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患儿黄疸指数及安全性的影响

2019-10-21 06:24李晓庆
医疗装备 2019年19期
关键词:光疗预见性黄疸

李晓庆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江西景德镇 333000)

新生儿溶血症后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容易引发黄疸;患儿临床表现有巩膜、黏膜以及皮肤黄染[1]。新生儿出生24 h后出现黄疸症状持续2~3周未消退,则认为是病理性黄疸,严重时会反复发作[2]。近年来,病理性黄疸发病率居高不下,通常采用蓝光照射降低患儿体内血清胆红素水平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3]。但新生儿发育不完善,无法抵御黄疸的病理刺激,若不进行有效干预,会损伤其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后续发育,威胁患儿生命安全。而由于新生儿治疗依从性差,患儿家属对疾病认知度低,导致传统护理不能满足患儿及家属的生理、心理需求,继而转变为以“科学分析”“提前预见”“定制护理”为主的预见性护理新模式。本研究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患儿黄疸指数及安全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1~16 d,平均(8.91±3.42)d ;病程1~6f,平均(3.13±0.95)d。对照组男26例,女9例;年龄2~18 d,平均(8.96±3.79)岁;病程1~8 d,平均(3.74±0.63)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中新生儿黄疸的相关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严重感染患儿;肝肾功能异常、呼吸窘迫患儿;生理性、溶血性黄疸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一般性护理,包括病情记录、皮肤护理、健康宣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1)基础护理:采用有效方式向患儿家属说明黄疸的产生原因、临床症状、影响因素及护理注意事项;讲解黄疸的并发症类型、产生过程,提高患儿家属的重视程度从而能够积极配合后续工作;建议患儿家属尽早进行母乳喂养,提高患儿免疫力及耐受力,如果患儿母亲缺乏母乳喂养条件,则准备配方奶粉保证患儿营养的正常摄入;密切观察患儿排泄物颜色及干湿度,出现不良症状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严密监测并详细记录患儿的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并将其作为判断有无黄疸的重要依据。(2)抚触护理: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抚触,早晚各1次,护理人员三指并拢(中间三指)在患儿肚脐四周进行按摩,3~5 min/次;将医用棉签插入患儿肛门2~3 cm处,轻轻转动,10 min/次。(3)用药指导:患儿如果出现不适,可采取清热解毒,退黄利湿药物治疗,如果已有黄疸症状应及时服用降黄疸药物。(4)光照护理:光疗前,检查光疗箱的安全性、完备性,针对患儿是否足月及身体情况调整光疗箱内温度,进行预热处理;患儿在进入光疗箱前做好沐浴清洁及手脚、敏感部位防护等工作,如戴上棉质手套、脚套、眼罩、会阴罩等,避免抓伤及眼睛等重要部位免受强光线照射;光疗中,注意患儿的心理护理,增强患儿安全感,如与患儿轻声说话,抚摸患儿等,如果患儿持续哭闹不止,可按医嘱进行镇静处理;适时调整患儿姿势,保证其全身皮肤均充分受到光照;保证患儿身体干爽,及时擦拭患儿光疗过程中的汗液,并及时更换尿不湿;光疗后,对光疗箱进行遮光处理,给予患儿适应正常光线的时间,使患儿光线感知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

两组均干预1周结束时评估护理效果。

1.3 临床评价

(1)黄疸指数评分:采用黄疸测量仪检测患儿接受护理干预第3、5、7天时的黄疸指数。(2)临床效果评估[4]:痊愈,干预后,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无后遗症发生;好转,干预后,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无效,干预后,患儿临床症状加重,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3)不良事件:比较两组干预后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黄疸指数评分比较

干预第3、5、7天,观察组黄疸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黄疸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黄疸指数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第3天 第5天 第7天观察组 35 17.63±1.42 13.13±2.16 11.45±1.02对照组 35 20.87±1.61 17.28±2.02 15.81±1.33 t 8.929 8.302 15.389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干预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2.3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干预1周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例(%)]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产生与患儿胆红素代谢关系密切,在各种新生儿疾病中,该病占30%~50%。该病损伤新生儿神经功能,影响其大脑等重要器官发育,病情严重还会导致新生儿出现智力发育滞后,视听功能障碍等表现[5]。

蓝光照射治疗是简易、迅速、便捷、无创的治疗方式,可间接降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其间接地使胆红素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无毒性衍生物并且迅速随着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同时也可有效预防核黄疸的出现[6]。一般性护理效果不理想,患儿易发生感染,预后差[7]。而预见性护理是结合细致观察与科学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的现代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具备专业技能与临床经验,依据患儿实际情况,预先评估疾病的高危因素并制定护理方案。与一般性护理比较,预见性护理是主动护理,主动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疾病评估情况调整护理方法,故将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日常护理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第3、5、7天,观察组黄疸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患儿的黄疸指数,增强安全性,利于患儿预后。

猜你喜欢
光疗预见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探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强化光疗的效果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Bhutani曲线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