门重要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德育也有其自身的内容体系。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能体会到德育的无边无界。如果德育涵盖内容过多,在多学科教学的情况下,学校实践容易出现“两张皮”等问题;家长或凭感觉或沿袭上辈人经验实施德育,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关于德育内容体系的讨论虽已存在多时,在新时代背景下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加深理解。

德育内容体系决定工作方式。德育工作形态可分为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两大类。直接德育单纯地传授有关道德的知识、道德观念等,让学生主要通过观察与思考而获得良好品德;间接德育将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主要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而获得良好品德。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引导,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德育内容采取不同的德育方式,促进孩子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三个“注重”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谢兴梅

《人民教育》2019年第3-4期《导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文引发我进一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就要把教材中的知识教“活”,有三点需要格外注意。

一是注重知识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二是注重知识的整合。教师需要将碎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有时可以把教材中主题相关或相近的教学内容归纳整合,便于主题的拓展和延伸;有时可以按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内容整合,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其潜能。

三是注重知识的迁移。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知识的迁移能力尤为重要。这种能力既包括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寻找三个“点”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学 曹玉双

《人民教育》2019年第3-4期《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从“好玩”“好懂”“好用”入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转化”,读后颇为受益。在我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寻找三个“点”:

第一,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而课堂是焕发其生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在各学科寻找这样的融合点,既与知识紧密相连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借助这样的融合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话语权,也让学生获得有“根”有“魂”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强烈共鸣点。《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很“火”,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引发了共鸣。在学校我们也要寻找这样的共鸣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传承的力量又有发展的自信。

第三,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的最佳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这样的生命契合点,唤醒学生内心对于文化的認同感。

猜你喜欢
中华德育工作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