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7例孕妇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及后续服务研究

2019-10-24 05:17高敏潘蓉蓉戴晓云刘克坚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聋儿遗传性携带者

高敏 潘蓉蓉 戴晓云 刘克坚

镇江市妇幼保健院(镇江212001)

耳聋位居我国各类残障之首。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残疾者约为2780万人,占总残疾人口的33%[1]。新生儿耳聋发生的比例约为1-3‰,每年新生聋儿超过3万例,其中90%以上来自于听力正常家庭。2017年和2018年,镇江市新生儿耳聋发生率分别为2.73‰和2.86‰[2]。研究表明,遗传性因素导致的耳聋至少占60%[3],其中GJB2、SLC26A4及线粒体基因(mtDNA12Sr RNA)的突变是导致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三大责任基因。通常听力正常夫妇如果携带相同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就有25%生育聋儿的风险。在听力正常拟孕或孕17周以内妇女中开展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对查出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夫妇开展规范咨询指导服务,必要时进行耳聋产前诊断,有助于评估生育聋儿或耳聋发生的风险,从而指导其家庭生育听力正常的小孩和避免耳聋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检测对象: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听力正常孕17周以内妇女和携带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孕妇的配偶(听力正常)。

1.2 方法

1.2.1 一般检查

详细询问孕妇本人及其家族成员有无耳聋患者,家族成员中如有耳聋患者不纳入研究对象,考虑到后续检查时间节点等因素要求孕周在17周以内;对携带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孕妇的配偶详细询问其本人及家族成员有无耳聋患者,家族成员中如有耳聋患者不纳入研究对象。建立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信息表,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DNA提取方法

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抽取外周静脉血2~3 ml,EDTA抗凝。采用MagPure Tissue∕Blood DNA LQ kit(Cat.no.D6312-01,D6312-02,Magen)系统对DNA进行提取。然后采用实验室自配引物及相应多重PCR缓冲试剂,使用多重PCR技术,对GJB2、SLC26A4、GJB3、MYO15A、TECTA、DIABLO、COCH、DSPP、GPR98、DFNA5、TMC1、MT-CO1、MT-RNR1、MT-TH、MT-TS1、MT-TL1、PRPS1、MYO7A等18个基因中100个已知致病位点进行扩增,同时将测序接头连接上,一次性完成文库构建。

1.2.3 耳聋基因检测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法(东莞博奥木华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基因测序仪BioelectronSeq 4000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共检测18个基因中100个位点。

1.2.4 产前诊断

对高风险孕妇,转诊至上级单位行耳聋基因产前诊断。

2 结果

2.1 1737例孕妇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1737例孕妇中检查出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126例,携带率为7.25%,其中GJB2基因携带者49例,携带率为2.82%;SLC26A4基因携带者51例,携带率为2.94%;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16例,携带率为0.92%;GJB3基因携带者9例,携带率为0.52%;GPR98基因携带者1例,携带率为0.06%。根据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原理,共有103例携带者的配偶需做检测。具体情况见表1。

2.2 进一步检查结果

需做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103名配偶中,78名配偶接受了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检测率为75.7%,查出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7例,携带率8.97%,其中携带GJB2基因4例,携带SLC26A4基因3例。有6对夫妇携带相同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其中3对携带GJB2基因,3对携带SLC26A4基因。这意味着他们每次生育均有25%几率生育聋儿。

2.3 6对夫妇的耳聋产前诊断结果及妊娠结局

6对中除1例不明原因流产以外,3对夫妇拒绝接受耳聋产前诊断,随访妊娠结局(听筛结果、新生儿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结果)1例确诊为耳聋,2例听力正常;2对夫妇自愿要求耳聋产前诊断,诊断结果1例为听力正常携带者,1例听力正常。已出生的孩子中其中一名新生儿孕期未行产前诊断,出生后听力筛查正常通过,耳聋基因检测结果为SLC26A4基因 c.697G>C∕c.1229C>T复合杂合突变,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已向其父母发放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注意事项卡片,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因剧烈运动或者头部受到撞击等环境因素引发运动性耳聋[4],尽量延缓患者耳聋发生的时间。具体情况见表2。

2.4 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随访情况及用药指导

16例听力正常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对其本人及母系家庭成员进行随访,未发现耳聋的患者,对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已发放用药指导卡,告知其本人及母系家庭成员终身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避免发生“一针致聋”风险。

表1 1737例孕妇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阳性结果(n=1737)Table 1 Positive results of common hereditary deafness genes in 1737 pregnant women(n=1737)

表2 6对夫妇的耳聋产前诊断结果及妊娠结局Table 2 Prenatal diagnosis and prenatal outcome of deafness in 6 couples

3 讨论

3.1 后代有25%耳聋风险的听力正常夫妇的比例

按照“新生儿耳聋发生率2‰,遗传性因素约占60%”推算,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发生率在1.2‰左右,研究表明耳聋患者约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5],按照“25%几率生育聋儿”推算出每300对听力正常夫妇就可能有一对有25%几率生育聋儿。检测1737例听力正常孕妇,在配偶实际检测率为75%的情况下,发现6对夫妇携带相同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意味着他们有25%几率生育聋儿,由此推算217对夫妇中就有一对夫妇有25%几率生育聋儿。因此,初步可以讨论出每300对左右夫妇中就可能有一对夫妇有25%几率生育聋儿,这也为普遍开展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在拟孕或孕17周以内妇女中普遍开展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咨询和进一步检查对预防聋儿出生和耳聋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

3.2 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适宜时间

由于基因不易变化,理论上最佳检测时间是孕前,即在拟孕妇女中开展检测,对查出有25%几率生育聋儿的夫妇可进行胚胎植入前诊断(PGD),在孕前阻断耳聋出生缺陷,将预防关口前移,真正做到耳聋的一级预防[6]。但是实际上在我院孕前宣传中,群众接受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效果并不好。尽管国家推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但因目前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费用需群众自己承担,在孕前自愿接受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比例非常低。因此,考虑到常见遗传性耳聋检测所需时间(1周左右)以及后续检查所需时间(配偶检测时间需1周左右、夫妇双方决定时间、耳聋产前诊断所需时间)等,适宜的检测时间建议在孕17周以内,超过此孕周的原则上不再检测。从镇江市妇幼保健院1737例孕妇检测结果来看,没有出现错过最适宜产前诊断时间的情况。

3.3 通过宣传教育拟孕妇女和孕妇自愿接受检测的比例

在拟孕妇女和孕妇中开展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影响拟孕妇女和孕妇自愿接受检测的比例除了宣传教育,检测价格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四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通常的检测收费为680元∕例,镇江市考虑群众的可承受能力,18个基因100个位点检测的收费也仅为340元∕例。镇江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适宜检测的孕妇参检率为30%左右,2019年适宜检测的孕妇参检率已达60%左右。因此,将检测价格优惠到340元∕例收取有利于提高参检率,使之逐步成为和唐氏筛查一样的常规产检项目。从长远来看,地级市妇幼保健院购置设备、获取资质,是保证耳聋基因普遍筛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7]。推进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工作还要尽可能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从出生缺陷预防和残疾预防角度争取卫健委、残联、慈善总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主要是政策上和经费上的支持,在全社会营造耳聋预防的良好工作氛围。

3.4 有25%生育聋儿风险的夫妇愿意进一步接受耳聋产前诊断的比例

目前面临25%生育聋儿风险的夫妇愿意进一步接受耳聋产前诊断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一是群众对25%几率生育聋儿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还有75%几率生育听力正常小孩,特别对没有生育过聋儿的夫妇更是如此,而听力正常夫妇生育过聋儿且明确致聋原因的均强烈要求耳聋产前诊断;二是目前全国开展耳聋产前诊断的医疗机构较少,群众到某些医院咨询要不要接受耳聋产前诊断时,很多专家并不建议做耳聋产前诊断,主要理由是耳聋属于非致死性出生缺陷;三是耳聋产前诊断流程比较麻烦,有关染色体的羊水诊断大都能在当地完成,而耳聋产前诊断需要到北京等少数地区才能开展。因此,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大对耳聋高风险人群的宣传、咨询力度,使他们对遗传性耳聋有清楚地认知、对进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必要[8]。同时,目前无条件开展耳聋产前诊断的医疗机构还需与耳聋产前诊断机构建立绿色转诊通道,优化耳聋产前诊断流程,增加耳聋产前诊断机构,力争每个省至少有一家产前诊断机构可以开展耳聋产前诊断服务,让群众少花钱、少跑路,逐步提高耳聋产前诊断率。

3.5 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检出意义

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只要终身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以避免发生“一针致聋”风险。正常人群药物性耳聋携带率约0.3%,根据药物性耳聋“发现一人,预警十人”的原则,每检测1000人,可望避免30人发生“一针致聋”风险。

3.6 预防成本与直接收益分析

据有关机构测算,一名聋儿的康复费用约70万元。这意味避免一名聋儿出生的直接效益为70万元。根据数据测算,每检测1200名妇女以及规范后续服务,即有望避免一名聋儿出生。按每例检测收费340元计算,1200名妇女检测,约有70名妇女配偶也需要检测,夫妇检测成本约1270*340=43万元,产前诊断约4例,每例所有成本约1万元,总的每例预防成本在50万元以内,可以带来直接收益(还不包括避免发生“一针致聋”风险的收益)70万元,从另一方面也印证检测收费每例340元左右具有较好预防收益比。

猜你喜欢
聋儿遗传性携带者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支持研究进展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乳腺癌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童光东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常用药对举隅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携手聋儿 奉献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