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CT增强扫描在重症肝炎合并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2019-10-19 07:43付信飞马青松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肝炎病原菌结节

付信飞 马青松 黎 俊

四川省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四川 资阳 641300)

重症肝炎是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其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可导致肝衰竭,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其也是肝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患者机体内由于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损伤、变性,血清补体的缺失,免疫细胞功能下降等原因,其免疫力急剧下降,机体内微生物稳态被破坏,也为细菌或真菌感染创造了良好条件。微生物侵入机体后迅速扩散,而肺部为人体的娇脏,极易被感染[2],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肺部感染的患病率在重症肝炎患者中呈持续上升趋势[3],但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表现常常不一,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常常造成误诊,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临床选择合理、有效的诊断措施,及时、早期诊断重症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0例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研究其CT影像学临床表现,以为重症肝炎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重症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感染组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28-65岁,平均(45.31±5.12)岁;病程5-15年,平均(11.22±3.07)年;其中急性重症肝炎患者20例,一般急性重症22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23例。对照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28-66岁,平均(45.27±4.89)岁;病程5-15年,平均(11.16±3.14)年;其中急性重症肝炎患者17例,一般急性重症肝炎19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1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4];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符合诊断标准;均接受CT动态增强扫描;患者病例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将病例资料用于本研究。排除标准:肺结核、肺癌、肺水肿、肺栓塞等自身肺部疾病;其它恶性肿瘤;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严重心律不齐;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采用GE64 CT对所有患者行动态CT增强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400mA,曝光计量为0.05mAs,扫描周期0.48)。具体方法:患者仰卧,加心电门控。先行胸部CT平扫,扫描范围为全肺区,层厚7.5mm,然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胸部CT增强扫描,采用肺窗及纵膈窗观察。

1.3 诊断标准肺部感染诊断标准:①近期出现咳嗽、咳痰、发热、体温超过38℃等临床表现,肺部出现湿罗音;②外周血白细胞超过10×109/L;③X线示炎性浸润性病灶;④呼吸道分泌物及其它体液分离出病原体,病原菌痰培养为阳性;⑤CT检查显示间质性影或渗出性病变。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②比较两组患者磨玻璃影、肺实变、肺结节以及胸膜、胸腔病变等肺部CT表现;③分析感染组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情况;④比较不同病原菌所致肺部感染的CT表现特征。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资料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肺部CT表现两组在肺结实、肺结节、胸膜及胸腔病变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磨玻璃影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肺结实、肺结节、胸膜及胸腔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部CT表现比较[n(%)]

2.3 病原菌分布65例重症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共分离细菌7株,真菌58株,其中念珠菌占比最大,为53.85%,见表3。

表3 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表4 曲霉菌和念珠菌肺部感染CT表现比较

2.4 不同菌种肺部感染CT表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部CT特征可见肺部局部实变型和肺脓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征象;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部CT特征可见肺实质呈炎症性浸润改变,呈小片或大片的增密模糊影,少数呈节段性或大片性浸润,出现典型的肺气囊;克雷伯杆菌感染肺部CT特征可见右肺上叶、双肺下叶、上叶后段实变或小叶浸润,叶间裂呈弧形下坠,呈现突出的弧形影;曲霉菌与念珠菌在CT表现结节个数、结节分型以及肺实变范围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结节范围、胸膜及胸腔病变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影像学表现如下图所示,为重症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CT影像表现,图1为曲霉菌肺部感染患者的肺部结节表现,为小叶中央型结节,可见细小网络状影及小叶中央型结节;图2为念珠菌肺部感染患者的肺部结节表现,为随机分布型结节,可见大小密度不一结节。

图1 小叶中心结节。图2 随机分布型结节。

3 讨 论

针对病原菌感染,痰涂片以及痰培养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检查肺部感染的手段,但此种方法培养周期长、阳性率较低,具有一定局限性,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机[5];肺穿刺、支气管活检取痰等操作方法虽然效果肯定,但具有一定创伤性,给患者机体带来一定负担,易增加患者二次感染的几率与恢复难度,延长康复进程[6],不利于患者的预后。CT影像学由于其无创、易鉴别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其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早期运用CT检查可利用其高分辨率的优势,清晰显示肺部感染及病变的情况,确定病灶区域范围,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而动态增强扫描则可明显增强病灶区信号,为临床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朴成浩等[7]认为,CT对于重症肝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患者的临床CT表现不一,呈复杂多样化,可结合其它检查综合诊断考虑;谢莉娜等[8]指出,CT特别是薄层CT对肺部细微病灶的敏感性较高,可准确、提前检出可疑病灶,使患者及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本研究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在C T表现上表现不同(P<0.05),提示病原菌感染会使肺部CT征象呈现特殊表现,蒋学文等[9]通过探讨CT影像学在重症肝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运用,发现合并肺部感染的观察组的肺部CT表现中肺实变、肺结节以及胸膜、胸腔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肺部CT检查所示,重症肝炎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等细菌感染以及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感染,且不同菌种的CT征象表现各异,细菌性感染病灶多位于双肺下叶,肺窗病灶范围大于纵隔窗,且病灶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征象;真菌感染多位于双下肺,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及肿块影,且病灶内可见空洞,因此依据CT特征可推断某种致病菌的存在[10]。

综上所述,重症肝炎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易并发肺部感染,对其进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而动态CT增强扫描对于重症肝炎合并肺部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及时、早期检出肺部病灶,且能够区分各种菌群感染,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猜你喜欢
肝炎病原菌结节
《世界肝炎日》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体检查出肺结节,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