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齐安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2019-10-29 06:33陈圣疆陈伟强
山西建筑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用房教学楼布置

陈圣疆 陈伟强

(1.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2.福州市建筑设计院,福建 福州 350011)

西方中世纪就出现了行会和城市学校,并于16世纪形成“编班授课制”模式的中小学校。“编班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分成不同阶段、班级,进行封闭式教学,而在教学空间上形成了“以长外廊串联各普通教室”的基本形式[1]。

编班制以老师为中心,教学效率高,与建国初期经济不发达的中国推行的应试教育相适应,对当时提高教育的落后状况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这样的校园空间只实现了校园单一的学习场所功能,学生在娱乐、休闲、交往等方面的需求被忽视[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改善和开放式教学理念的盛行,新型教学空间要求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对话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当然,实现开放型的现代教育模式,创立新型的教学空间不会是一蹴而就,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1 项目概况

齐安小学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南二环边上,是在原基地上的扩建工程项目,北侧、东侧分别与规划道路和齐安路贴临,基地地势相对平坦,从南至北最大高差1.9 m。地块约呈梯形状,总用地面积28 545.21 m2(42.82亩),规划要求基地沿齐安路规划红线应设置20 m宽的绿化带,对外开放使用。学校于齐安路上设小学校园主入口,北侧规划路设校园次入口。主入口设有接送广场与齐安路衔接,作为校园与城市道路的缓冲空间。本项目包含36班完全小学(1 620名学生)设计分为教学楼、综合楼、食堂、文体馆以及运动场地等,总建筑面积19 981.64 m2(见图1)。

2 总体构思

2.1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校园的总体布局上采用“一轴、一带、三院”的空间结构,顺应地形布局建筑。“一轴”即校园主轴,不仅在纵向上作为联动基地南北向主次入口交通互动带,同时在横向上也作为校园运动区与教学的联通纽带。“一带”即西侧沿建筑环绕式布置的景观带,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室外活动、交流的场所,形成校园开敞的互动活力带。“三院”即楼栋之间自然形成景观庭院,在每栋楼之间形成景观联系的同时营造校园生动和谐的文化氛围。主入口设置广场作为学生接送空间,与校园广场空间串联贯通。自东向西形成校园运动场地、交流空间、教学区内院并联布置,将多功能排练厅、合班教室、阅览室等作为活跃空间和教学空间完美结合,形成校园由严谨→启发→踊跃的由动而静的逻辑空间序列,同时营造了通透开敞的校园环境。

2)功能分区上充分考虑该地块及周边地形现状情况,首先将体育运动区结合景观布置于基地东侧,并与东侧的齐安路以城市公共绿地相隔,这样在运动场西侧形成了远离机动车噪声的安静区域,布置主要教学楼群,为学生创造一个环境静谧、舒适的学习场所。沿场地主入口广场布置一条贯通南北向的景观主轴,作为校园的绿色动脉。教学楼之间以连廊联通,既加强了楼栋间的交通联系,也成为运动区的观看平台,形成教学区与运动区的活力纽带,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大大增强了校区的整体功能。在教学区的设计中,因地制宜的教学空间布置围合出具有内聚性的院落,通过院落空间的重复与对比实现“家园”的归属感。课余时间,学生们在这里交流、嬉戏或举行集体活动,院落成为室内教学空间的延伸,形成温馨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景观层次。

2.2 个性化的设计

1)色彩。

在中小学教育特点方面,建筑的色彩处理和可识别性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中综合楼、教学楼,文体馆立面主要采用白、灰色调加以彩色点缀,体现出校园的健康阳光、激情澎湃的氛围。建筑群采用现代简洁的手法表达,不同建筑材料、多种颜色的搭配,充分反映出校园建筑的气质,创建简洁、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建筑。

2)造型。

建筑主立面以横向线条为主,展现建筑的延伸感,竖向线条为辅,营造建筑的节奏感,立面通透活泼,力求营造清新、淡雅的校园氛围与亲和温馨的育人环境。主体建筑在主轴西侧规整的楼栋天际线的基础上,辅以平仄起伏的连廊营造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连廊上点缀以趣味的方盒子,布置读书、休憩空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同时连廊可作为田径场看台实现空间的多功能化。

3)活动空间。

绿化景观与休憩座椅结合为校园提供亮丽的风景,作为学生课间休息交流之用。教学区平屋顶的设计使屋顶成为师生闲暇之时的理想去处。食堂及文体馆屋面结合草坡地景,为校园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活动场地。运动区设置了200 m塑胶跑道、一个室外足球场、两个室外篮球场、三个排球场等运动设施,为学生提供开阔的活动和体育运动场所。

3 建筑设计

3.1 平面功能与设计

整个校区主要由综合楼、教学楼、教学综合楼、食堂等其他辅助用房、文体馆、200 m环形跑道田径场等组成。教学楼设有36班普通教室,配套有合班教室、音乐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技术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等专用教室及辅助用房。此外,多功能排练厅、图书阅览室、学生活动室、体育器材室等公共教学用房的设置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学用房布置在四层及以下,其余为配套及辅助用房,并按年段高低做适当的分区。由于学校规模较大,为了方便各功能空间的交通联系,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按照学校教学活动规律及便于管理的原则,利用连廊、院落等构成要素将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及公共教学用房有机联系在一起,组成整体式教学楼。

综合楼1层为门厅、德校史展示厅、设备用房,2层~3层为办公室、会议室;平面为内廊式布置,其主要的原则是:常用的人数多的房间尽量争取南向,满足通风采光的要求,也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教学楼1层~4层设置普通教室、教研室,5层设置教研室、学生社团办公室等空间。教学综合楼1层~4层设置专用教室,5层设置教研室。公共辅助用房布置于两栋教学楼之间,串联教学区的同时满足疏散要求。食堂、文体馆与教学楼分开布置,位于基地北侧,1层设置有25 m 8道泳池,2层为体育馆兼礼堂,地面不设高差,可满足球赛、集会、文体演出等功能需求,也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食堂、文体馆地下室布置设备用房及机动车停车库。

3.2 结构安全性设计

在发达国家,“学校是第一避难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认为学校应该是最安全的场所,在地震来临时,学校就成为本地区的紧急避难中心,对于安抚民心,减少人员财产损失起到巨大的作用。而建筑的安全性首先体现在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上,设计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考虑成本、造价及社会效益等因素,选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学校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在教学楼的结构布置中,不采用通常的悬挑外廊,而采用三排柱的结构形式,即在走廊外侧增加一排结构柱。房间的进深和开间根据教室面积的要求,选择一个基本模数,结合合适的比例,确定合理的柱网,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3.3 多义性非功能空间的设置

在齐安小学的创作过程中,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在教学空间上仍然延续“长外廊串联固定普通教室”的传统布局模式。但是,我们希望在既有的教育模式下,探索和呈现更多空间的力量和意义,在建筑中带入更加诗意化的语言,使建筑成为诱发新思维、体味空间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场所[3]。

除了建筑中主要的功能空间外,还有许多起辅助和附加功能作用的非功能空间[4]。而“多义空间”是指设计中采取某种手段增强空间的兼容性,从而容纳多种功能的空间[5]。因此,在保持使用者需求和空间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增加多种新的动态功能内涵,将原来使用率不高的非功能空间改造成建筑中激发空间活力、容纳多种功能的多义性非功能空间[5]。齐安小学的设计,在连廊的转折处或外侧、水平和垂直交通的连接处等设置交流场所,形成多义非功能空间,这些空间形态丰富、多元、开放,成为学生、教师课间活动的积极空间[6],以实现多元的、互动的教学方式(见图2)。

4 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空间在很长的时间内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型的教学空间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创造机会[7]。当代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规划及建筑设计应以开放型的素质教育理念为目标和出发点,但在推进新型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态度,在继承传统空间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未来需求的新型教学空间。

猜你喜欢
用房教学楼布置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剧场扩声技术用房建筑技术条件的研究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
基于遗传算法的教学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Dialogue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提高高校公共用房使用效益的研究
——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