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如何克服庸俗化倾向

2019-10-21 18:28卢宇峰
文存阅刊 2019年18期

卢宇峰

摘要:克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庸俗化,必须(1)基于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本质;(2)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质和分析方法中超长期、超宏观的特点,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的引领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庸俗化;人文本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庸俗化的趋势,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问题只着一点,不及其余,没有把点放到大面上来理解,从而丢失和脱离马克思经济学中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二是以新古典数量模型方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因而无法进行马克思经济学特有的超长期、超宏观分析,从而不可能理解和贯彻马克思经济学独有的终极人文关怀。这使得马克思经济学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化。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政治经济学本质

政治经济学本质是蕴涵于生产关系这个研究对象之中的,界定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科学,就可以理解政治经济学最终本质上是通过研究物质利益分配关系、来研究维护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最大多数人物质利益的科学,这既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革命性、阶级性、斗争性①、科学性之所在,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本质和终极人文情怀。

牢牢把握政治经济学研究目的,这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经济学人本主义本质的关键。在《资本论》及其他研究中,马克思的论述,是按照商品→货币→剩余价值及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商品的相对过剩→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大解放这个逻辑链展开的,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在这个逻辑链中,马克思研究了诸如价值、资本流转、剩余价值、利润、社会大生产比例等具体问题,研究初衷和目的是最大多数人的福利即无产阶级大解放。

但是近年,更多的人试图运用马克思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各种具体经济问题,如同西方经济学所做的那样;甚至也有干脆把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成本理论杂糅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现象。这些都违背了马克思的初衷,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规律和方向。马克思的确研究了具体经济问题如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问题,但这并不是马克思的研究目的和方向,他只是以此来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问题;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问题,即企业或资本家如何赚取利润的问题,但这仍然不是马克思的研究目的和方向,他只是以此来揭示资本主义的分配规律问题即按资分配及其后果;而对分配的研究也同样不是马克思的研究目的和方向,他只是以此来揭示大多数人生活困苦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到一条让大多数人幸福生活的道路——这才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因和目的,这如同他自己所宣称“从事的是为大多数人谋取福利的事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里研究的一切问题莫不服务于此。偏离了这一点而仅仅着眼于其中间环节的某个问题与理论,就一定会偏离马克思的初衷而使马克思经济学“庸俗化”。

目的决定本质。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最广大人民生活的改善②,这既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们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的落脚点。众所共知,出于这个目的,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也是出于这个目的,马克思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写《资本论》探讨经济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探讨经济的运动规律,而是要通过对经济的分析找出社会的发展规律及无产阶级的出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和按资分配的剥削分配模式,贫富分化、经济危机以及大多数人的贫困化不可避免,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脱和拯救。所以,马克思经济学在本质上是研究维护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最大多数人物质利益的科学,亦即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和终极人文情怀。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人本主义。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立足于经济学而又超出经济学之所在。

理解了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和本质,才能更好地认识到经济只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学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任务;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定位马克思经济学是一门作为经济学而又超越一般经济学的特殊学科;才能有意识地去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去坚决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改革伟大实践的真正意义,才能真正懂得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而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根本目的。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本质的意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要受这个本质的统帅和约束,只有看到这一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和研究才不会偏离正确方向、才不会走上庸俗化道路。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政治经济学功能

本质决定功能。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本质与研究指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统帅,也是其他理论经济学的统帅,政治经济学的人文终极关怀的本质决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功能是在更高(哲学、社会)层面上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及对其它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统帅作用,即后者的研究和发展也同样必须服从于马克思经济学为大多数人长远利益服务的人文本质,而不是相悖。不仅如此,其它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也应该有意识地树立和坚持大多数人长远利益的人文价值取向。

这一点尤其在研究分配领域的问题时特别重要。分配问题其实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公平不是效率,但是会影响效率。西方经济学专注于市场效率的研究,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联系公平、分配问题,研究是不可能取得长效的成果。③而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关系,其实在政治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中阐释的特别清晰,由此,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到一定高度、一定层面时(比如在研究经济危机、收入差距及此二者的关联问题),是不能脱离政治经济学的约束与“引力”的。

政治经济学的认知功能是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理论功能是统领经济学的终极关怀。即树起这样一面经济学大旗:经济发展要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要求,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也要围绕大多数人利益。

方法决定功能。要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功能,还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这种哲学方法的具体特点是超宏观和超长期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立足的不是哪一个企业、也不是哪一个国家,而是全人类社会,是超宏观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不是一个生产周期(短期)也不是多个生产周期(长期),而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是超长期的。

正如微观方法决定了微观经济学不能用来分析宏观问题、宏观方法决定了宏观经济学不能用于分析微观问题一样,政治经济学的超宏观和超长期分析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根本就不是、也不应该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管理和宏观层面的短期分析。④然而,很多人看到马克思经济学需要发展,政治经济学教学需要改革,却没有看到这一点,纷纷试图把马克思经济学变成一门应用经济学,用于分析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和短期问题,使马克思经济学被庸俗化。事实是,这方面的努力没有不失败的。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改革和发展的呼声一直高涨、而政治经济学生存的危机总不得消除的根本原因。

当然,马克思的确研究了企业如何赚钱即资本家如何赚取剩余价值或利润的问题,但这从来就不是他的目的。他不过是通过这个研究来完成更大的研究即回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所以,政治经济学虽然多多少少也具有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但若试图据此把马克思经济学当做一般应用经济学或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象西方经济学那样),就未免买椟还珠、曲解和违背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本意了。

显然,基于超长期和超宏观的分析方法,政治经济学的功能和作用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即勾勒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大线条,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和大方向,而非短期的、经济具体运行问题的研究。亦即在社会经济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起引领和驾驭的作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及其至今未消的影响,再一次深刻地表明,现代西方经济学并不能承担引领和驾驭社会经济的重任,这也是由它的本质和分析方法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经济的急遽发展,使得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越来越深刻地暴露出来;而这个局限,只有马克思经济学天然地能够突破、克服,因为马克思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的深刻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恰恰是人类的贪婪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富不均、以及又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危机)的天然克星。⑤

参考文献:

[1]富强:《谨防马克思经济学数理化过程中的庸俗化》,《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6期.

[2][德]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