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乐寺的十一面观音造像

2019-10-21 21:13赵智慧高树影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

赵智慧 高树影

【摘要】独乐寺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为国内最大的彩色泥塑站像,其位置、尺度与建筑有着密切关系,形象构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愧为辽代泥塑珍品。

【关键词】独乐寺十一面观音像;与建筑关系;艺术价值;泥塑珍品

【中图分类号】K879.5 【文献标识码】A

独乐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武定街41号,始建年代不可考,应不晚于隋代,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阁内辽代观音像为国内最大的彩色泥塑站像,赤足立于莲花座,连同佛坛高16.08米,因其本面头顶有10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像。她面相端庄,盛装飘洒,身体略向前倾,腹部微突,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做接引状。

一、位置、尺度

十一面观音像位于观音阁建筑内槽中心偏北,体高15.250米(不包括须弥坛),体宽4.796米,体厚3.90米,其中,本面高0.70米。像穿过阁中层矩形、上层六角形空井,直达阁顶斗八藻井,头部稍向西南倾斜,左手下垂至矩形空井稍上,右手抬起于六角形空井稍上。观音像的位置和尺度是纳入观音阁建筑的构图,以及独乐寺建筑布局,乃至蓟县古城城市设计构图之中的。

首先,十一面观音像是观音阁建筑的主像,位置偏北一些,可以多留一些礼佛空间。其体量高大,又与阁内槽空间极为协调,狭小空间内塑造高大的宗教塑像艺术形象,获得崇高威严的艺术效果,给参拜者充分的参拜体验,在内槽空间的地面南面及东西两侧,仰视观音全貌,登上矩形内回廊,近观塑像华丽的衣裙,在三层,平视观音神圣容颜。

从室外进入阁内,随着视线距离的缩短,视角的抬高,高大的塑像由下而上显现出来,穿过两层楼面,几乎透过阁顶,令人叹为观止。加之大阁上层门窗打开,光线投泄到塑像头部,腰部因暗层光线昏暗,塑像通体处于光影明暗隐显的变化之中,令人有高耸入天、栩栩欲动之感。

观音像与山门也存在密切关系,参拜者踏上山门台阶跪在地上便能透过观音阁三层正中门窗看到观音头部,在山门门槛处站立能看到观音像的智慧双眼。

另位于独乐寺南300多米的白塔也是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像的“目光焦点”。观音像与观音阁、山门、白塔这种全方位的设计,独具匠心,表现了古人追求完美、精致的审美情趣。

二、构造与力学稳定性

观音像为木骨泥塑像,从塑像腋下的孔洞可以看到部分内部构架及附着木构架外框的木板。内部木框架由许多短木搭接而成。骨架上钉木板形成粗轮廓,木板外以草束填充,形成外形,再覆盖草泥层进一步成型,最外层用含纤维类的细灰塑造细部。

在观音像胸部高8.2—9.7米处有上下两道铁箍被拉杆固定在二层普拍枋上和三层柱根上。十一面观音像历经千余年沧桑,依然耸立不倒,堪称奇迹,这与其构造设计符合力学稳定性直接相关,值得深入研究。现状塑像有不少大小裂缝,局部空鼓现象,且通体向西南倾斜,腰部出现贯穿性大裂缝,这些情况说明稳定性也许开始出现风险,需对其进行力学稳定性计算,根据结果探讨如何对其进一步支护与加固。

三、形象构成

(一)健康匀称的身材

十一面观音体型硕大,身材比例匀称。站立姿势,双脚分开距离较大,前脚掌分别向外侧撇开,这种站立更显顶天立地的气魄。观音体型健美,身材比例很协调,稳定站立中身体稍前倾,腹部稍隆起,两肩展开下垂。

塑像有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双足用力踩地使根基稳定,长裙流畅的衣褶显示出臀部和大腿肌肉上提的力量,腰腹部收紧微突,胸腔向两侧展开,胸背部厚实而平整,颈部挺直,下颔微收,面部肌肉紧实,似有圣洁之光。

塑像似有氣韵流动。“气”从足下升起,通过腿升至腰胯,下半身稳定有力量;“气”又藏于胸和肩背,使胸背结实。“气”最后由指尖、头部发出去,指尖、头部也有力量感。

高阁内,观音像健康美丽,气场十足,与建筑和谐,在建筑空间的映衬下整尊造像雍容大度,壮硕而不失灵巧。同丰腴的唐代塑像相比,十一面观音像身形面容更表现出辽代塑像健硕的风格,但腹部微突和面部五官特征还保存着唐代特征。

(二)十一面的头像

观音本面微带慈笑,束发戴冠,本面头顶的冠内圈排列10个小头或小半身像。

本面黑褐色,面形扁平,长目圆颔,弯眉楔鼻,上眼皮较宽,嘴小唇厚,鼻子长而挺,发际较低,耳垂大而长,前额有洞,宝珠缺失所致。

头发在前额上方的正中向上梳起两束,再在两侧各梳4束,直到耳廓又各向下梳3束,每束内做浅沟以示发丝。后脑头发中分六束斜向上两侧拢起两大束,以冠压住后又各自从耳后下垂至两肩各打3个结,在大臂外侧折叠三次到肘部收住。

冠绕发一周,冠前、后面饰有蓝色云字头造型共6个,正面3个大小一致间隔排列,镶三组宝珠,每组三枚,后面3个云字头造型连接排列,中间的大许多。冠的两侧各有红飘带,各饰一花苞(左侧缺失),在耳后打三次折叠下垂至肩。

10个小头像在冠内正侧面有序排列,分4层,从下按4、3、2个,最上层1个排列,第一层4个小头像正好排在冠正面云字头造型的间隔空隙之间,第三层的两个半身小头像插在第二层的空隙,最上层为大半身小像排在第三层4个小头像间隔空隙后面。10个小像从正面看排列合理有序,能见全貌,背面由于冠后半圈遮挡,只见最上层小头局部,估计冠后面高的云字头设计是为遮挡作用达到观音头顶整体美观。

所有小头像面、耳部为金色,面相均弯眉、直鼻、睁目、闭嘴。深蓝头发高高束起,戴浅蓝边红冠,可见服饰为红底浅蓝云纹。头部造型突出以本面为主的十一面,与同时代的造像比,冠矮,尤其正面矮以突出十面小头像,小头像从正側面看错落有序,从后面则显乱,故冠在背面做高,以挡住小头像。

(三)写实的手

手臂及手黑褐色,与前胸、面部颜色一致,肌肉有紧实感。两手臂挂着,垂至莲台的飘带很圆润。左臂下垂并在肘部弯曲约120°,小臂上抬,左手五指弯曲成兰花状,右臂下垂,在肘部弯曲约45°,右手上抬也作兰花指,手掌厚实,掌心两道横向手纹,手指纤细灵巧。双手也是很有力量,指尖似有气血流动。

(四)华丽的服饰

华丽的衣服为长裙、短裙、披肩共计三件,佩戴头冠、项圈、绶带、大璎珞和手镯。短裙外面红腰带在前面正中挂长至莲台的绶带,带子里外两层,正面深蓝色,背面黑蓝色。

长裙右袒,镶缠枝莲宽边,长裙上半身的左肩和腰腹部可见,图案主要是腰腹部大朵的荷花及胸前裙边的小荷花,另外还有一些云朵图案,颜色以红绿蓝为主,由于上身的披肩和下身的短裙穿在长裙的外面,使得长裙在上半身背后、腰臀部不得见。从大腿往下也是长裙可见的范围,红底,有翔凤、飞龙、云朵、水纹的图案,颜色为黄、白、绿色。长裙拖地,且身后两侧的裙角被大璎珞拖住。

长裙外红腰带围系短裙,短裙有半圆形排列的裙腰边,腰带之下短裙垂至观音大腿根部,短裙在身前右侧和裙角处镶宽黑边,前后侧面均可见,盖住里面的同范围長裙,白的底色,图案为写实的缠枝牡丹,红花绿叶,深褐色枝干,在粗的枝干处有随意涂抹的深蓝色,很粗劣,估计后补色。

观音前胸坦露,后背及两肩着披肩,披肩红底镶边,披肩在两肩部的图案为蓝的、绿的云朵,后背以飞龙图案为主,兼有云朵。披肩在后背垂至短裙上边,两侧至大臂中部,披肩在身前极具特点,两端从大臂中内侧变窄成长长飘带,左端垂到腰腹部横打一个弧度绕到上抬的右手臂,从右手臂外侧又下垂至莲花座右侧(西側),右端垂到膝盖向左横打弧度绕到下垂的左手臂,从左手臂再下垂至莲花台左侧(东侧)。

披肩下垂的飘带满是花草图案,深褐底色。这一部分的图案与披肩外镶边一致,别处外镶边里面还有一道边,好像是密排的如意头造型。观音佩戴饰物包括头冠、项圈项链、绶带、大璎珞、手镯。 冠为矮冠,前文已介绍。

绶带在膝盖上端用金色绳线穿一圆环碧玉,碧玉深蓝色,宽带末端断开一小段,估计后补时修复错误所致。最后一段应是原始造型的末端,褶纹烦琐,图案颜色与绶带主体差异很大,末梢褶纹中还系有三颗珠子,并带装饰布穗。始终贯穿宽带的长串珠不是与带子一体,而是另外饰品——大璎珞宝珠的一部分。

项圈项链为如意、云头造型扭结成一体的圈状体缀满各种宝珠、珠花、玉坠的集合体。绿色项圈,在胸前有三个云字头造型,项圈上不仅镶嵌宝珠,而且还挂有一串璎珞,璎珞由粉色双珠链穿制各种宝石玉坠而成,挂在项圈上。

大璎珞挂在长短裙外,披肩内,也许与胸前项圈是一套。大璎珞由金色大串珠穿制各种不同颜色形状的镶宝珠的珠花组成,身前披肩下垂的两个大弧度压在其上。大璎珞从两肩垂到体前腹部交叉X形,同时又有两段垂到体后,体前交点处穿一硕大整体珠花,整体珠花由中间大珠花和周围5个小珠花组成,由于硕大整体珠花的加入,两串联珠变成四段,其中两侧4个小珠花系住4段联珠,下面两段向体侧后与身后的两串联珠相交接,拖住长长的裙角。最下面小珠花另系住一节联珠并入绶带,从绶带中央垂到莲花台。手镯圆环状,手腕佩戴双手镯。

四、结语

独乐寺的十一面观音造像不仅与观音阁建筑的空间设置协调适应,而且与山门、白塔密切联系,表现出古人在塑像与建筑布局设计上的巧思;木骨泥塑的高大巨像屹立千年,实属难得,体现力学稳定性的高超水平。从塑像的形体形象来看,十一面观音像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独乐寺的十一面观音像在创作上是成功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貌,给现代人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心灵震撼,在很多方面值得借鉴学习。

作者简介:赵智慧(1975-),女,汉族,天津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高树影(1974-),女,汉族,天津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结合中国画教学谈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及大学的功能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对诺维尔“情节芭蕾”的艺术探究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