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2019-10-21 04:05金晓楠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19年32期
关键词:治理模式家族企业综述

摘 要:家族企业以其特殊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将家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本文针对已有的关于国内外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整理,首先对家族企业的定义进行概述,其次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进行综述,最终进行总结,指出已有研究的贡献和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综述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数量众多的普遍的企业形态,其经营管理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企业是家族所有和控制一切的封闭式管理,由家族集体所有和经营,到后来逐渐改变资本所有结构,引入科学管理方式,引入职业经理人等等。因此,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不再是单一的选择,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多元的选择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如今,家族企业依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也被许多企业所采纳,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管理行为模式,因此对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 家族企业的定义研究

在研究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家族企业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家族企业的所有权,管理控制权和经营权来认识家族企业。Daily和Dollinger认为家族企业应至少有一个同姓担任企业CEO或者在企业管理层占据核心位置,而且他们与企业所有者的联系非常紧密。然而,也有的定义则指出家族企业应当同时拥有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Church (1969)认为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应该百分百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家族成员应该掌握核心的管理职位。储小平认为,家族企业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掌握,从全部掌握到家族成员要实现对家族企业控制权所需要的最低所有权和控制权比例。

单独考虑所有权,虽然几乎每个学者都会提到所有权,但是对所有权的重视程度不同。Donckels和Frohlich (1991)认为家族成员至少需要掌握60%的所有权才能实现对家族企业的有效控制。Rey Nolds (1995)认为可以从三个程度来认识家族企业:一是家族成员掌握的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都达到了50%以上;二是所有权达到了50%以上而管理控制权没有;三是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均低于50%。La Porta等(1998)从控制权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家族企业要想对家族企业保持有效控制,则需要保证其20%的临界控制权。但总的来说,学者们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都是以绝对控股即家族成员控制权达到50%为标准的。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家族企业掌握所有的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才是家族企业,这是不现实的,家族企业的定义应该是更宽泛的。

二、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国内外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并不断深入,逐渐完善已有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成果。最初认为家族成员都有相同的价值追求,是一个利益集体,到后来研究家族成员内部关系是否和谐对企业治理的影响。近几年的研究开始将家族治理模式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认为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不仅适用于家族企业,也可以放到其他企业中发挥作用。还有的研究把家族企业放到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为家族企业要采用什么样的治理模式,取决于其处于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还有的研究指出了企业当时所处的发展决断不同,其选择的治理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李新春(1998)首先指出家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探讨了家族企业的形成与中国的家族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恰恰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加速了改革开放。作者在研究中指出研究中国的企业组织,不可避免的要考虑中国的传统的家族制度,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陈凌(1998)也肯定了家族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组织运行效率不一定都是低效率的。中国的社会信息规范程度普遍偏低,在这种具体的情境之下,家族企业的组织形式,甚至要比科层和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更有效率和竞争力,因此,家族式的组织形式在特定情况下,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李新春(2001)指出家族企业都要经历一次“管理革命”,从最初的家族闭环治理到后来引入职业经理人(此时,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但同时作者又指出“管理革命”并不是以是否引入职业经理人作为唯一标准。作者指出在家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尤为重要,但是在现实中,职业经理人发挥的作用并不总是正向的,其中的機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战冬梅等分析了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开放式治理是家族企业未来必然要进行的一项管理革命。家族企业需要改变以前的封闭式治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家族企业要从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的合理分配,组织结构的科学合理、去除人员冗余、继承人的及早培养、企业文化的重塑这五个方面进行变革。这就涉及了家族企业中存在的组织结构冗杂、代替交际、关系较多然而科学管理弱化、管理效率低、资本结构单一等问题。

李新春(2003)在后续研究中指出了职业经理人在家族企业治理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并深刻分析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家族企业应当引入职业经理人来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率,如果继续保持原先的治理模式不变,最终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家族企业也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改变:引入职业经理人。但是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需要考虑到在引入了职业经理人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何轩等研究了引入职业经理人对家族企业决策质量的影响,通过搜集东莞、汕头两个城市的非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结论:在中国这一特殊环境下,职业经理人持股不会直接影响到家族企业的决策效率,但是,职业经理人持股会增加家族成员的不公平感,从而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作者指出,在中国当前情境下,首先通过泛家族化建立了信任基础,然后再合理安排职业经理人的持股比例。李新春和陈灿对家族企业的关系契约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四种契约管理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结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会影响企业的效率,外部环境越是不确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大,越是需要将两种契约管理模式综合使用。有良好的信任作为基础,能够使家族企业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陈凌和应丽芬指出“父业子承”仍然是当下最多见的继任模式,家族企业在继位过程中应该暂时先不考虑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继任过程中,保证家族仍然掌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基础上,做好继任管理和实现企业创新。

原惠群和张昭华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对复杂环境下的中国家族企业的多重均衡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作者否定了一元化的治理模式,通过探讨内外部环境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认为家族治理模式的选择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权变地选择。

吕鸿江等通过构建企业网络仿真模型,对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分类比较并揭示其演进规律。作者认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问题的根源在于信任机制的建立,在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信任机制匹配的治理模式。

就在学者们都在将家族企业中的家族成员作为一个团队进行分析时,贺小刚等从全新的视角对家族企业治理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几乎都假设所有的家族成员都是利他主义者,出于道义家族成员很自然的团结在一起,同时假定,家族成员具有基本相同的价值观,目标没有什么冲突。这样一来,家族成员在管理家族企业时几乎可以像一个人那样行动起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实证结果表明:家族成员内部不和谐以及过分强调家族成员和谐所导致的形式上的和谐,都不利于提高家族企业的治理效率,所以适当的和谐和相互抗衡将有利于家族治理效率的提高。

三、 结论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肯定了家族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家族企业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对家族企业治理过程中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比如:资本结构问题、组织结构问题、代际替换的问题、治理模式的选择问题等等,并得到了一些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结论;再次,在研究时,选择了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搜集上市和非上市家族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更有说服力和更有实践价值的结论。总的来说,现有的关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的学术成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也为以后学者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未来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家族企业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何选择科学合适的治理模式,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和经营绩效,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Daily C M,Dollinger M J.Alternative methodologies for identifying family- versus nonfamily-managed business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3,31(2).

[2]储小平.社会关系资本与华人家族企业的创业及发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6):8-12.

[3]李新春.中国的家族制度与企业组织[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香港秋季卷).

[4]陈凌.信息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经济研究,1998(7):27-33.

[5]李新春.家族化企业的“管理革命”[J].学术研究,2001(5):7-9.

[6]战冬梅,周路路,傅瑞,等.家族企业从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的治理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0):118-119.

[7]李新春.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J].管理世界,2003(4):88-96+155-156.

[8]何轩,陈文婷,李新春.赋予股权还是泛家族化: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治理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5):109-119.

[9]李新春,陈灿.家族企业的关系治理:一个探索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6):107-115.

[10]陈凌,应丽芬.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继任管理和创新[J].管理世界,2003(6):90-98+156-157.

[11]原惠群,張昭华.基于复杂环境下的中国家族企业多重均衡治理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10(9):180-181.

[12]吕鸿江,吴亮,周应堂.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分类比较与演进规律[J].中国工业经济,2016(12):125-141.

[13]贺小刚,李新春,连燕玲,等.家族内部的权力偏离及其对治理效率的影响:对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98-108.

作者简介:金晓楠,云南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治理模式家族企业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德家族企业风光不再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家族企业的传承密码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家族企业的传承密码
家族企业有什么特点(答读者问)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农村水利私人承包治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