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辛固本贴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

2019-10-22 10:51普文旻沈云霞
关键词:胃脘安慰剂艾灸

普文旻, 孙 倩, 沈云霞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 肺病脾胃病科, 云南 昆明, 650011)

胃脘痛属中医学“脾胃系病症”范畴,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手脚冰凉及食欲不振的症状,喜热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1]。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由于病情不稳定,缺乏根本性治疗方法,因而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对于此类慢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病情会愈发加重,甚至会严重影响患者精神状况,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2-3]。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抑制胃酸的同时保护胃黏膜,但此类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姜辛固本贴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以缓解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临床症状,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医院住院治疗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虚寒型胃脘痛症状表现为胃痛隐隐,喜热喜按,空腹为甚,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无力,神疲倦怠,舌淡,苔薄白,脉弱;劳累受寒、进食生冷食物或情志不畅时可诱发或加重病情。纳入标准:①年龄 18~80 岁;②符合虚寒型胃脘痛中医辨证诊断标准;③无其他并发症;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恶性肿瘤及伴有其他外科疾病的患者;②年龄<18岁或>80岁,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肝、肾、心血管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④患有皮肤病及局部皮肤破溃者。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排除有消化性溃疡及癌变病史的患者。最终纳入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30例,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姜辛固本贴配制: 生姜汁、细辛、吴茱萸、肉桂、公丁香,小茴香等中药构成。

1.3.2 安慰剂制作:使用普通面粉加黑醋调制。

1.3.3 取穴: 神阙穴、足三里为主,中脘、关元、涌泉为配穴。

1.3.4 隔姜灸: 新鲜生姜切成直径约3~4 cm,厚约0.2~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个小孔后置于神阙穴、中脘穴,将艾灸置于艾灸盒置于姜片上点燃,每次灸20 min,以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宜。

1.3.5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中西医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即口服温中健脾中药汤剂,3次/d温服,服后忌食生冷食物。配合服用抑酸护胃、促进胃肠动力等西药。给予饮食指导,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4组分别给予不同分干预措施。①Ⅰ组患者采用姜辛固本贴敷贴疗法,将姜辛固本脐贴贴于神厥穴,1次/d,每次贴6~8 h,7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②Ⅱ组患者采用隔姜灸联合安慰剂治疗,将安慰剂贴于神厥穴,再将新鲜生姜切成直径约3~4 cm,厚约0.2~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个小孔后置于神阙穴上安慰剂。将艾灸置于艾灸盒置于姜片上点燃,每次灸20 min,以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宜。隔姜灸后神厥穴安慰剂保留6~8 h。③Ⅲ组患者采用姜辛固本贴联合隔姜灸的方法治疗,姜辛固本贴敷贴于神厥穴后,隔姜灸方法同Ⅱ组。④Ⅳ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采用安慰剂药物,安慰剂使用方法同Ⅰ组。

1.3.6 注意事项: 贴敷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水泡、瘙痒以及观察患者胃脘痛症状是否改善。艾灸时注意观察有无局部皮肤烫伤发生。

1.3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95%>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症状、体征都有好转,70%>证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症状、体征都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或是增加。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证候疗效=(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4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护理。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Ⅰ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Ⅱ组总有效率为76.67%(23/30),Ⅲ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Ⅳ组总有效率为60.00%(18/30),Ⅲ组总有效率高于Ⅰ组(χ2=4.043,P=0.044)和Ⅱ组(χ2=5.19,P=0.023),见表1。120例患在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姜辛固本贴穴位贴敷及隔姜灸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

表1 4组干预效果比较[n(%)]

3 讨论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多由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引起,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或者是因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使脾阳虚弱,不能温煦胃肠,寒自内生所致。从病理和病因分析,消除或者中和脾胃虚寒是缓解胃脘痛的关键[5-6],因此建议采用温和健脾、中和温补的方法。目前,西医采用奥美拉唑等常规药物配合热敷治疗,而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胃脘痛治疗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特色优势。

姜辛固本贴穴位贴敷原理是采用中医传统的针灸方法,即在脐(神阙穴)和体表腧穴给予药物刺激,再通过人体的经脉调理,将药物运抵各个器官发挥作用,对器官进行阴阳调节,温补调理,以达到预期效果。姜辛固本贴采用中医外治法,作用直接,见效快[7-8]。本研究将生姜汁、吴茱萸、细辛、白芷等辛温发散的中药敷于穴位上,能起到温补脾胃、温经通络、散寒止痛、扶助正气的功效。隔姜灸属于灸法的一种[9],其临床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对于虚寒型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佳[10-11]。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艾灸具有温中散寒、除湿的药性,气味清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将艾条燃于姜片上,对穴位产生温经散寒、补益脾胃、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运用艾条灸联合姜辛固本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可借助艾灸的热力效应与姜辛固本贴散寒止痛的作用,促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12]。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姜辛固本贴穴位贴度联合隔姜灸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姜辛固本贴穴位贴敷或隔姜灸,提示姜辛固本贴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联合运用能进一步改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且相比于传统方法,具有见效快、安全、操作方便,无痛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胃脘安慰剂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神药”有时真管用
夏天怎么做艾灸
为什么假冒“神药”有时真管用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跟踪导练(3)
跟踪导练(三)2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