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例耳聋高危人群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2019-10-24 05:18潘蓉蓉高敏戴晓云刘克坚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聋儿查明聋人

潘蓉蓉 高敏 戴晓云 刘克坚

镇江市妇幼保健院(镇江212001)

耳聋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病。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我国听力言语残疾者为2780万人,占总残疾人口的33.52%,并以每年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耳聋至少60%由遗传因素导致[2],另外40%由环境因素或未知因素引起。研究表明,中国耳聋人群中GJB2、SLC26A4及线粒体基因(mtDNA12Sr RNA)是导致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三大责任基因,所占比例分别约为21%、14.5%及3.8%,由此催生出的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在中国已成为耳聋病因学分析的有力工具,并常规应用于临床检测[3]。2018年3月,中国聋人协会发起“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公益行活动,在全国15个大中城市对耳聋高危人群进行免费耳聋基因检测。镇江市妇幼保健院作为检测单位之一,对符合条件的271名耳聋高危人群进行了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检测情况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有耳聋遗传家族史的0-3岁的婴幼儿;2.有耳聋遗传家族史的孕妇;3.已育有聋儿但听力正常的家长;4.年龄在45岁以下的持证聋人。共271人参加检测,其中男性146人,女性125人;聋人185人,听力正常86人。

1.2 方法

1.2.1 一般检查

标本采集前对受检者进行宣教,告知耳聋基因检测的目的、意义及检测范围,对自愿接受检测的受检者,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药物接触史(主要询问有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药史)、主要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原因、耳聋发展情况、有无头部外伤史)等情况。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查体以及耳鼻咽喉专科查体。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建立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信息表,签订检测知情同意书。

1.2.2 DNA提取方法

抽取外周静脉血2~3 ml,EDTA抗凝。采用MagPure Tissue∕Blood DNA LQ kit (Cat.no.D6312-01,D6312-02,Magen)系统对DNA进行提取。然后采用引物及多重PCR缓冲试剂,使用多重PCR技术,对致病位点进行扩增,同时连接测序接头,一次性完成文库构建。

1.2.3 耳聋基因检测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法(东莞博奥木华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基因测序仪BioelectronSeq 4000进行检测,共检测GJB2、SLC26A4、GJB3、MYO15A、TECTA、DIABLO、COCH、DSPP、GPR98、DFNA5、TMC1、MT-CO1、MT-RNR1、MT-TH、MT-TS1、MT-TL1、PRPS1、MYO7A等18个基因中100个位点。

2 结果

2.1 本研究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271例检测共包含61个家庭164例检测和107例个人(均为聋人)检测,男性146人,占54%;女性125人,占46%。聋人185例,占68%;听力正常人群86例,占32%。查出一种及以上遗传性耳聋致病突变169例,占62%;未查出遗传性耳聋致病突变102例,占38%。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或患者23例,占已查明原因人群14%,其中,聋人20人,听力正常3人;药物性耳聋基因合并其他类型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或患者4人,占已查明原因人群2%,其中聋人2人,听力正常2人,两者合占16%。

2.2 致聋基因变异具体情况

共检出169人携带致聋基因变异,检出率62.36%。其中GJB2基因80例(纯合17例,杂合39例,复合杂合24例),占29.52%;SLC26A4基因60例(纯合11例,杂合30例,复合杂合19例),占22.14%;mtDNA12Sr RNA基因23例(1555A>G均质18例,1494C>T均质3例,7444G>A均质2例),占8.49%;GJB2/SLC26A4双杂合突变型2例,占0.74%;GJB2/MT-CO1双杂合突变型4例,占1.48%。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

2.3 61个家庭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61个家庭164例检测中已查明耳聋原因的有39个家庭,占64%;因检测范围受限未能查明耳聋原因或仅夫妻一方查明原因的有22个家庭,占36%。听力正常夫妇生育聋儿的有38个家庭,占62%,其中已查明耳聋原因的有23个家庭,占60%;因检测范围受限未能查明耳聋原因或仅夫妻一方查明原因的有15个家庭,占40%。夫妇一方或双方为聋人生育聋儿的有23个家庭,占38%,其中查明耳聋原因的有16个家庭,占69%;因检测范围受限未能查出耳聋原因或仅夫妻一方查明原因的有7个家庭,占31%。另有3对聋人夫妇致聋基因相同(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生育聋儿的概率几乎为100%。

表1 271例耳聋高危人群致聋基因检出情况(n=271)Table 1 Detection of deafness genes in 271 high-risk deaf people(n=271)

2.4 107例个人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107例个人检测中能查明耳聋原因的有49例,占46%,另有7名聋人仅查出GJB2或SLC26A4基因1个位点突变,占6%,两者合占52%;未能查出原因的有51例,占48%。

2.5 185例聋人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聋人185例中能查明耳聋原因的有94例,仅查出GJB2或SLC26A4基因1个位点突变的有20例,共114例,占62%;未检出致聋基因变异的有71例,占38%。听力正常人群86例中能查出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有55例,占64%;未检出致聋基因变异的有31例,占36%。

3 结论

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它可以由基因突变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声损伤等)或基因和环境互相作用引起。目前中国耳聋人群中约66%的遗传性耳聋已能够得到明确诊断。对于明确遗传学病因和遗传风险的耳聋人群和听力正常的致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在其婚配前进行遗传咨询,孕前进行胚胎植入前诊断(PGD),孕期适宜时间进行耳聋产前诊断,可指导其家庭生育听力正常的孩子[4]。对于遗传性耳聋的预防,明确耳聋病因是关键。耳聋基因诊断可为相当部分的耳聋患者揭示分子病因,为耳聋家庭提供致病基因的携带状况和遗传规律等信息,从而为耳聋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出生缺陷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临床耳聋基因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机遇,检测基因及热点位点的增加,使携带者检出率大大提高,能更好地明确耳聋原因[6]。本研究对耳聋高危人群进行18个基因中100个位点的检测,检出致聋基因只有GJB2、SLC26A4及线粒体基因(mtDNA12Sr RNA)三种基因,这也印证了这三种基因是导致我国遗传性耳聋发生的三大责任基因。二代测序法(检测18个基因中100个位点)对耳聋高危人群来说更加适合,因为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分别15、56个位点的检测范围相比四个基因中9个位点或15个位点的芯片检测法来说,明显提高了耳聋高危人群的致聋基因变异检出率。对仅查出GJB2或SLC26A4基因1个位点突变和未检出致聋基因变异的聋人,应积极地进行耳聋基因的全序列检测以明确致聋原因。

本研究61个家庭中听力正常夫妇生育聋儿的有38个家庭,通过检测查明耳聋原因的有23个家庭;夫妇一方或双方为聋人生育聋儿的有23个家庭,查明原因的有16个家庭。无论是听力正常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还是耳聋人群,采用常见遗传性耳聋18个基因中100个位点的检测,可以预防生育聋儿和耳聋发生的概率均在60%左右,没有明显差异,这意味着正常人群和耳聋人群从怀孕前规范开展遗传性耳聋预防工作同等重要。听力正常人群和耳聋人群均有可能生育聋儿,这是由耳聋遗传模式决定的,因此对准备怀孕或怀孕早期妇女规范开展遗传性耳聋预防工作,是预防聋儿出生和耳聋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可以避免大部分遗传性因素导致的耳聋。

本研究药物性耳聋占已查明原因人群16%,而且成年之后大多数人已耳聋,这意味着对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尽早对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及其母系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用药指导,告知终身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以避免“一针致聋”风险。考虑到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一针致聋”的风险,医生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前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或检测耳聋基因,避免发生“一针致聋”风险。

规范开展遗传性耳聋预防,在婚前、孕前或产前及对新生儿进行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有助于了解咨询者、病人及其家属所携带基因突变类型和构成,可有效减少聋儿出生和有效预防耳聋发生[7]。①对准备怀孕或怀孕中期前(考虑到若孕妇检测结果阳性,则其丈夫也可能需要检测,以及耳聋产前诊断的时间节点等要求,建议在孕17周以内或更早)妇女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普遍开展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对携带者根据各种基因的遗传方式进行相应规范服务。对携带相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的听力正常的夫妇(生育聋儿概率为25%),进行遗传咨询,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产前诊断,即在孕早期通过绒毛膜穿刺,孕中期通过羊水或脐带血穿刺,进行耳聋产前基因诊断,可以有效地规避生育聋儿的风险;对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指导其本人及母系家庭成员终身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避免发生“一针致聋”风险。②在聋-聋婚配模式中,对耳聋患者夫妇在恋爱前根据个人意愿规范开展遗传性耳聋预防工作,如果聋人希望不再生育耳聋后代,可以指导基因互补型婚姻、避免基因相同型婚姻,有效避免100%几率生育聋儿现象发生。③对新生儿规范开展遗传性耳聋预防工作,可使新生儿遗传性耳聋患者及耳聋基因携带者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避免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发生“一针致聋”风险,延缓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一巴掌致聋”现象发生,也可为其父母再生育以及本人今后婚育提供参考。

通过规范开展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遗传咨询和指导,为受检者评估生育聋儿或耳聋发生风险,让受检者有选择妊娠结局和采取措施预防耳聋发生的机会,必要时在本人及家属自愿的前提下开展耳聋产前诊断,让有明确生育聋儿几率的家庭不再生育聋儿,能查明原因的已生育过聋儿的家庭不再生育聋儿,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不再发生“一针致聋”风险,指导聋人婚配减少100%几率生育聋儿现象发生,可望实现“减少60%左右的聋儿出生和耳聋发生”的目标。

猜你喜欢
聋儿查明聋人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僧院雷雨(三)
论 “外国法不能查明”的认定
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绝弈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在中国的司法适用问题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