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理论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三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6月18日在济南召开

2019-10-26 07:58赵绍印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4期
关键词:工匠理论设计

文/赵绍印(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本次会议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邹其昌所负责的项目研究阶段成果之一。为配合国家“质量时代”发展规划,为国家地方的质量工程服务,立足中国社会与设计学科健康发展,进一步探索中国设计理论发展与建构,探讨中国工匠培育与设计教育等核心问题,以共同建构中国设计学派。齐鲁工业大学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的“中国设计理论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三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学术会议于2019年6月18日在济南长清大学城齐鲁工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学者和教师参会,其中录入31人的论文,分别来自28所高校。他们分别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与会人员多为70和80年代出生的年轻学者。本次会议由简短的开幕式和四场专题研讨会组成。

开幕式由齐鲁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刘木森院长主持。齐鲁工业大学副校长曹茂永做了简短的祝贺词。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简要介绍了学校(科学院)的历史沿革,并且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对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学术策划人和负责人邹其昌教授简要做了会议开场的发言。他说此次学术会议的目的是全心全意为各位学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人做好服务,为大家搭建一个学术平台,希望大家在台上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艺,实现学术的公平对话和交流。他还强调,学术本身就是互动的,不搞架子,抛弃形式主义,为中国设计理论的建构脚踏实地走下去。邹其昌教授所提出的“中华考工学”“中华工匠文化研究”等概念命题,得到学界的响应和热烈的评价。多数人认为具有中国设计理论建构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设计理论与社会变迁”,它属于中国设计理论暨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的第三届举办。前两届的举办地点都是在同济大学,第一届是对“中国设计理论”和“中国工匠”培育核心议题的新成果或新思考。论文集收录论文44篇。第二届的议题分为六个,分别是:1.设计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中国设计理论历史发展研究;3.中国设计理论生活实践研究;4.中国设计理论世界经验研究;5.中国设计理论生态文明研究;6.中国工匠培育与设计教育转型研究。会议论文集收录论文49篇。本次为第三届会议,支持媒体有《中国社会科学报》《美术与设计》《创意与设计》《艺术探索》《设计学研究》《设计台》(微信公众号)和《设计学智库》(微信公众号)本次会议的大方向是“中国设计理论与社会变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设计史研究的思考。其中又划分为五个具体的领域:1.设计基础理论与社会变迁;2.设计实践理论与社会变迁;3.设计产业理论与社会变迁;4.设计教育理论与社会变迁;5.工匠文化与社会变迁。会议分为四场进行。

齐鲁工业大学副校长致辞

刘木森教授

邹其昌教授

一、设计基础理论与社会变迁议题论文

本分议题的论文入选六篇,有江苏师范大学潘天波博士的《中华考工学:历史、逻辑与形态》以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为依据和背景,把梳理从《考工记》到《考工典》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为切入点,实现“中华考工学”取代“古典中国设计学”,增强“中国设计学”的中国底蕴与中国特色。“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不仅是历史的本位回归,更是国学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迫切需求,而且更是主动适应国家文化发展顶层设计的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设计学,必须回归“中华考工学”研究;建构世界范围内中国设计学话语体系,也必须建立在古典的考工学理论体系之上。这是对邹其昌教授2004年提出的以“易”“礼”体系为思想源头的“中华考工学”体系思想的回应与进一步探索。景德镇陶瓷大学孙新明的《论从碎片设计到完形设计》主要是分析了设计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总结:设计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丰富,从片面到全面,从不完备到完备的规律,而且设计在完备的过程中还呈现出由碎片到完形的特征。主要是说明设计的一个产生、发展和进化的一个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特征。温州商学院李正柏和王路的《作为媒介的古代器物与礼的传播》。他把古代的器物看作是人、社会与自然进行沟通的一种媒介,并在古代人应用到社会秩序的建构“礼”文化之中。器物作为生态环境分三个角度分析:感官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后得出器物是如何实现礼文化运转机制的。从而为当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理论借鉴。苏州科技大学陆丹丹的《1968年前后列菲弗尔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转向及设计学启示》。被西方学界尊称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的亨利·列斐伏尔在1968年前后,在日常生活内涵和意义上发生了转变。以1968年之前的列斐伏尔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观点和其之后的研究对象和理论观点的对比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寻找出二个阶段的不同,由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转向了对现代消费社会的社会学批判,然后再转向后现代社会的空间生产与空间化的解放问题的研究。前后的研究对象也有所变化。其目的在于对于今天的设计学研究寻求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其现代性日常生活的消费主义社会学批判为设计的消费主义批判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具有革命性。可以作为设计批评的一种,并可以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加以应用。西安美术学院卢川的《反机器的语义与哲学——当代技术哲学与中国设计理论辨析》从人与机器的抗拒与反思关系解读开始,列举出时代背景下机器对社会的影响,不同社会阶段,人们对于机器的批判的不同范式和形式。呼吁作为设计的研究者需要对此作出思考和反应,以建立设计学研究的哲学追问和批判的主动性。山东艺术学院米华的《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祛魅与复魅——基于本雅明艺术救赎论的视角》,以本雅明的艺术救赎论为切入点,艺术与技术的二律背反为方法,论证了不同社会时代和不同技术背景下的艺术祛魅,设计的祛魅和复魅。重点在于分析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复魅的存在迹象及未来的可行。最终从工具和价值的思辨展望当代艺术和具有表达人心之真、人性之善、人情之美等意蕴深远,充盈着生命感受的设计艺术有可能成为人类最终的“救赎”。

二、设计实践理论与社会变迁议题论文

本议题论文共八篇。湖南师范大学吴卫和王真的《唐代“陵阳公样”纹饰与社会变迁》通过古文献《历代名画记》的研究考证,发现其文本中对“陵阳公样”在材质、色彩和纹样特征上都做了一些评述。运用了田野考察、图像学中的图片分析和图片还原等研究方法论证了“陵阳公样”具有造型的中西合璧,结构的对称工整和图像寓意上的圆满吉祥三个特点。为以后的该纹样的研究提供了学术判断标准和依据。并从中发现“陵阳公样”对以后的朝服中的官员等级服饰中的补子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王宏飞的《社会变迁与产品设计观念的变迁》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期的设计所呈现的不同社会责任,为当下中国处于一个多元混杂的设计发展寻找发展的策略:设计者的关注点应该是如何调解好产品、生产和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赋予产品以意义。青岛大学耿志宏的《实践社会理论与社会变迁》以设计实践先行为立论,从墨子和老子思想中有关实践设计理论,到《考工记》的生态设计实践理论,再到《天工开物》、后现代的设计实践等都对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带来的重要的影响。最后又从设计理论的试图传授与融媒体传播方式突破性对比中寻找设计给社会带来的变迁,从太极图设计的二元结构到二进制数字技术的应用,寻找设计实践、设计思维和科学技术对于生活的影响和变化。山东建筑大学李月恩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影响下的设计方法学的发展趋势》。通过大数据时代的设计方法的分析,对比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和不足,来预言随着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技术革新必然会带来一场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徐州工程学院赵绍印展示的题目是《设计实践与社会变迁——以信息媒介设计为例》以信息传达作为人类第五种基本需求为前提,分析了信息媒体的不同时代下的设计形态、材质,信息与媒体依附、分离等关系的时代变化,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社会语境和变迁。其中的列出了人类历史至今信息和媒介关系的三种存在形式:信息于媒介的一体化形式;信息与媒介的连线形式;信息与媒介的自由移动形式。中国艺术研究院杜营的《设计人类学视域下的萨科椅设计》。是个案的具体分析和深度研究。以意大利的萨科椅子为研究对象,设计人类学为分析视角,从萨科椅的诞生与时代背景,设计的创意灵感为切入,用“因形定型”“舒适主义”为研究的主体,详细分析了萨科椅是如何摆脱传统家具造型模式的。从而为中国家具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海工程技术大学李佳一的《空间即语言——中国艺术展览空间的当代设计》。以中国艺术展览的空间设计为例,分析了空间是如何作为设计的语言在实践中应用和体现。并对空间语言做了三类划分:巨大无柱形式的空间;内外部界限消解的空间和无限延伸的空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杨恒的《孙悟空动画形象的变迁与中国社会的变迁》。通过对不同时代孙悟空动画形象的分析,对比和总结出不同时代下孙悟空动画形象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和规律:孙悟空的视觉造型形象深刻鲜明的暗含着社会时代的政治,经济,精神和审美等特征。

第一场会议主持人潘天波教授和评议人赵绍印副教授

第二场会议主持人王震亚教授和评议人孙洪伟博士

第三场会议主持人吴卫教授和评议人李清华博士

第四场会议主持人吴志军教授和评议人曹汝平博士

三、设计产业理论与社会变迁议题论文

邹其昌教授的《美学产业与社会变迁思考》。邹其昌和华沙的《美国设计产业发展研究》。在美学缺乏引领的时代,推出了美学产业的范畴,对于目前的文创产业、创意产业和设计产业都具有升华和引领性的作用。美学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具有对经济、生活和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情感的催化和品质的提升价值。并列出了美学产的两种功能维度:促使生活的艺术化或审美化;促进、催生或强化艺术审美的纯净化。吴志军和阮子才玉的《产业转型背景下制造业中的工业设计价值与服务》。吴志军教授通过深入企业第一线的实际调查,详细具体了解数据后,针对传统工业设计介入制造业的程度不深的现实状况,结合文献和制造业企业的案例分析,从制造业价值链的内部视角,解析了制造业中的设计谱系和工业设计的价值维度,并围绕产业链大胆的建构了工业设计创新链和服务的模式。还提出了工业设计要广泛、深度介入和驱动制造业价值创新的模式,从而为工业设计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肖清风的《襄阳程河柳编发展模式探析》通过对于家乡的传统手工艺的实地考察,以柳编为例,通过对比和数据的分析展现出当下该地传统柳编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策略。马熙逵的《社会变迁下民间艺术设计产业化问题研究》把民间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本原价值和文化驱动力来看待,利用田野调查法对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一民间艺术进行调研后,提出了对当下民间艺术的担忧和现状看法,最后列出了利用设计对于民间艺术进一步发展成产业化的设想。郑小平的《从小农经济的必要补充到商品经济独立性形成——德化窑及其陶瓷产区个案研究》。

四、设计教育理论与社会变迁的论文

本议题下收录论文四篇。有张磊的《中国工艺美术现代性的话语实践和场域变迁》从话语角度阐释了工艺美术现代性的生成与衍化,从场域的角度分析了话语实践主体在民族国家现代转型过程中的行动策略。王震亚和左亚雪的《从设计的进化谈设计学科的新价值》此片是王教授在前一段刊发在“设计学智库”微信公众号一文的纸质升级。相对于微信内的推文题目“山大教授竟然说设计学不存在”更含蓄、稳重和理性。从设计的起源出发,探讨了设计的进化,设计的变异,设计的定位,以及设计学科的生成、发展、现状和未来,并把设计比喻为连接器,使人耳目一新。武月琴的《社会变迁影响下的设计历史分期》结合设计史著作,分别从若干西方设计史著、中国设计通史和中国现代设计史,结合著作目录与论述历史的上下限,思考设计史分期中的时间节点选择的原因。利用艺术人类学的整体观讨论了不同因素对设计史分期的影响。杨四宝的《工匠文化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传承与培育》。

五、工匠文化与社会变迁议题的论文

本议题的论文收录较多,共有十篇。有邹其昌教授的两篇,一篇是《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锻造“质量时代”的中坚力量》把工匠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加以看待,以提高工匠的质量意识必须走从个人品牌、企业品牌、国家品牌之路,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把现代设计师转化为传统工匠文化加以研究,并放在社会学视野下审视,也是学术上值得探索的一条新路。另一篇是《传统经典中的遗产:<周礼>体系中的女性工匠文化研究》则是从遗产学的视角,探讨了《周礼》体系中女性工匠文化的问题,估计在目前国内也是第一人吧。李清华博士的《资本逻辑、社会变迁与工匠文化景观》,借用资本逻辑对人类文明史中的工匠文化演变进行了分类和审视,并总结和归纳出不同资本为主导的时代下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自然资本、工业资本、体验资本和审美资本。论证出了社会变迁与工匠文化景观的内在相关性,给人一种新的视角。孙洪伟博士的《文本与历史:墨子、鲁班工匠形象的分化与转换》把家户喻晓的一个故事放在当下多元化时代重新加以解读,当然是在尊重历史原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文本拷问,从而引起我们对历史中形象塑造和某种目的性宣传需要的思考。邹其昌和李青青合作的《中华工匠文化传承模式之历史分期》。邹其昌和石琳合作的《<周礼>工匠文化研究》。曹汝平的《工匠认知与培育制度建构:基于社会变迁视角》。通过对工匠的认知使人明白工匠精神在在中国设计和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位置,因为它是治疗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抄袭”“粗制滥造”成为畸形“合理化”社会风气的必要良药,亟待建构。邹其昌和纪亚芸合作的《明清工匠文化民俗与社会变迁》。邹其昌和田娜合作的《社会变迁视域下先秦至两汉工匠文化行业结构研究》。最后一篇是孙斌教授的《论对工匠的目标化教育及其管理》

本次论坛以圆桌会议形式展开,与会的20多位正式代表均各自发言并分享了自己对“中国设计理论”和“中国社会变迁”核心议题的新成果或新思考。部分其他与会代表也发言畅谈,会场学术气氛浓厚,成果显著。本次会议收到35篇高质量学术专题论文,并形成了70余万字的《会议论文集》。这是中国设计理论学者又一次的集体亮相。

本次论坛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主办。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承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与创意文化研究室”协办。

猜你喜欢
工匠理论设计
90后大工匠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工匠风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工匠神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