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新驱动 打造科技强国

2019-10-21 09:28郭哲
中国高等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人才

郭哲

在深化创新驱动、打造科技强国的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着何种挑战?如何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与使命?为此,笔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教授。

科技创新已经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您认为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对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强国建设有何重要的战略意义?

答:这三个重要文件的出台都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可以说是抓住了新時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牛鼻子”问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创新驱动发展进行宏观层面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它明确了未来30多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新时代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则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旨在打通某些现存体制机制的障碍和壁垒,着眼于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针对具体方面提出可操作、可检验的实施细则、办法和措施,从而有利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则围绕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完善创新要素配置、构建支撑服务体系等问题,部署了8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文件特别强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您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如何理解的?

答: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各异,这就决定了各国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不尽相同,这正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存在的逻辑基础和价值所在。从国内来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民族众多,且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不均衡程度高,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下,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实事求是,明确定位和方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有效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强国的建设。

科技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的诸多挑战

问:您认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科技创新大致处于什么水平?

答:首先,从科学研究来看,对于一些新兴的或前沿的科学领域,在某些“点”上或某些“方向”上,我国个别的研究小组和研究团队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但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还处在追赶阶段。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我国的创新基础还比较薄弱,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其次,从人才来看,目前,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接近4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论文被引频次在2017年也上升至世界第二位。这些数字似乎说明,中国并不缺少科技人才。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能起引领作用的全球顶尖科学家还很少,而就原始性重大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突破来看,顶尖科学家尤为重要。最后,从企业来看,我国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依然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原始研发能力。目前,在芯片、软件、汽车、飞机、新材料、发动机、医学技术、机床等领域,中国与欧美科技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载人航天、超级计算、高速铁路、超高压输变电以及第四代核电等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仔细推敲后就会发现,我们取得的成就只局限在某些特定科技领域,而并非多数核心科技领域的全面领先。

问:您认为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主要存在哪些体制机制障碍?

答:至于体制机制障碍,我想重点谈下我国实施的各类人才计划,毕竟人是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的一系列高层次人才计划在短时间内对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学研究,营造创新氛围,进而培养一大批潜心科研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在人才评价标准上,各类人才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未区分研究的性质如何,直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只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数字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各个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往往选择见效快乃至重复性的领域作为科学研究重点,这样就致使许多研究成果只是“跟随性”“延展性”的工作。而原始性的基础科学研究由于具有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出成果慢的特点,很多情况下则被其有意无意地忽略。总的来说,将各类人才计划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从而营造更适合科技人才发展的科研和学术环境,充分激发科技人才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活力,是未来我国人才计划改革的一个重点。

如何有效推进科技创新

问: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同时又是分管科研工作多年的高校管理者,您能谈一谈清华大学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的举措?

答:首先,清华大学下设科研院,由其直接负责学校科学研究管理和服务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科研院的主要职责有五个方面:一是瞄准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有效争取从国家到企业的各种科研资源,服务好学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二是推动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激励机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三是协助院系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四是促进学科交叉建设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五是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和知识产权。2015年,学校层面成立了清华大学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组建了专业化的队伍,负责全校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运用工作。同时,学校还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该院负责重大应用技术的转化、技术投资和国际技术转移等工作。此外,学校在全国各地还有十几个地方研究院和派出研究院,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推动学校科技成果实施转化。

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越来越多是由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产生。为此,清华大学以深入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为主要抓手,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结构的壁垒,探索有利于跨学科交叉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组织架构,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整体学科专业布局。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学校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并设立了促进交叉研究的专项基金,还出台了鼓励教师跨院系兼职的制度和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制度。在学术资源整合方面,清华大学成立了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跨学科交叉科研中心,以及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等两个新型跨学科交叉实验室。在人才汇集和学术引领层面,清华大学着重吸引全球范围内顶尖的学者,以便更有效地产出重大国际前沿学术成果,真正实现引领。

问:科技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您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答:80年代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说法,“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目前来看这句话应该已经成为历史,但这一形象的比喻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学研究人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与重视。一篇文章统计,仅有15%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而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职场精英。因此,要想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好待遇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把科技攻坚克难需要的和急需的人才以及在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人才留下来,助其安家乐业。同时,由于科研报销繁琐、行政事务繁多等诸多的现实困境,科研人员真正投入科研工作的时间还有待充分挖掘。

其次,还需要设计科学的、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评价要立足科研成果的本质和学术水平,而不是它们的表现形式。除了可量化的结果评价外,科研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更需要得到重视和积极推动。我们要注重衡量科研人员为了某一研究真正作了多少贡献和该贡献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发了多少论文。当然,客观公正地对原创性研究的失败来进行评价也非常重要,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国家及高校应该突出强调并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基础领域的原始创新研究,而非功利性地一味要求研究成果立竿见影。此外,我们还必须加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国在国际科技活动中的话语权。而从目前来看,国际上大约有70%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主导的杂志上。因此,中国科研人员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必须着力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浓厚氛围,不断教育和引导全民尊重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中国科协以及各地方科协要加强科普宣传工作,让民众加深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理解与尊重。此外,主流媒体要加大对科学家的关注力度,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年轻人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建设科技创新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与使命

问:您认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中扮演着何种角色?

答: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新知识、新思想甚至新技术产生的发源地的研究型大学,无疑在各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培养卓越的科技创新人才。许多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毕业于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或在这些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80年代初以来,全球百强大学共培养出近6000余位高被引科学家,占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2/3左右。同时,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百强大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杰出学者数量占到所有大学的90%以上。二是不断产出重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以全球顶尖期刊《科学》《自然》和《细胞》的发表为例,目前全球百强大学每5年平均发表论文在90篇左右,占全球大学所有发表的70%以上。三是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平均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40%左右,美国的一流大学更是达到了70%左右的惊人程度。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基本都是依托于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发展起来的,如美国的“硅谷”、德国的慕尼黑高新技术开发区、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联合科研基地、英国的苏格兰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

问: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您认为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国家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

答:在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历史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重要使命。第一,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研究型大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底蕴深厚的优势,结合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积极推进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使得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解决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第二,在科学研究上,要将自由探索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鼓励注重原始性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力求科学突破。一方面,研究型大学要本着“十年磨一剑”的务实精神,尊重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真正俯下“身子”、耐住“性子”做研究。另一方面,要面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第三,在服务社会上,要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新机制,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有益贡献。第四,在文化引领上,研究型大学要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挑战、积极合作的精神,倡导潜心研究的修养、严谨求实的学风以及宽容失败的氛围,坚决反对急功近利的學术“浮躁”之风,努力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建设实际需要,积极在国外人才引进、中外联合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国际课程建设、多元文化交融等方面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研究型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应用困境及原因探析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至善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