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连患者植骨后的观察与护理干预研究

2019-10-22 08:32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6期
关键词:植骨患肢组间

王 丹

(辽阳市中心医院骨二科,辽宁 辽阳 111000)

骨不连即骨折不愈合。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采用植骨治疗的30骨不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相对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骨不连病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均具有植骨手术指征,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3~74(53.14±13.25)岁;骨不连位置:肱骨4例、股骨7例、胫骨9例。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5327±13.47)岁;骨不连位置:肱骨7例、股骨9例、胫骨14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手术流程可作出如下概述:处理骨折端→处理髂骨→安设外固定支架→植骨。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干预,包括定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嘱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与作息习惯,在疼痛难以忍受情况下,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1.2.2 观察组:推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植骨治疗后,多数患者会过度的担心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躁等负面心理,掌握不利于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此时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阐述植骨治疗的必要性,采用本病症治疗成功的案例,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治疗依从性,优化预后。同时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了解其对其心理状态,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并同时引导家属给患者足够的理解与帮助,进一步优化患者心理状态。②植骨护理,把患肢抬高30°,采用支架去维持患肢方位稳定性,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缓慢活动患肢、扩胸训练以及深呼吸为主。③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病例均应用自体髂骨植骨法,而髂骨维持伤口渗血量相对较多,可采用沙袋或盐袋等进行压迫止血。④并发症预防,护理人员需分析患者X线检查结果,在植骨位置固定良好情况下,陪伴其进行下床活动,同时避免患肢负重,降低植骨位置应力集中量,以免出现螺栓松动问题。此外,为规避植骨后的排斥反应,术后需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并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情况,及时处理红、肿、热、痛以及出血等情况。⑤疼痛干预,协助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必要情况下给予镇痛药物,给药过程中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⑤饮食护理:术后嘱患者合理膳食,增加瓜果的食用量,并多食用鸡、鸭、鱼、肉等蛋白质高的食物,以提升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疾病康复。

1.3 观察指标:评价患者骨折愈合、伤口愈合以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采用 Krimmer 评分,其中优:>80分;良:66~80分;较差:50~65分。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处理,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χ2进行检验。将P=0.05设为组间差异检测标准。

2 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植骨手术治疗,所有病例骨折位置血供正常、皮温正常,没有出现皮肤发绀等症状,术后3~6个月随访中,均获得骨性愈合,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24个月随访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失访2例,观察组患者伤口Ⅰ期愈合率为92.86%(26/28),显著高于对照组72.22%(13/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 Krimmer 评估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发现观察组评分为(85..59±6.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6.54±5.87)分,且两组病例优良率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 Krimmer 评分与优良率情况比较

3 讨 论

骨不连即骨折不愈合。理想状态下,骨组织具有强大的自身修复能力,对顾正文患者实施适当治疗方法后,多数骨折会愈合,但是部分骨折无法有效愈合,被称之为骨不连[1]。相关报道显示,在骨折患者总量中,愈合困难者所占比例约为5.0%,持续性活动时骨折处的主要特征,疼痛是骨不连患者常见症状[2-3]。

综合护理是一类以患者生理、心理与社会等为基点进行干预的一类护理模式,以护理程序为核心,不断强化各护理程序的规范性,提升各个环节的紧凑性,整体协调一致,以使护理服务的水平及质量得到切实保障[4]。本次研究中采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疼痛干预、功能训练以及饮食干预为主,有效树立了患者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基础护理,并融合了心理学理念,协助患者树立征服疾病的信心。疼痛干预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的最直接办法,同时也教会患者掌握几种减轻疼痛感的非药物疗法,以按摩、深呼吸以及听轻音乐等为主,现已有报道显示上述方法的应用,对减轻患者疼痛感有一定辅助作用,并相应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强化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5]。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治疗期间一定支持,会更加优化患者遵医行为,提升疾病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后,伤口Ⅰ期愈合率、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接受植骨治疗的骨不连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优化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植骨患肢组间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能谱CT在钛笼椎间植骨融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