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风险干预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10-22 12:59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3期
关键词:意外事件综合征研究组

410006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 长沙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此病发病急且情况严重,晚期可使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死亡风险高达50%~70%[1]。虽然临床可以通过ICU 进行相对有效的救治,但ICU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若是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患者依然可能出现康复效果不理想或预后不佳等结果。2018年5月-2019年5月ICU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0例,研究ICU护理风险干预的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ICU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71岁,平均(46.03±12.12)岁;疾病性质:肺内源性23例,肺外源性17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下24例,本科及以上16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8~72岁,平均(46.01±12.14)岁;疾病性质:肺内源性22例,肺外源性18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下23例,本科及以上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均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均有可引发急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③患者与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2-3]。

排除标准:①患有相关心源性疾病;②内脏功能严重不全;③合并有恶性肿瘤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④因依从性差、精神疾病等原因而无法配合完成研究[4-6]。

方法:⑴对照组仅作常规护理,根据医嘱开展氧疗或呼吸机治疗,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并根据患者情况为其进行饮食护理,提供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以提高其配合度。⑵研究组采取风险护理干预,组建风险护理小组,结合患者情况制定风险护理方案。干预措施:①感染预防护理: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导管、敷料更换操作,保持局部干燥整洁,预防继发性感染的发生;加强口腔分泌物的清理,借助工具清除气道中的分泌物,以预防气道感染的发生;经常为患者翻身,注意清理大小便与汗液,并关注体温和肤色变化,以预防压疮发生。②体位护理:将通气体位从仰卧位改为俯卧位,可使萎缩塌陷的肺泡再次膨胀,改善背侧肺泡通气功能,进而达到开放肺、改善患者氧合状况的效果。③呼吸机护理:检查面罩、人工气道与呼吸机连接紧密与否,导管是否弯折、脱开,若有则及时处理;观察呼吸机与患者自主呼吸是否协调,观察其生命体征,定期分析血气,确保获得最大化的机械通气效果。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并发症或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护理疗效。患者满意度由患者或家属进行评定,护理人员将满意度调查问卷发放给患者或患者家属,由其给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或不甚满意的评价,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7]。护理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标准》:显效为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全部消失,呼吸功能指标全部恢复到正常范围;有效为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有了显著缓解,呼吸功能指标也趋近正常范围;无效为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与呼吸功能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8]。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或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并发症或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或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对比[n(%)]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护理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护理疗效对比[n(%)]

讨 论

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并发症或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可以证明应用风险护理干预对预防护理纠纷、并发症、意外事件发生的显著效果。且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护理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应用ICU 风险护理干预可减少护理纠纷、并发症、意外事件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意外事件综合征研究组
脑筋急转弯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脑筋急转弯
Chandler综合征1例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考前综合征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论意外事件在侵权法上的抗辩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