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工艺融入高校设计教育的路径选择与价值探寻1

2019-10-26 07:58王兴业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传统课程

文/王兴业(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地方传统工艺具有分布广泛、与民众生产生活关联紧密的特点,蕴含着民众的智慧。地方传统工艺可通过走进高校,进入课堂,融入课程的方式,成为高校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观摩学习、工艺体验、传人授课、工艺创新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入高校设计教育,实现传统工艺与设计教育的良性互动,共育人才。而高校则可借助地方传统工艺资源,不断丰富设计教育的文化内涵,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一、以地方传统工艺内容优化高校课程设置

(一)传统工艺融入高校知识体系

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看,传统艺人掌握着传统工艺技艺,而校园则集聚了年轻的求知者。传统工艺进校园,可以实现高校与传统工艺之间的联动,学生通过对源自生活又服务生活的传统工艺项目的深度了解,启发他们以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开展创新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将本地传统工艺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传统工艺与设计课程体系的融合应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可通过参观博物馆,现场观摩传统工艺展演,领略和认知传统工艺的魅力,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知地方传统工艺,让他们熟悉本地的民间传统艺术,形成对地域传统工艺文化的认知。再次,通过邀请传统技艺传人走进高校,走进设计专业的课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和释放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则注重结合专业特点,组织传统工艺专题的创新设计,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此过程中,传统工艺中蕴含的民族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体现出的匠作精神与职业操守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由田野到校园,由乡民到学子,传统工艺走进大学课堂,带来传统工艺展演场域和文化空间的变革,这种在时代催生下的变化也意味着传统工艺发展和传播的更大可能。传统工艺具有生活美的特征,可以启发设计专业的学子贴近生活,感知传统,打开他们的艺术视野,开阔知识,陶冶文化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并引发设计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变革。

(二)传统工艺以灵活多样方式进入设计课程

地方传统工艺进入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通过鉴赏课、人文素质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等各类课程类型,为高校学子带来的鲜活、直观、形象的感知形式。可借助微课、慕课等多种方式,实现传统工艺校园传播的多样化、便捷化,使之生动可感,易于为青年学子接受,学生对地方传统工艺项目的学习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程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也应大胆尝试,不断探索促进传统工艺与艺术设计相融合的教学体系改革。“建构传统手工艺基础理论模块与相关设计实践模块形成‘传统手工艺+艺术创新设计’的教学新模式。”1杜延.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与传统民间手工艺融合研究—以潮州地区为例[J].美术大观,2017(3):161.让高校学子成为地方传统工艺的接受者、学习者、爱好者与传承创新者。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业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实地艺术考察、参观本地博物馆相关陈列,以及后续的专题设计,让学生利用在前期调研中所获取的直接或间接资料进行研究学习和创新设计,增强学生对传统工艺项目收集、整理、提炼与设计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大一到大四该类课程的前后衔接,系统学习,确保传统工艺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开放的课程体系,弹性的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传统技艺调查与研究、传统技艺传承工坊、专题文创设计等多种形式进入高校设计课程,丰富高校设计教育内容,促进学校设计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

(三)地方传统工艺进入高校师生研究视野

地方传统工艺进入师生的研究视野,展开对域内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师生对所在区域内的传统工艺开展学术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基因与造物观念,明晰其发展的脉络,展望其发展前景,促进其发掘、保护与传承,并将相关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让设计教学实践具有切实可靠的依托,使设计教育更具民族文化的内涵。

传统工艺项目纳入高校研究视野,开展学术研究,记录和研究地方传统工艺项目的核心技艺,保留其传统工艺基因,在学理层面挖掘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引入设计教育,开展后续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也必将有利于校园设计艺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

发挥高校智力集中、产学研一体的优势,阐明地域文化的独有特质,继承和弘扬传统工艺的精髓,推进域内传统工艺的学理研究,须摸清传统工艺的“家底”,这是开展后续教学改革,推进地方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实施深度开发利用的前提,因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只能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进行。”2徐艺乙.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J].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161.

三、地方传统工艺融入高校设计教育的价值探寻

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教育的有效融合,对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通过传统工艺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施,对学校教育而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对地方传统工艺而言,则可以借力高校设计人才的创新培养,促进地方传统工艺人才的接续,形成保护与创新的良好局面。以传统工艺项目为载体和契机,通过与高校教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设计教育的内涵发展,形成设计教育的特色。

(一)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传统工艺与高校设计教育的结合,可充分利用地方传统工艺资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挖掘其中的视觉艺术资源,勇于动手实践,实现对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运用,领会蕴含其间的文化内涵与造物观念,感受民间工艺丰沛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启迪智慧的艺术设计创造。

在设计教育实践中,深度挖掘传统工艺资源,以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传承地方传统工艺的纹饰、色彩、形态、材料、技艺、内涵,展现传统工艺中的人文情感与人性光辉,实现他们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学生通过与传统工艺传人的面对面、互动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过程,借助体验性、沉浸式,动手实操等方式,领会地方传统工艺的精髓,在新时代条件下践行工匠精神,致力于自身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深度参与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建构。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学习形式也可多样化,如拍摄主题纪录片,运用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设计创新等。如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传统火龙舞为题材,采用微记录方式对火龙舞的仪轨、技艺、演艺、传承诸方面进行拍摄,将纪录片的真实和火龙舞的文化融合在作品中,展出传统火龙舞的魅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火龙舞、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图1)还可对传统工艺项目展开学术研究,实现对地方传统工艺项目从形式到内涵的挖掘,实现对传统工艺资源的深度设计转换。总之,青年学子们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对传统工艺项目的深入了解及创新设计表达,实现地方传统工艺项目再发现、再表现与再传播,并藉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水准。通过参与地方传统工艺的当代营构,增强自身保护传统工艺、珍视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1 火龙灯表演邱永春 拍摄

图2 纸影艺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新影偶吴渊供图

(二)推动地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高校同时也是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神圣职责。传统工艺进校园、进专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唤起青年学子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珍视,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而传统工艺传人藉由进入大学的课堂展演、授课,获得认同感和荣誉感,也必将有利于艺人的自我确认。而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吸收新的观念,了解年轻群体对传统工艺的需求及期待,也会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其之后的传承与创新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拓展地方传统工艺的发展空间。(图2)

地方传统工艺项目进入高校课堂,通过与本地高校设计课程的结合,促进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不仅有利于艺术形式的延续、艺术技巧的深入,更能深入发掘创作思想,使艺术精神得到升华。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高校设计教育课程增设区域传统工艺美术内容,能够更好地保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基因,对于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扬,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单贺飞,孙旭.江门民间工艺美术传统与区域艺术设计教育[J].文艺评论,2015(10):91.传统工艺知识进入高校知识谱系,让生于乡野的传统工艺走进大学的殿堂,这显然有助于提高包含大学生群体在内的整个社会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增强其公众属性,拓展其社会生存空间,在更大范围中实现其传播和展现,强化其共享性和公共性。让高校为地方传统工艺的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促进高校设计教育特色的形成

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也应是地方高校的职责所在。高校应善用域内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将艺术设计教育与域内传统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高校设计教育的个性特征与文化内涵,避免千校一面的局面,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教学体系。“因此现代设计教育不仅需要具备国际性和时代感,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民族特性和地域特征,脱离了这一属性的设计教育是空洞而缺乏根基的教育。”1单贺飞,孙旭.江门民间工艺美术传统与区域艺术设计教育[J].文艺评论,2015(10):91.地方传统工艺与高校设计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扩大传统工艺的受众人群,拓展地方传统工艺新的生长空间,增强传统工艺的自我传承发展能力;更可以在高校的设计教育中引入地方传统工艺,扩充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置,丰富设计教育的基础底蕴和民族内涵,夯实设计设计教育改革创新的文化根基,探索特色发展的道路。

图3 以狮舞为元素结合人物的文创设计王立楠作 王兴业指导

地域传统工艺为高校设计教育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在高校的设计教育中形成地域特色,积极构建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传统设计元素相结合,保留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气息的高水平作品。”2卜文娟.“非遗”进校园——条必走而坎坷的路[J].艺术评鉴,2017(11):168.如构成设计课、写生考察课、毕业设计等课程中,积极探寻地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衔接点,借力地方传统工艺实现设计教育内容的创新及教学观念转变。因为“传统工艺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们与传统工艺相生相伴,共同走进校园、走进教材、走进课堂”,3刘玉璟,徐人平.构建契合非遗语境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云南民族大学“非遗”特色教育思考[J].创意设计源,2018(3):56-57.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可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专业类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中以调研法、项目法、主题法等方式将地方传统工艺项目引入设计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可以训练设计实现的具体技能、技巧,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进行前瞻性地思考和研究探索,挖掘地方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核,提升设计实践的创新程度。(图3)

传统工艺不仅仅是物质实体形式的留存,更包含有民族文化的浸染和工匠精神的习得,高校学子是富有创新意识、接受能力强的一代,基于地域特色传统工艺项目,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打通各专业的藩篱,开发适合专业特点的新课程,致力于学生设计语言的转化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有助益。而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与人文情怀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纠偏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让设计作品更具人情味,明确更为合理的设计教育发展导向。

结语

传统工艺进入设计教育教学,成为高校设计教育的有益补充,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创新形式实现民族文化的传延,二者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地方传统工艺进入校园,进入年轻群体的生活,进入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让学校教育成为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而高校的设计教育也从中获得宝贵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设计教育的本土化进程,探索出更加符合本地特色的设计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传统课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