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高龄呼吸衰竭病人中的疗效观察

2019-10-26 01:49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左少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高龄重症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左少飞

近年来,高龄呼吸衰竭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多数患者受到呼吸衰竭的影响常选取人工机械通气,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营养不良发生率。长期肠外营养会致使患者胃肠黏膜发生萎缩[1]。肠内营养的摄入可将热量和氮量平衡得以保证,从而促使患者快速康复[2]。为此,本文要研究重症高龄呼吸衰竭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价值,现将具体流程和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数据和方法

1.1 基础数据 参与本次研究的重症高龄呼吸衰竭患者66例,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2月。将所有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n=33。研究组(n=33)中,患者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60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68.12±5.46)岁。其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0例。经核实后15例患者为脑血管疾病,10例患者为心血管疾病,8例患者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参照组(n=33)中,患者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58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67.23±5.51)岁。其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3例。经核实后16例患者为脑血管疾病,11例患者为心血管疾病,6例患者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两组重症高龄呼吸衰竭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例数和疾病类型)经对比,未产生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予以比较。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并对并发症进行有效控制。依据Harris-Benedict公式将患者每日基础能量消耗予以计算,并结合具体状况,如:呼吸衰竭和发热,对校正系数进行调整。氮的摄入量需维持在0.15~0.2g/kg。患者在进行人工呼吸时需将胃管进行合理放置,这样可对胃内容物予以监测。之后予以参照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经中心静脉导管将3L营养袋卡文输注,确保24小时内进行。研究组患者则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利用鼻导管经肠内营养能全力持续恒温输入,在此期间需对输注速度严格把控,维持在每小时60~120ml,温度需确保在37℃[3]。另外,两组患者还需配合综合治疗,如:抗感染、解痉化痰和纠正水电解质等。

1.3 指标的判定[4]通过对患者实施不同营养支持后,比对营养指标和血液相关指标,具体内容包括:体重、血糖、血小板计数和血清白蛋白,同时还包括尿素氮、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之后统计研究及参照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症状表现为:腹胀、便秘和误吸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参与研究的重症高龄呼吸衰竭患者66例,临床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采集验证,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和血液相关指标对比予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计算采用率(%)形式表达,予以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后的各项指标结果 比对两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不同营养支持疗法后的营养指标和血液相关指标,实施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组,体重、血糖、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优于实施肠外营养治疗的参照组,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如附表1。

附表1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后的各项指标结果

2.2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比对两组患者不同营养支持疗法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实施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组(6.0%)显著低于实施肠外营养治疗的参照组(30.2%),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如附表2。

附表2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就高龄呼吸衰竭患者而言,实施人工机械通气后消化功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胃肠道黏膜上皮、pH值、血流和免疫功能,致使发生营养风险。既往的治疗常选择肠外营养支持,但是该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如:食物的刺激严重缺乏,谷氨酰胺等过特殊营养素也需同时摄入,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胃肠道黏膜发生萎缩,增强通透性的同时致使肠道细菌发生移位,从而提升肠源性败血症发生率[5]。肠内营养支持与生理功能相符,不仅将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得以维护,同时可将肠道固有菌群得以保证。就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具有较高的应激性高血糖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比例可达30%左右,与此同时也是引发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6]。由此可见,对于颅脑疾病患者而言,实施营养支持的同时需对血糖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综合考虑。本组实验表明:实施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组,体重、血糖、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优于实施肠外营养治疗的参照组,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表明肠内营养可对胃肠道激素的分泌进行刺激,对呼吸衰竭患者的高分解代谢水平进行抑制,使呼吸肌结构和功能改善的同时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据有关统计显示,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的高龄呼吸衰竭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配合免疫营养素可将治疗效果提升[7]。通常情况下,高龄患者胃肠功能逐渐降低,胃液分泌和消化酶活力逐渐减弱,其营养物质的需求和代谢较比青年人有诸多不同[8]。因此,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需对患者胃内容物严密监测。此外,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来看,研究组(6.0%)显著低于参照组(30.2%),上述结果更加体现了肠内营养较比肠外营养更具有针对性。

经上研究可知,在重症高龄呼吸衰竭病人中应用肠内营养可获取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也会明显降低,可在临床工作上推广和普及。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高龄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
探析NO结合高频震荡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