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对策探析

2019-10-28 12:15黄志芳丁宁
理论观察 2019年8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性新时代

黄志芳 丁宁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只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本文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分析了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92 — 03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贯彻实施新的发展理念,从而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做出了深刻的阐述,指出要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新时代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它是关乎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重要因素,它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不懈奋斗的重要任务。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进一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实现向全面协调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其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以及整体性。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一)国际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局部的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点状拉动”的原有发展模式或者跨行政区的较为初级的经济协作,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它不能充分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导致出现了一系列不合理的问题,如各种重复建设问题、产业结构雷同、市场条块分割、不良无序竞争以及各地区、城乡差距扩大等。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党的新一届领导人高屋建瓴,与时俱进地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制定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举措,即“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促进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的客观需要。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有效地打破贸易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省市区“行政区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约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则能突破这种行政上的界限制约,有效地冲破城乡、地域封锁,进而消除分割的市场,促进各个不同区域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整合,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并且能有效地发挥各区域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市场需求范围的拓宽,拉动经济增长,从而更好地实现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进一步推动全国性统一大市场的逐渐形成,很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地区贸易壁垒与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二者之间的矛盾。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相似性与互补性并存的现实基础,最终实现区域整体的动态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省市不同区域之间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是在风土人情、文化观念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相邻区域之间又存在较强的相似性和一定的互补性,这就为区域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客观基础,这既可以发挥各地区的个性优势,又可以发挥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协调发展。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更集约化和高效的发展,首先就要承认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彰显各个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及其特色,促进区域个性优势的张扬,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最大化地协调各区域的发展,逐渐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如我国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劳动力短缺,资源不足,产业结构面临转型换代,而中西部广大地区则劳动力充盈土地资源丰富,它们之间的互补性较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就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亟待转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源加工型产业,从而能够更好地释放区域发展潜力,形成较好的优势互补合作,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实现协调发展的区域新格局。

二、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经多年的改革调整,我国区域结构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中央政府近些年来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區域国家发展战略,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使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

(一)各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大的问题仍然突出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引领和作用下,使中西部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进一步缩小了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但就目前来看,不同区域之间在诸如人均财政收入指标、人均占有财富指标等一系列重要指标上继续分化。通常用国际上人均GDP最高的行政区与最低的行政区比来进行衡量,可以看到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天津的人均GDP最高,贵州省人均GDP最低,二者之间差距是4.5倍,而美国则是2.4倍,日本是2.60倍,印度略高也仅为3.61倍,而我国的这一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表明我国目前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大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与经济活力特别是产业分布状况失衡现象严重,区域内部的经济增速分化也不断加剧。

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主要城市群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全国GDP的42%,人口却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1%;沿海(11)省、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GDP总值占比为61%,人口仅占43%,其失衡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同时,随着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呈现“西快东慢”、“南升北降”的格局外,各区域内部分化也在不断加剧。2017年我国经济总体增长平稳,增长值为6.9%,东部地区经济增速为7.5%,西部增速为8.3%,中部经济增长速度为8.0%,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为4.1%。2017年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缓中略降,西部地区经济开始领跑,但是其内部分化比较严重,中部普遍增速加快,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总体水平较低,但是其内部出现了回暖态势,开始呈现出南北差异特征。我国西南、东南地区部分省份经济增长较快,而西北、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较慢,即“南快北慢”,经济总量占比也出现了“南升北降”的特征。区域经济总量表现出中西部比重不断上升,东部和东北部比重略有下降,这表明区域内部分化也比较严重。

(三)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在各区域之间城镇化率水平中,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017年东部地区最高的城镇化率达到86.5%,平均城镇化率除河北、海南的城镇化率比全国城镇化率水平低外,其他的东部地区城镇化率水平都是高出了全国的平均城镇化率水平。中部地区城镇化率水平最高的仅为60.3%。平均水平较低,只有黑龙江、湖北以及内蒙古城镇化率水平能达到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其他的省份的水平都在这个平均值以下。西部地区的总体城镇化率水平更低,这个区域中只有重庆的城镇化率水平比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高,其他地区城镇化率水平都在全国水平之下,这表明中部、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各区域之间城镇化率水平差异明显。

(四)区域之间基础设施、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明显

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同时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丰富,水平远超中西部地区。2017年东部地区社会固定资产规模高出中部地区88998亿元,高出西部91692亿元,高出东部地区高达191302亿元。同时在提供的义务教育方面、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基本的服务方面,各区域之间差距依然突出,东部地区远远超出中西部地区。

三、新时代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部署了主要任务,因此要牢牢抓住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以体制创新为引领,冲破束缚区域经发展的瓶颈,更加有效地推进各项任务稳定落实。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有效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实现二者有机统一。

要构建开放、规范的统一市场体系促进各地区资源有效整合,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用统一的、有效的政府规则和市场规则共同约束市场行为主体,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当前应该在物流、人才技术、产权等方面加快建立一体化的共同市场,并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种市场要素,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集中进行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立完善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式。

为了能更有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就需要政府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组织,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能够统一管理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产业对接协作,市场联建,科技创新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基础公共服务共享,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理顺区际贸易关系等。

(二)进一步完善适应區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政策

各个不同的地区应该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更加合理地制定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政策,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总体竞争能力,不仅如此,国家要制定实施这些投资政策,这样不仅能为西部地区多元化经济发展提供帮助支持,同时可带动区域实施项目的投资建设,更好地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三)进一步加快制定落实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有效地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

一是要强化举措,深化改革,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调整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着重解决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解放思想,推升市场化水平,并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彰显其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以创新为引领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创新贯穿经济新常态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过程的始终,要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上贯穿创新理念,在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核心技术方面形成本地的知名品牌,提升竞争力,打造一批成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推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与国际社会更高层次合作,尽而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深入贯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吸引国际资金,建立开放共筑的合作平台,同周边国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互联互通,建设新疆、福建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区。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形成现代化的交通网联相关产业,生态共治的协调模式,形成京津冀共同体,加快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将其打造成创新发展示范区。并加快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共抓生态文明大保护建设,打造长江美丽绿色生态走廊。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拥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优越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优惠政策红利、科技人才红利等。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的前沿,未来它的开放的领域会进一步得到深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全面发展的契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的进一步发展。

(四)要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要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区域经济要向更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发挥各地不同区域优势,形成各地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一步重视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实行“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并且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城镇化的步伐,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更好地推动落实非城市户籍人口的落户举措,进一步建立完善城市群体一体化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鼓励支持特色中小城镇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大城市管理水平的精细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协调既是我们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手段,也是我们的目标,同时也是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蕴含发展潜力的统一。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它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蕴含着客观的发展韧性、潜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回旋空间。我们要按着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构建统筹有力、绿色协调、竞争有序、共赢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有效机制,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在推动力量。

〔参 考 文 献〕

〔1〕蔡武,吴加广.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J〕.济宁学院学报,2018,(06).

〔2〕孔凡斌,陈胜东.新时代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8,(03).

〔3〕石淑华.区域经济发展:新理念、新战略、新格局〔J〕.江苏社会科学,2017,(05).

〔4〕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性新时代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借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助力石家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