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微信群内容的微信圈层分析

2019-10-20 17:54蔡百惠
广告大观 2019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

蔡百惠

摘要: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微信的社交功能日益的强大起来。人是群体的社交动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个微信中的圈子就形成起来。在这样的圈层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要求来加入自己想要进入的圈子。通过对三个圈层“家族圈层”、“好友圈层”“陌生人圈层”的分析来找到人们在选择圈子的规律和对于信息的传播的分享,同时也对单个个体的心理进行分析,在个体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时怎样将之间的关系平衡。

关键词:微信圈层;互联网+;个体心理;社会角色

“圈层”一词最早出现在人文地理学科中提出的“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有学者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城市“圈层”经济形式的演变,提出当代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工具性圈层格局。追溯圈层概念的衍变与研究,可以从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说起。互联网的发展,无疑是对“圈层”的进一步细分,媒介的智能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圈层,即人们对于一种非正式群体的选择与参与主要基于自己情感的好恶。他们通过参与某种非正式群体来满足情感需要这一既定事实,使非正式群体往往比正式群体的凝聚力要高得多。这些受众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为载体,寻找与自己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价值观相同的同伴。

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喜好的人自发形成的三个微信圈子的聊天记录的文本分析,通过观察他们每日的信息输出,以及从不同的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转发分享至微信群中的内容进行参与式观察。将研究的对象作为圈层的群众,把他们所处的微信群分为不同的、的圈层,并且将这个圈层定义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而聚集起来的社会群体。

1、微信圈层中的传播关系类型

在观察的三个微信圈的圈层中,出现了风格迥异的表达方式和信息的传递方式,而将这些圈层的形成总结为三种类型,以家族成员为单位家族式圈层,有线下社会关系的并且有共同爱好的好友圈层和在某种原因下而形成的特定固有关系的陌生人圈层。

1.1 家族圈层:家庭成员间的信息共享

微信圈的圈层形成有着多样化的形成条件,其中第一种类型是以一个家族为单位而形成的微信圈圈层。这种圈层的特征是:圈层中的成员在线下是已经是一种固定模式的圈层关系,且年龄的分布范围广泛,微信圈的圈层不过是线下圈层的一种延续,这时微信社交软件作为一种纯工具式的存在为家族的圈层提供一种工具式服务。而这种家族微信圈的信息传递主要是以长辈的嘱咐、养生、健康类的内容居多。

1.2 好友圈层:有着共同爱好的同龄人

在这类圈层的关系中,有着和家族圈层相似的情况,那就是成员本身在线下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不同的是这类圈层的内容传播是对线下交流的一种补充。在好友圈层中,成员彼此的年龄、爱好和区域是相同步的,且圈层中的成员也在不停的增加。这种好友式的微信圈层的信息传递主要集中在网络热点、娱乐八卦以及追星粉丝等内容。

1.3 陌生人圈层:特定环境下成团的陌生人

陌生人圈层和前两类圈层完全不同,没有线下的社会关系加持,其能够形成的原因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单个个体的价值观念或有目的性的选择团体而进入的微信圈的陌生人圈层中。因为圈层中个体互相是不认识的,所以在这类圈层中会出现社会关系的重组情况,成员在这样的圈层中会很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履行自己的职责。

2、微信圈层中的个体心理表现

依据安格亚尔的理论,生活中的动力趋势有两种,即自主性趋势和融合趋势,自主性主要是人的一种扩展性倾向,在这种倾向下人们努力征服与支配环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兴趣。融合趋势是一种相反的动力趋势,在此倾向下,人们努力使其配合和顺从环境,主要表现在对于关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追求。

2.1 自主性

在研究的三个圈层中,拥有自主性较强的是好友圈和书友圈,就自主性的活跃频率来讲,好友圈的活跃度明显高于家族圈和陌生书友圈,家族圈层的信息内容流动时间段在清晨-傍晚,而另外两个圈子的活动时间是24小时不间断的。在好友圈通常关于二次元、追星和大热网剧的内容能够引起非常强烈的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存在沉默的大多数,大家通过不同的信息表达文字但是回应的很少,通常是释放出信息表达完自我后就不再发言。而在陌生书友群中因为群的属性所以关于书籍本身和书籍内容的探讨是常态;且参与该群的成员知识水平都不低,所以在遇到有关于国家政策、社会热点等方面的事件时会引起比书籍讨论更为频繁的讨论。

2.2 融合性

在三个微信群中,发言的大多数只是占比很小的部分,真正的大多数时选择融合进具有主体性的小部分中的。这就印证之前的关于是否在互联网发展快速的今天,沉默的螺旋还是存在于我们的网络社交媒体之中的,并未随着媒介工具科技性的提高而消失不见。那么这些存在于圈中但又并未发言的大多数关于信息的流通和思考会遵循着发言者的意见从可能会忽略掉自己的本来的声音,成为跟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谣言的出现以及传播,而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小部分人因为又更多的追随者变成了大多数,这样少部分的人发声就不会被听见,造成信息传播延误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3、微信圈层中的日常信息化传播

3.1 圈层中的角色扮演

在圈层中的角色可以分为很多种,其中以信息的传播来看可以分为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从话题的参与度来看可以分为发言者,沉默者和点赞者;从社会身份来分可以分为社交网络的用户和普通线下公民。处在圈层中的人们有着多重的身份后就会出现利用不同的身份去做不同的事情。在好友群中,在社交媒体上的群成员可能单纯的只是二次元的爱好者,某明星的粉丝和某电影的影迷,但是她在线下的时候就成为了妈妈的女儿,公司的员工和别人的妻母。基于个体的爱好的想要寻求的自我价值认同,如果在现实的社会中不能寻求到这种认同,线下圈子的圈成员就会在线上寻找有相同价值需求和认同的圈子。

3.2 圈层中的认知行为

在研究的这三个圈层中,他们的认知的行为是从外界得到的消息进行加工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家族群中发送的关于健康科普类的知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够认知其真实性和可行性,这就需要成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去判断其真假。在好友群中的关于二次元以及追星的次生影响是很难去判断和衡量的,这还是需要成员自我的认知来感知事物的真假。其中也涉及圈成员是否是不敢发声的沉默者,这样就会导致认知行为出现偏差。

3.3 圈层中的价值观念

将三个微信圈层做横向的价值对比,由于各个圈子形成的背景条件是不尽相同的。只能将这三个圈层的年龄层和阶级做划分,家族群中相对的年长者较多,这就预示着年长者的价值观念和经验总结和其他两个圈层有所不同。好友圈中存在的是较为年轻的一代,接受着新的网络文化,并且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价值观偏向网络化一些。

4、结语

微信圈子的圈层出现是对于社会圈层的一个衍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圈子的存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主要沟通和信息的接受被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所包围,而在微信社交性能如此强大的软件下,利用高效的技术达成线下不能达成的行为,依靠科技找到有相同價值取向的陌生人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参考文献:

[1]  郑欣 朱沁怡.“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J] 新闻界,2019,(07),25-36

[2]  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3]  王国华、熊挺、钟声扬.网络趣缘群体虚拟互动的关系逻辑研究[J].情报杂志,2015(10):106-111.

[4]  王寅 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4年06期 140-143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