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河北省高校“双师型”教师人才培育对策分析

2019-10-28 05:41□方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专业技能

□方 莹

“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是高校建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在实际工作运行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或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自己办学实力等,建立产教融合项目,为广大教师融入社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训平台。同时,基于“工匠精神”,可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建立更深刻的认知,促使他们能更积极地融入培训活动中,形成内在驱动力,进行自我提升,从而强化高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并能在与企业的深入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双方协同育人机制。

一、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融入工匠精神的意义

“工匠精神”追究其本质,主要是指热衷于工作的职业精神。而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更高层面的职业认同感。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可更专注于工作,并能在自己的专业内精益求精,并使工作职责成为自己的信仰,这是工作最高境界。而“双师型”教师,不仅需具备该领域的职业认证资格证书,还需具备相应的职务资格证书。高校在培育“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基于工匠精神,一方面可使教师对个人职业形成一定的敬畏心,使他们能热爱本职工作。尊重教师这个行业,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将其作为天职,积极自我提升,不断提高知识储备、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使教师成为领域专家,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高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中,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并能始终贯彻工匠精神,使其伴随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以身立教,为学生带来更科学的教学氛围。同时,使他们也能受到教师的熏陶与感染,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能更加认真勤奋,促使他们能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河北省高校“双师型”教师培育对策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为深化“双师型”教师培育机制提供有利基础条件。而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双重能力,他们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高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相应专业的工作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还应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讲师(或以上) 职称,具备教师素质,能够独立从事理论教学活动。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具备某一专业领域职业素养。基于传统教师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师只能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与教学能力。而基于专业层面的实践工作经验,却缺乏有效获取途径。而当前高校没有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师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可以大力运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管理新手段,为教师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于工匠精神,使教师能在专业技能、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不断增进。但在具体实施与培育过程中,若想有效完成培养目标,到达预期的理想效果,需制定有效策略,并能从宏观出发,从学校方面、企业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与判断,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完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

1.学校方面,合理提高“双师型”教师培育范围与质量。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阵地,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培育机制,并在合理范围内最大化提升参与培育教师的范围与质量。第一,应有效扩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路径。如通过专业师范院校等培养“双师型”教师,做好职前培育顶层设计,并根据当前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对人才进行科学引进,为高校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与更年轻的高素质教师。同时,高校可组建兼职教师队伍,结合本校专业课程,以及产教融合项目,引进社会上相关专业领域内的顶尖人才,扩充教师队伍。他们相较于专业教师,具备更强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经验。这部分教师的引入,可帮助本校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并能在产教融合项目和实际工作过程中,获得更加专业的指导。基于工匠精神,专业领域的人才对自身专业更具有一定的钻研精神与研究经验,从而可为高校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指导,使更多的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第二,有效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高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使教师获得更多职后培训的机会,并使他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工作过程中,能在专业技能等方面获得提升,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并能够独立开展实践教学。例如,高校可将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薄弱的教师分配到对口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帮助这部分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提高他们的学历。而相较理论知识较强、专业实践能力低下的教师,可将其安排到对口企业中进行实习,使他们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基于此,可全面提升高校“双师型”教师培育力度,使更多的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

2.企业方面,把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契机。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内,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最低要求是需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而在此背景下,针对教师的职业教育,更多采用的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高校应抓住机会,深化校企合作。高校可引导教师深度融入企业进行实践,使其能从多方面了解生产流程,学习企业的运营手段、管理模式等,并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状况、发展方向,有效掌握相关专业的行业变化与最新的生产知识。同时,高校根据教师教学任务、任课情况等,可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企业实习工作的时间。高校可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有效沟通,并使教师能进入企业挂职工作,使其能深入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项目研究。这样,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高校教师的融入,可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参考,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从学校教师培训层面而言,可有效提高其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技术研发的能力等。与此同时,借助于高校教师较强理论知识结构,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可调动双方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还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在交流与活动过程中,基于相同专业知识的探讨,可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充分发扬其工匠精神,不断深化专业技能。除此之外,高校可与企业共同制订“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案,并将企业员工融入“双师型”教师培育机制内。高校根据自身管理标准,企业结合自身运营情况,综合建立更具可行性的培训基地,并基于专业领域创建科研项目,组建以高校教师为主、企业员工为辅的学术研究小组。通过制定正确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案,对该专业的知识不断深化与拓展。教师通过专业研究,可获得相关职业证书,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而企业可获得更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方向,丰富企业产品开发渠道,切实打开双赢的局面,使其良性循环,利于双方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结语

总之,高校在具体落实与实施“双师型”培育策略前,应对“工匠精神”建立正确的认知,并能将其科学地融入培训机制中,使教师能对自己的职业形成高度的认可与自豪感,并能积极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同时,高校应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大力开办专业产业,并能将产业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使学校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业运营等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在提高专业教师人才储备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专业技能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