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弦掩抑声声思”

2019-10-21 06:54吴梦倩
学生之友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

吴梦倩

摘 要:在我们通过这样一系列文本细读以后,文本的教学意蕴会一下子丰厚起来。我们思考,这种“丰厚”是一堂“耕植心灵,言语为先”的语文课产生的必要前提。本文从试定内容、试排策略方面,浅谈如何上好《西湖》这一课。

关键词:文本细读;试定内容;试排策略

记得当时的文本细读,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然而这么多的文本解读,我们要全部灌给学生吗?我们要把“美”的基调一定到底,在美的冲击下展开听说读写,进而达到言语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及“美”的“言语人生”。所以从导课到初读,从品读到写话,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都围绕着“美”而展开,于是出炉了我们的第一稿设计:

一、试定内容

《西湖》第一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二、导入新课

1.配樂欣赏西湖图片2.出示名人评论,导题。

三、初读课文

1.课件播放课文录音,聆听欣赏。2.交流听后感受!3.自由读文。

4.交流字词:

A出示:柳丝轻拂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一闪一闪秀美典雅

B出示: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湖水荡漾华灯倒映琴声悠扬

5.理清脉络:发现词语规律,一组是写阳光下的西湖,另一组是写月光下的西湖,并找到对应的课文段落?

四、品读美景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西湖的相关美景。2.品读交流:

(1)西湖的山

A抓“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理解山多、密(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B抓“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体会山的色彩美和变幻美。

(2)西湖的水

A指名读,想象:平静的湖面倒映着怎样的美景呢?(学生说话)

B理解比喻词“犹如”,换词。说比喻句。

(3)一群群白鸥

A角色转换:小白鸥,你是怎样地掠过湖面呀?为什么呀?(学生想象说话)

B原来一个掠字,也有那么多种可能。小白鸥,当你掠过湖面时,看到山水如画的西湖,你会怎样赞叹呀?

C理解白鸥也是一道风景。

五、试排策略

《西湖》第二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六、一首曲子一腔评论

1.(课前欣赏西湖视频:西湖春)

2.出示微博评论: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画。难怪有一位新浪网友这样评论西湖——西湖美,一山一水,一奇一秀;西湖美,一晴一雨,一景一晴。(指导读文)

七、一组词串一番习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字词、理清脉络。

①出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静如银镜一闪一闪(字理巧解“绵”,书写“绵”)

②出示:夜幕初垂湖水荡漾华灯倒映琴声悠扬(据词定义“华”)

③理清文章脉络。

这么美的词,放到句子中句子就更美了。你来试一试吧!自由说,指名说。

八、一组美景一声品读

1.这样美的景致读一遍是不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西湖的哪些美景吸引了你?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交流:

①西湖的山

从“层层叠叠、连绵起伏”感受山的多、密、错落有致

从“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感受到山的色彩美、变幻美。

比较句子:换成山绿,山青,山浓,山淡,你觉得如何?

②西湖的水

想象说话:银镜般的湖面,会倒映着周围怎样的美景呢?出示: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倒映着(),倒映着(),还倒映着()。

这个句子把湖面写得那么美,是因为用上了?(犹如)倒映着的景物你能用上犹如说得更美吗?荷花犹如,垂柳犹如,黄莺犹如,(板书)自由说,指名说。

③一群群白鸥

角色互换:小白鸥,小白鸥,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掠过湖面呀?为什么呀?读出这样的心情。

播放孩子的赞美声——“啊,多美的白鸥呀!那阳光下一闪一闪的身影,真是西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啊!”

九、一篇博文一笔赞叹

1.配乐美读第二自然段。

2.提议同学发一条博文,邀请中外游客到西湖来!

3.难怪新浪网友这样评论西湖——西湖美,一山一水,一奇一秀;西湖美,一晴一雨,一景一情。

十、一声发问一泓心灵

这山水如画的西湖,你们说,它的主人是谁呢?

为什么最后的听说读写落到这几个环节呢?以下是我们思考的过程:首先确定的是写的落脚点:是仿写比喻句?或是抒发心中对西湖的赞叹?还是……最后确定为仿写“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个表达形式。因为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品读课文中特有的表达形式,感悟这种表达的作用,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形式。

参考文献:

[1]王建梅.《西湖》教学设计[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12):227-228.

[2]宋利利.立足课程基于学情合作学习——《西湖》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品德版,2017:47.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诗词细读应从细读语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