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评价

2019-10-26 06:10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450000王琨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4期
关键词:短暂性氯吡脑缺血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450000)王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130例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两组,各65例。观察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48~76岁,年龄均值(65.25±4.25)岁,最短病程1个月,最长病程2年,病程均值(1.24±0.35)年。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50~77岁,年龄均值(65.63±4.16)岁,最短病程3个月,最长病程2年,病程均值(1.21±0.42)年。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相互比较后,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30例均予以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用量为25mg/次,2次/d。观察组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合治疗,氯吡格雷的用法用量为75mg/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w。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指标(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膜糖蛋白CD62p),凝血功能指标(测试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gT、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进行测试和对比。

1.4 临床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眩晕、恶心和呕吐、肢体单瘫、面瘫、单眼失明及感觉障碍等表现改善80%及以上;有效:眩晕、恶心和呕吐、肢体单瘫、面瘫、单眼失明及感觉障碍等表现50%~79%;无效:疾病临床表现改善不明显,低于49%,甚至加重及恶化[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分析软件SPSS21.0对涉及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和卡方对组间计量、计数资料的差异性予以检验,组间临床指标差异显著以P<0.05予以表示。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实施治疗前,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各项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差异并不显著,P>0.05;观察组实施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结合治疗后,各项临床观察指标所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详情数据由附表可知,差异经检验后均产生了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 组间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实施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92%与对照组86.15%相比,明显更高,组间治疗效果对比P<0.05。

2.3 组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脑卒中发生率比较 1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不同方法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观察组7.69%和1.54%,对照组20%和12.31%,差异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P<0.05。

3 讨论

有报道指出[2],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结合治疗对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情发展,改善疾病症状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指标CD63、CD62p,凝血功能指标FIB、PAgT、PT更趋近于正常值范围,临床治疗效果96.92%明显更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7.69%及脑卒中发生率1.54%明显更低,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观点。由此,足以证明,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结合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更加理想,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加速患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短暂性氯吡脑缺血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