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文化自信筑牢留学生中国文化教材建设之基

2019-10-20 04:24龚一文
知识文库 2019年6期
关键词:留学生价值观教材

龚一文

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前沿阵地,留学生中国文化教材在文化自信视野下肩负着历史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藉此对比分析国内中国文化代表教材《中国文化常识》与国内外同类教材,可以发现在价值观主线、文化双向呈现、经典著作特别是现当代著作等三个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进而结合文化自信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提出下一步中国文化教材建构的设想,强调始终坚持以文化自信筑牢留学生中国文化教材建设之基。

文化自信,即对内也对外。最新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就“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较早前,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教育领域,除了在国外开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就是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7年共有48.92万名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同时,我国在14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课堂,各类学员累计达916万人。这样的持续发展和规模扩大无疑是在习总书记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指导下取得的成果,也对从事中国文化国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语言文化交流作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作为平台,将来华留学生教育打造成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进国与国之间友谊的桥梁、合作共赢的推进器,是值得每一位留学生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命题。

1 中国文化教材的学科特征及其学理界定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可包括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和专门开设的文化课两种形式。这一观点自上世纪80年代起经诸多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反复论证并予以明确。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国文化教材是特指用于为留学生专门开设并系统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知识的文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之所以有如此区分,这是由中国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综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框架内的文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依附于语言的文化,即语言中蕴含着的文化,这种文化又称为文化因素。吕叔湘、张占一、鲁健骥、赵贤州等语言学界的大家们早就将文化对于语言教学的影响做过深刻剖析,并肯定了其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独立存在着的文化。1995年《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的《对外汉语教学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从性质层面截然区分开来,其明确表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鉴于这一情况,本文将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教材的范围限定在独立存在的专门开设的文化课教材,因为相较于具有文化因素的语言教材,其具有独立性、系统性、特殊性等显著特点,有必要进行专门研究。

2 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化教材建设迫切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文化教材作为重要的传播载体,其建构应当围绕这三个方面:

一是提炼阐释,传播中国价值观。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核心价值观体系,价值观的存在是决定这个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以及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的共同理想,国民的精神家园。传播中国文化,其根本也是传播中国的社会价值取向。习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价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贯穿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文化教材应当强化中国价值观的提炼和阐释,把中国当代价值观融入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现文化传播的鲜明价值导向。

二是增信释疑,尊重文化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重要战略思想,是习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然而,世界各国文化繁多、种类多样,历史传统、语言文字、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均有巨大差异,要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首先要从文化交融上入手,增信释疑,消除文化隔阂,加强合作意愿。这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中,特别是中国文化国际教育,必须研究不同国别留学生的习惯和特点,充分认识并尊重中外文化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路径,把我们要传播的文化内容和国外留学生想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大国影响、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推动世界认同。

三是固本培元,弘扬中国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国一方面有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还有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在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中,该怎样提高我们讲故事的能力,结合教育本身规律,着重讲好哪些故事,如何全面展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 中国文化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比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对外国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开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作为教学过程中“三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课程教材的研究也随之兴起。“以文化项目为纲”的中国文化教材成为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文化因素定位和文化误读,但从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材所具有的传播性角度研究较少。

截至2017年,我国出版过的汉语文化类教材共有229本,种类繁多,现今较有影响力的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写的系列文化教材,从文学、历史到哲学,系统性呈现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写的文化系列教材,注重原典的引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说》等。以上教材综合性较强,角度多、范围广,对语言要求较高,大多为适合中高级阶段专门文化课需要。本文从文化自信视野下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以2007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常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为主要研究对象。该教材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北京华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编写,后经高等教育出版社改编,是一套面向汉语初学者的中国文化辅助教材,是国内大部分高校来华留学生初级阶段使用的中国文化课教材。通过该教材与国内外相关教材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有以下不足。

3.1 与国外教材相比,价值观主线体现不明

选取美国文化经典读本、权威教材《美国文化背景》(American Ways: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Culture,培生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对比教材。该教材主要适用对象为在美国大学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以及美国国土以外热衷于学习英语的人群。该书在美国使用范围极广,自1984年首次印刷,至今已更新至第4版,对学习和了解美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的作者Maryanne Datesman在书中重点突出了美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六个方面,即个人自由、自力更生、机遇平等、竞争、物质财富和奋发图强。该书紧紧围绕美国的传统价值体系,从宗教、商业、政府、种族关系、教育、娱乐和家庭等方面展开讨论,具体阐述了传统价值体系在这些领域产生的影响。该书的编写目的之一,就是增进学习者对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例如:第三章美国的宗教遗产中就提到了美国的宗教自由以及物质成就、勤奋工作和自我约束;第四章边疆传统中就提到了自力更生、粗狂朴实的个人主义者和独创性、实干精神以及机会均等;第六章美国的商业世界中就讲到了不仅仅是竞争,还有个人自由、机会均等和勤奋工作这一些价值观的体现。该书的每一个篇章都围绕美国传统价值体系编写,让学习者无时无刻不在加强价值观的记忆和理解,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体会到价值观的存在和意义。价值观是贯穿这本教材最清晰的主线,是编写使用的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展现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常识》开篇即阐释了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传统美德是影响中国文化的思想根基,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天人合一”和“辩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追求是“仁”的完美境界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其后的每一章节的布局都按照章节主题自成一体,部分章节以时间为序,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文学讲到明清小说;部分章节以分类为序,例如:中国传统艺术,从民乐、京剧讲到中國象棋、汉字、书法;部分章节以重要性为序,例如:中国古代科技,从四大发明讲到算盘和珠算。这样的编写安排,虽然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表面上看比较完整,但实质上形散神散,没有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也难以借助教材系统、深入地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无法让学习者更好地“知其所以然”,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元素所产生的根源及影响。

3.2 与海外汉学相比,文化双向呈现覆盖较弱。

选取美国出版的由吴素美主编的《中文天地》作为海外汉学参照教材。根据欧阳芳晖、周小兵(2016)得出的结论,《中文天地》教材中呈现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母语国家文化中的国别属性比例相对均衡(55.4%与31.9%)。由此可见,该教材中文化的双向呈现率较高,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本国文化与异文化进行了关联、对比以及反思。除了直接列出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呈现中国文化在本国文化影响下的变化外,该教材还能采用学习者的本国文化解释对应的中国文化现象。例如:“爱屋及乌”跟英语中的“Love me,love my dog”意思相近。(《中文天地》)另外教材还设置了开放型的问题,运用文化差异,反思本国的文化。如:传统中医重要重视疾病预防。你认为西医西药也重视疾病预防吗?(《中文天地》)

反观《中国文化常识》,该教材共分十个章节,由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科技、中国传统艺术、中国文物、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工艺美术、中国民俗、中国人的生活组成,该书以主要展现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风貌为主,除个别章节介绍中国文化在临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以外,较少将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异同,进行文化的双向呈现。

例如:孔子的思想也被后人吸收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影响范围很广的儒家文化圈。(《中国文化常识》第一章)

《中国文化常识》目前已有13个语种对照版本,是教材国别化做得较好的典范。但是,对于一本跨文化情境下的文化教材,一味呈现单一国家文化的传播力明显不足,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如何在坚持国别化优势的情况下,适当加入他国文化内容,有效的融合中外文化因素,让学习者通过异同比较,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应该是中国文化教材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当务之急。

3.3 与古代教材相比,经典著作体现较少

我国的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唐代起,就有记录在册的汉语教材,这与唐朝的经济繁盛有很大关系,其汉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也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四书五经》等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儒家经典著作被广泛用于汉语教学,比如:直接将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周礼》、《仪礼》、《毛诗》,小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等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教材。

《中国文化常识》一书中也收录了儒家经典著作部分内容,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学等章节也节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典籍、诗歌作品,扩大了留学生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涉猎,让学生从一知半解、依稀听说到深入了解、感知魅力。但该书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有效呈现中国现当代优秀思想和优秀文学作品等内容,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当代文化方面未有着墨,没有中国当代文化创新的体现,这使得该书的完整性稍显不足。

4 中国文化教材体现文化自信的建设构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唯有做到文化自信,才能更有底气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优秀文化。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我们更能自信地提出中国文化教材的建设构想。

一是以价值取向为根本纲领,内容安排连贯有章法。古往今来,中国的圣贤为我们伟大的国家打造出灿烂文明的道德基石,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从国家層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都凝结着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是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影响中国历史和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体系,应当作为中国文化教材编写的主线,有机地融入教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哲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阐释,进行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追求什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会贯通,向世界系统完整全面的展现中国,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的舞台上彰显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生命力。

二是以受众对象为重心,内外结合提升成效。教材编写须始终将受众对象的身份摆在首位。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写。编写思维不能局限于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而应遵循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尊重他们的接受习惯,形式上避免简单粗暴地把内宣的内容和方式照搬移植。要避免“大而全”和过于泛化的叙事手法,改变说教式、抽象式、自恋式的表达方式,适当减少古代文化知识体量,注意寻找合适的角度、抓住经典的细节、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以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为引导,加强中外文化的对比分析,用差异比较法在他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下阐释中国文化的内涵,用他国的重要事件、时间节点来比照描述中国的重大事件、朝代更迭,帮助学习者有兴趣、有效率地学习中国文化,降低理解的难度。

三是以优秀典籍为推广重点,大力弘扬民族精髓。优秀典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在中国文化教材编写中,应积极引入优秀典籍内容,让传统典籍跟随着这些文化使者传播得更远。刘和平等曾就留学生中国文化著作熟悉程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留学生对于“四大名著”《论语》《毛泽东选集》《道德经》《史记》《老子》《狂人日记》等中国典籍认知度较高,这与这些优秀典籍的外译和对外汉语教材的选录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还需要加大对当代精品力作的翻译和推广力度,选取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准、传承中华文明、反映时代风貌、适于国际传播的图书著作的部分经典内容放入中国文化概况教材,以期达到更好的展现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

猜你喜欢
留学生价值观教材
教材精读
我的价值观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