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解读①统编《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2019-10-28 01:50陈友芳
人民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学科政治素养

陈友芳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指导思想

回顾近两年的教材编写历程,针对统编《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編写,我们始终坚持以下指导思想不动摇。

1.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整本教材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济与社会建设方面进行有重点的介绍、论述和展开。教材一开始就全面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经济发展新思想与经济发展新理念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思想。教材的探究与分享及宋体字部分、综合探究属于正文,而辅助文就两个:名词点击和相关链接。名词点击是对教材中出现的重要而专业的名词介绍,相关链接则是对上一段出现的重要论述进行延展或启迪思维。

2.始终坚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为具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写者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魂,以智育为基础,尤其是特别注重结合教材特点发掘劳动教育的价值。教材在第一课、第四课均着重向学生强调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个人获取收入的基本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信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3.充分反映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编写者认真学习,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例如讲基本经济制度时,编写者讲清了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也讲清了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编写者坚持讲清坚持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编写者坚持讲清政府的经济职能,改变了把一切政府职能都叫作宏观调控的传统错误;清晰阐述了围绕现代经济体系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具体讨论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不仅介绍个人收入获取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知识,更结合我国实际讨论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整本教材的编写努力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

二、教材编写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具体编写原则。

1.扎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指高中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思想政治的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高质量完成相关思想政治学科任务的综合品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在人与真实情境的长期互动中培育和发展的。为此,编写者认真遴选和创设探究与分享、综合探究的情境,确保这些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复杂程度不等等特点。一般说来,综合探究的问题情境均比较复杂,而且整本教材设置的探究任务也丰富多样,围绕现实经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在编写两个综合探究时,我们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情境中的任务及其表现,即教材写的是素养的表现,但指向的是学科核心素养。

2.整合化

编写这本教材时,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和理念: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有机整体,避免教材内容的零散化。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生产与创造财富的基本制度条件;第二课则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财富的交换舞台;第三课是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的财富如何才能高质量增加;第四课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的财富如何分配与再分配的。本教材围绕“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这个主题分别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物质财富的生产背景、交换、生产、分配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本教材立足于高中教育的特点,做到既有重点又有整体性,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教材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保了内容的结构化与整体化。

3.由近及远

教材编写十分注重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基本理论问题。例如在第一课中,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是谁为我们提供琳琅满目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之所以丰富多彩,离不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所有制的百花齐放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拉回到学生身边,让他们明白:抽象的理论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整本教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借助身边生动活泼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抽象理论问题,激发他们的理论思维。

4.螺旋式上升

本教材高度重视大中小德育一体化,避免机械重复,避免因为协调统筹不好而仅螺旋不上升的痼疾。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有些主题必须重复,但我们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避免机械重复,做到螺旋式上升。例如初中教材也介绍了基本经济制度,但初中教材主要介绍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作用,高中教材没有机械重复这一点,而是侧重讲为什么和怎么做。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教材重点介绍怎么运行以及运行的条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教材侧重介绍了如何治理和完善。针对经济发展思想和理念,本教材侧重于在经济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针对个人收入分配,本教材侧重介绍个人收入获取的途径以及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针对社会保障这一新增加的内容,教材侧重介绍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主要形式和如何完善社会保障。本教材在撰写、修改过程中不断与其他阶段教材进行对比,努力做到螺旋式上升。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基本特点

教材作为育人的基本载体,其编写必须回答和解决好三个问题:为什么而写(教)、写(教)什么、怎么写(教)。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规定了教材“为什么而写”“写什么”,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则是回答“怎么写”这一问题。因此,教材的呈现方式要回答的是采取何种编写体例、组织方式及表达方式来实现预期的育人目标。

本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己任,在《经济与社会》教材编写中体现了“四化三贴近两尊重”的特点,这是对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要求的回应。“四化”,是指优化情境、强化活动、深化辨析、淡化定义;“三贴近”,是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两尊重”,是指尊重学科逻辑、尊重生活实践逻辑。结合编写实践,围绕“四化”的特点,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教材编写的呈现方式。

第一,优化情境。《经济与社会》教材是一本高度情境化的教材,编写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材的情境设计:一是对情境素材的优化。教材创设的情境均来源于经济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或问题,它们具有反映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充分性、内容教学的适切性和妥帖性,同时还具有启发学生认知的趣味性。二是對教材情境分布结构的优化。受制于教材的容量和教学规律与认知发展规律,教材不可能都是复杂新颖的、不良结构的情境。《经济与社会》教材凡是涉及陈述性知识,一般采用短小精悍的简单、熟悉情境,而且结构良好;凡是在课文中涉及程序性知识,一般采用简单的新颖情境,并安排一部分结构开放的情境;凡是单元综合探究的情境,一般都是复杂新颖的情境,而且结构开放。编写者力图通过构建结构复杂新颖程度、不良程度不等的情境序列,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第二,强化活动。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把思想政治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这一定位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是对教材呈现方式的规定性要求。本教材为了体现这一定位,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了两方面努力。一是设计教学功能不同的探究性活动序列。在每一课每个框题的每一目均设置一定数量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各种真实的活动,让学生在思辨、辨析中理解基本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养成正确态度。每个单元设置一个综合性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源于真实社会生活的典型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借助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每一课的“探究与分享”侧重课堂内的各种活动,基本功能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某一知识;“综合探究”强调的是课堂外的活动,或者说是以课堂外的各种活动为主,主要功能在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二是活动学科任务化。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按照描述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思路,把本课程的学科任务活动分为11大类:(1)对社会现象的属性(性质)、特征、本质及内容、表现进行分析、概括和描述;(2)对社会现象的属性(性质)、特征、本质及表现进行比较和分类;(3)对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识和辨析;(4)对社会现象的意义、价值或功能作用进行识辨和评价;(5)发现支配社会现象的原因、原理、运行规律与机理;(6)运用理论、实证材料对已有的理论、结论、观点进行论证、验证、佐证;(7)对不同观点、立场进行判断、辩护和批判;(8)对行为的动机或意图进行识辨、推断和评价;(9)对行为、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10)运用原理针对约束条件设计和选择方案、行为;(11)对方案、行为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其中1-4是对世界的描述,5-7是对世界的解释,8-11是对世界的实践行动。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根据内容教学的需要和具体情境素材,恰当选择最有助于发展某一素养的学科任务活动,并且确保任务活动的丰富多样与面向实践。

第三,深化辨析。为凸显积极价值引领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内化于学生之心,教材借助典型情境设置议题,评析展示的观点,在比较、辨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中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思想政治态度,引领学生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淡化定义。淡化定义不是指不要定义,而是指尽量采用描述性定义(基本概念依然采用严格的定义描述其本质)。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教材不再突出对概念定义的字斟句酌式辨析,而是依据统筹大中小德育的原则,将这一任务留给高等教育阶段。

四、对教师的教学建议

教材编写也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落实和发展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认为《经济与社会》教材的使用者应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一是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我们虽然不断遴选和精选教学情境,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域差距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教情重新创设本地学生更为熟悉的情境,只要确保情境的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复杂程度不等、结构良好程度不等便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素养。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建构自己的教学情境。

二是发展基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教学操作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基于教材抓住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建设中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教学。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导向下,必备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方法;关键能力也是指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关键能力。针对概念教学,教材将概念分为三种类型:有严格定义的概念、只有描述性定义的概念、没有任何定义的概念。后两种概念在高中阶段并不讲解它的严格定义,学生只需要知道有这个概念并能够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就行了。

三是强化知识整合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教师应该具备这些知识整合能力:(1)陈述性知识的整合能力,教师应了解每一课究竟要解决什么学科问题,得到哪些基本原理,并且让知识交织成网,而非一堆孤立零散的知识。(2)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要能够基于真实情境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知晓程序性背后赖以支持的陈述性知识,即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之间的整合。这是最重要的知识整合类型。(3)理性形态的知识与感性形态知识的整合。所谓理性形态的知识就是以陈述性、程序性知识为载体的理论知识,感性形态的知识就是情境化经验知识。一个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高不高,关键是看能否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这些理性形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经济与社会》分册主编,单位系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猜你喜欢
学科政治素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