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019-10-20 07:39杨蕾
知识文库 2019年6期
关键词:视域建构思政

杨蕾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向大学生传播世情、国情、党情的主阵地,其建设的好坏以及程度如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1 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

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1931年,德国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发表了法文版著作《笛卡儿的沉思》,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首次提到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主体间性现象学(也译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由此产生。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论证,也将西方哲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在此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和哈贝马斯,这些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主体间性予以了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就有关于主体间性的表述。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入手,揭示了个体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因而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多个主体间的联合活动。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主体交互性理论强调的是针对共同客体的改造而生发的主体间的内在联系。

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自身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首先,在本文中,所谓的主体间性主要是用来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主体—客体”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教与学双方的角色定位;其次,本文研究的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其强调的是在某个具体的时间段内代表了这一时间段的所谓的主体间性,这是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最后,本文所提到的所谓的主体间性也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它不局限于现阶段业已存在的形式,同时也不止步于未来的某一具体形式,其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

2 主体间性理论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依据

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哲学意蕴的分析,可以看到,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教学更加注重教学的主体性、交互性、多向性以及实践性的统一。而这种要求正好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与学有效沟通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相一致,因而,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以主体间性的视域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理论视野,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理论层次,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

主体间性关注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学环节交互活动的内在关联性,有助于推动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实践。主体间性是针对共同客体的改造而生发的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它强调是对客体改造的合力,这种合力可以看作是最好的自主建构实践。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来说,教学双方合力的有效发挥,将极大地推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整个教学环境,学生将在教学设计的引导下,通过参与、体验、交流等环节,逐步完成自我知识建构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对理论的认识和超越。

(2)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主体间性提倡“你—我”交互模式,有利于建立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主体间性倡导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质,强调主体性的彰显,这种理论并不是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简单转换,而是主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同时拥有主体地位。有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主体交互活动,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交融。有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价值的有效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当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政策,与主体间性强调对话双方沟通、理解、共识、共悟,重视对话双方相互沟通与理解的方式不谋而合。

3 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视域转换

从性质和功能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致力于塑造个人完整的思想政治素养,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建构,还包括价值认同、观念构建等认知层面的问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完成包括价值构建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等在内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需要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因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回应。在教学的逐步推进中,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也有助于在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间性要求教学回归“学”的本质,强调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地位,提倡教与学的平等性,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可以考虑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完善并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保证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体系性和完整性。另外,要更加重视教學模式的组织优化,这需要探索推动“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推进等方面较多地赋予学生多元参与的空间,推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思政教研部)

猜你喜欢
视域建构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