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归因浅析

2019-10-21 00:00崔博鹰
青年生活 2019年27期
关键词:属性马克思主义实践

崔博鹰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中最为科学,先进的一种学说,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其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属性;历史条件;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共产国际带领工人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是带领全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系统学说。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众多社会主义学说中的一种,如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过苏联共产党夺取十月革命胜利、成为世界一极的思想,也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理论,还是指导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发展的理论支撑,以历史的眼光来观察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属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内在因素

(一)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首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分为马克思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是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崭新的为解放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在大学时加入过青年黑格尔派,但后来在《莱茵报》担任编辑的马克思,通过参加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开始由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与以黑格尔为首的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彻底决裂。后来,马克思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的哲学为基础的,它接受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并对剩余的加以批判,他指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审视资本主义命运时暴露了它自己本身的局限性,并把它们视为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此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代言人。后来,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规律与本质。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有优秀的构想、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也没有剩余价值规律作为经济基础,因而也就没有办法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正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有了这些,摆脱了许多不符合现实问题的学说,才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因此,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工农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存在,也是被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对象,还是人口数量最密集的阶层。因此,工人和农民代表了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他和恩格斯创立并领导的第一国际,不仅支持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运动,而且让马克思主义深入欧洲和美国各国工人的心中,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它的出现,解放了被压迫的工人和农民,让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底层阶级的理想社会得以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全人类眼前。作为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之一的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人民,毛泽东曾经多次强调人民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批判了左派、右派机会主义忽略农民是我们同盟这一重要问题,分析了各阶级革命与反革命的傾向,阐述了谁是我们的朋友与敌人问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毛泽东提出要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分析了什么是敌人,什么是人民,并且提出了如何解决内部矛盾的具体方法,对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就算是到了如今没有战争经济发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仍然以人民为本,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此,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必备因素

在马克思创作的萌芽阶段,马克思就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批评了旧唯物主义,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确实如他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写在纸上的主义,而是用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的学问,他在谋求欧洲工人解放中创立,在苏联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中国推倒三座大山中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主义的关键点,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当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列宁的实践观于《哲学笔记》成熟,他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他的实践观,为后来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将俄国这个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了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决了我们党出现的很多错误。其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在中国结束,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这一继续延续“左”得错误的口号——“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一口号遭到邓小平等人的强烈反对,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正是基于这次讨论,我们国家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摆脱了经验主义,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桎梏,为我们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做了理论准备。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必备因素。

二、客观历史形式与条件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外部因素

马克思生于十九世纪德国的一个律师家庭,当时欧洲的社会正在经历着非常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资产阶级代替了封建统治、登上历史舞台。德国古典哲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由康德创造并带到德国,让哲学的身影存在于每个德意志人的脑中。正是因为这种浓厚的哲学氛围,才有了马克思扬弃德国古典哲学,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加以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科学社会主义又是以其哲学和经济学作为内在规律而加以利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历史条件有着绝不能忽视的关系。

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让身处晚年的马克思开始反思不可以仅仅用“经济决定论”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让他开始认为把社会主义带给东方是有可能的。这时,马克思目光转向了俄国,当时的俄国的资本主义刚刚成长起来,还残留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度,针对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马克思对俄国做出了他的晚年设想。普列汉诺夫曾今是一个民粹主义者,在他在欧洲流亡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他看到了马克思的晚年设想之后,逐渐从民粹主义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并着手翻译了俄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在俄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沙皇统治的罗曼诺夫王朝,成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它不顾人民的厌战情绪,积极参加帝国主义战争,而且企图消灭政治对手苏维埃,引发了数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进行革命,成功推翻了临时政府,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十月革命。毋庸置疑的是,如果缺少了这些历史条件因素环环相扣的推动,苏联的成立最终可能只会是一纸空谈。

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迅速引起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注意,他们学习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因此而诞生,也才有了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历史因素,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被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发现,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先决条件。可以看出,因为历史条件多种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会有中国共产党,才会有新中国,才会有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三、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主体因素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由正義者同盟转变而来,马克思、恩格斯和鲍威尔是中央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制定了完整纲领和章程,虽然后来因为革命意见不同而解散,但是这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之后,马克思创立并领导了第一国际,起草了宣言和纲领、建立了权力机关、确立了组织原则。在他存续的的期间,他支持了各国工人的罢工运动、援助了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支援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而逐渐式微。实践的失败让马克思在晚年将目光从西方投向东方,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列宁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阐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的出现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相互战争,战争使帝国主义经济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并发动革命从而取得胜利,“一国胜利论”为十月革命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理论条件,从今天来看,十月革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胜利表明了“一国胜利论”的正确性。苏联成立之后,列宁等中央领导人为了战争的需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为苏联赢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进入经济恢复时期之后,“战时共产主义”这一政策逐渐引起人民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农民大多数都抗拒命令不缴纳粮食,苏维埃政权不得不用军队去征收粮食。列宁同志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了“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剩余粮食粮征收制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才让苏联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泽东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避免了教条主义一味在城市暴动所导致的共产党的损失,这种根据实践环境的不同,灵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的活的灵魂。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以强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决心,提出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引入了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离不开各阶段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学问,他是通过实践来让自己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科学,现在的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矛盾的不断变化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去进行不断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2]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3]常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动力因素及根本保证[J].学习论坛,2010,26(01):15-18.

[4]李志亮.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因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01):109-111+116.

[5]梁树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83-90+154.

[6]王新颖.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8(06):123-126.

[7]曹富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之四[J].社科纵横,2006(09):21-23.

[8]孙来斌.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的科学指南[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3):91-93.

猜你喜欢
属性马克思主义实践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用好文件“属性” 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