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9-10-28 12:15郭慧毅
理论观察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融合

郭慧毅

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绵延几千年,与此同时也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笔者将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进行阐述,以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为主题,以期更好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继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53 — 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由此看出,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同时这段话也点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将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这种文化自信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有着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高校承担着培养国家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笔者将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客观阐述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这对于研究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校方面来看:

大学的精神是需要依靠大学文化作为支撑的,从当代的高校文化建设上看,总体而言状况良好,可以做到坚守大学文化之本。多数高校在教学理念包括教学特色上,一方面均有着较为有自身特点的建制,另一方面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亦比较关注,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大学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讲授不是非常深入,虽有一定关注但形式较为单一,多为标语式或是竞赛式,在影响学生关注的程度上略显不足,难以引起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感、自豪感与责任感。由此观之,高校不乏校园文化,但是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的塑造还是较为欠缺的。

(二)教师方面来看: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多的集中在个别学科、专业中开展,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讲授,这样一来,无论是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知识的受众面都会大打折扣。同时,教师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虽可以比较全面的对理论知识进行剖析讲授,然而我们的古人早已告诉我们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识应当有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这样一个过程,想要达到这个状态,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从教学方式来说,教师对于此类人文知识的讲授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模式较为单一,没有真正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时事要点结合起来,这样就丧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与此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教师尝试较为灵活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与理论稍显分离,不能很好的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以及文化价值三者间的有机统一。

(三)学生方面来看:

首先,高校的学生在初高中时均接受过相应的人文知识,总体来讲拥有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然而由于文理分科、爱好兴趣等原因,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虽然在一些人文知识类型的竞赛中不乏表现突出者,但亦有不少青年其中甚至不乏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比较匮乏的。

其次,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创新思维、实践精神较为突出,与此同时由于当代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受到的网络媒体的影响较深,崇洋媚外思想较多,因此不能够深层次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与当代一些政策的传承关系。加之没有亲身经历战争年代、艰苦岁月等原因,他们有着自身的一些弱点,诸如生活的大环境使得大多数大学生艰苦奋斗素质稍显逊色、社会责任感欠缺,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的兴趣较弱,认知也比较浅。

综上,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良好,可以满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需求,然而还是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这就要求包括教育工作者、学生在内的高校各个环节予以关注并着力解决。

二、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先进德育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明人伦、重道德、尚礼仪,并一以贯之地引导人们崇德修身和尚德向善,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彰显伦理与德性意蕴的道德文化”。由此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的教化与培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当代人们对于道德的追求的根基所在,《大学》开篇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所表达出的育人功能丝毫没有时间、社会的变迁而有所损耗,可以说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一脉相承。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尊严感

传统课堂教学包括思政课堂,并不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然而在学生心中引起的重视、共鸣以及那种自豪感与责任感略有欠缺。“中國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价值是青年一代成长的思想底色和民族文化的烙印,有助于构筑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和民族自强心理。”上文笔者已经提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政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将其精华部分与相关内容有机融合,使高校大学生可以从根源上认识传统文化,真正的实现“古为今用”。

(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论是作为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认识到,积极努力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由此观之,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文化内涵与实践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对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新体系,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的一系列课程绝不仅仅是哲学、历史等等理论知识的阐述,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人文色彩、当代价值等知识,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绝对是需要重视的内容,虽然没有专门性系统性的需要讲授的内容,然而却贯穿各门课的始终,这大大丰富了思政课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亦是与时俱进的课程,而这种与时俱进绝非“空中楼阁”,有着其深厚的渊源,而这个“源”毫无疑问,我们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又使得思政课更富实践性。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时效性、丰富思政课内容,使得思政课更加饱满且有内涵深度。

综上,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培养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同时还可以丰富思政课的讲授继而真正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的路径

(一)提高理论认识,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作为自己日常行为准则,同时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理解、身体力行、讲授给学生,使当代大学生受到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引导,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高校是提高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就对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诸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中,授课教师根据内容将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让精华的传统文化涵养理论知识,继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们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明白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离不开千百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与此同时更是包含了革命时期孕育出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穿越时空的“喊话”,为古今建一座桥梁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上下五千年,何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与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特点是不无关系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本身就在循环进行着发展——融合——发展的过程,由此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本就进行着“古与今”之间的“喊话”。习近平更是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在北师大考察时曾说:“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当代的很多政策、思想向前追溯,都是有其“源”的。在“思今”的同时,加以“忆古”,在古今之间建一座桥梁,这样在学生心中的印痕就会加深。比如“和”字,在授课过程中,将古代的“和合文化”与当代的“和平与发展”与对外政策等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会发现古与今之间不是割裂的,穿越历史的长河我们甚至可以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一来,思政课便活起来了,不再是就理论阐述理论就事件叙述事件的简单知识的输出,而是懂得了当今政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其成为可以指导当代人学习、生活的一把钥匙、一个工具。

(三)把握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媒介

上文笔者已经提及,当代大学生有着属于自己所属时代的特点,加之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沟通媒介的多样化,作为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了。相比较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旧”的,思政课理论应该是“新”的,新闻媒介是多样的,正确的理论的精华的传统文化是相对稳定的,在新旧、多样与稳定中,“重视网络新媒体传导的作用,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在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政治理论相结合也可以借助现代新兴的多媒体平台。”然而在当今技术的发展情况下,虽然媒介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大,但需要思政教师注意的一点是,它依旧是一个工具,是为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知识间的沟通而服务的,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思政课才能真正实现与时俱进。

(四)丰富授课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其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讲知行合一,讲厚德笃行,可见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实践。而高校思政课亦是一门注重思想、能力实践的课程,对于高校思政课必须要清醒的认识这一点。师与生,教与学,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这四个字是可以自由进行排列组合的,因此在教学中并非只是固有的师教——生学,而是应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有热情,可以更全面的领会理论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公益活动、参观博物馆,比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时间解读时政新闻、传统节日或“引经据典”,比如欣赏影视剧等,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当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如2014年,APEC峰会举行时在水立方举行欢迎晚宴,习总书记就“水”文化进行了非常妙的解读。“我们之所以选择水立方来进行晚宴,是因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看似说水,其实是习总书记在向与会者传达讯息,传达出一个大国的责任、友好与和平发展的讯息。由此可见,思政课是理论的,是为新的,亦是释“古”的。

综上所述,从路径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是理论与文化的交融,是古与今的對话,是新旧与多样的交织,同时亦是师与生的碰撞,也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当代,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是教育的回归,更是文化的回归。

结语:

十九大的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来时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此,中国的革命之路亦是如此。当代大学生只有不忘自己的初心,做好小我,使一个个小我初心汇聚继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此同时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思政课中,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40-41.

〔2〕穆宏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融合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9.

〔3〕彭援援,蒲清平,孟小军.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论述及时代价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02),169.

〔4〕赵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8,(08),127.

〔5〕李波.论高校思政理论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山东农业教育,2014,(02):28.

〔6〕尹长云.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J〕.教学实践研究,225.

〔7〕曹爱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18.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融椅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