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史论结合」

2019-10-21 10:10孙殿元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史论西安事变史料

孙殿元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标》(2017年)规定,“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考试说明也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但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

一、深化对“史论结合”的认识

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而不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武器。“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可见,对史料的研究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其次,要提高对史论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考试大纲》2019年)对于“史论结合”,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都有明确规定,其落实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效与考试成绩。

二、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

重史轻论,理论分析不到位,是教学实际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们感到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亟待加强。”(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高考历史命题思路探讨》)“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统帅教学,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如果说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测量教学水平的话,那么对历史教师这种教学系统性的评价和测量,显然也包括在历史高考之中。”(刘芃《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历史测量》)教学实践如何落实呢?

首先,在宏观的知识体系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中注重理论分析,以理论统帅教学。如中国古代史: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及动力、社会各领域间的相互影响、民众与英雄人物的作用等。

其次,历史知识教学中理论的统帅作用。如近代日、俄都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俄国没有强大的改革派,没有像倒幕运动对封建顽固势力的冲击,因而没有明治维新系统和全面,发展没有日本那么快,体现了共性、个性关系的原理。

三、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的方法

史论结合的反面是史论脱节。“第一,有史也有论,但史论貌合神离;第二,以理论当问题,从原则出发去组织史实,又把理论当作一种结论,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第三,史实充实,但理论很单薄,不能解决对历史现象规律性的认识,语言表述缺乏深度。”(刘芃语)在答题中只能从做题的操作方法上加以利用,而不是从思维方法上进行使用,史与论往往是“骨肉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有关内容,学生也可能背得滚瓜烂熟,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样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个人的东西,变成有个性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理论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有力武器。”(《历史测量》)

1.从史料中来

即向学生展示某些理论观点从史料中得出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的思维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只是把这种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的结果简单地搬给学生,他们是很难做到真正理解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仅仅当作纯知识来传授,要化为精神和灵魂。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考试能力要求的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对史实的讲述有意识地阐发这些理论内容。例如,“西安事变”一节:西安事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抗日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也会形成。民族矛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必然性因素,而西安事变是偶然性因素。那么统一战线为什么没有通过别的事件形成,而是通过西安事变形成的呢?因为西安事变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结果。民族矛盾激化这个必然因素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通过西安事变这个偶然因素表现出来的。西安事变对于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起了关键作用,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理解偶然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2.到史料中去

即让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理论用于对历史材料的科学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年)具體途径有二:一是学习中对某一理论观点举出史实例证,如“时势造英雄”,有秦始皇统一六国、拿破仑掌握法国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等。同时,对历史事例,学会运用理论去理解,如,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工业革命,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观点理解。二是练习,题型与方式不拘。如“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涉及了“时势造英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等理论观点。

猜你喜欢
史论西安事变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中国共产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史论
西安事变背后故事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诗经学史》书评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