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安全生产不走样

2019-10-30 03:46孙照峰吴晓雪
中国铁路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养路工走样工区

孙照峰 吴晓雪

上 篇

很难想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区竟创造了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记录,安全生产天数比共和国还年长一岁。你甚至无法相信一个铁路工区经历了71年安全无事故,你更难想象三代人围着两股钢轨的忠贞不渝。感慨是苍白的,还是让我们走进呼铁局集宁工务段福生庄工区,耳闻目睹那些创造神话的人们吧。

辽阔的土默川平原,在那儿停顿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向一座山顶礼膜拜,这座山并不高耸也不伟岸,甚至还有点儿貌不惊人,它横亘在老绥远的门口,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芸芸过客。佛目微张似乎送去无言的问候和祝福。一条铁路从它耳际间穿过,因此卧佛山这个名字不胫而走、传遍四方。平淡无奇的北方村庄,“福生庄”三个字令许多路过的人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铁路上赫赫有名的先进么。安全生产一根筋,坚持标准不走样不就是他们的做法吗?是的,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坚守,有多少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壮故事都揉进了铿锵行进的车轮声中,也湮灭在枯燥寂寞、无人喝彩的平凡岁月里。担负着福生庄工区24公里线路,25760根轨枕,十几万组螺栓扣件、垫板、30处曲线、2座桥涵的养护任务。过去线路通过货车、列车从3000吨到5000吨,现在到万吨。每天通过万吨大列30列,货车200对,繁忙的运输线,连接华北、西北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福生庄负重前行。

又是一年清明节,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也是福生庄工区的传统教育日。职工们自发地来到伏虎岭上,在半山腰上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四座坟茔。四位福生庄工区的创立者长眠于此。张富、张鹏飞、郑福年、闫凤友比邻而居,共同的经历和夙愿使他们成为永远的工友和兄弟。当伟人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喊出最强音的时候,他们正巡查在铁道线上,以防敌特分子的破坏。71年过去了,他们先后谢世,但依然守望着铁路、守望着福生庄的朝朝暮暮。郑云典点燃香烟,恭敬地供奉在墓前,天空静默,风声肃然,随着那缕青烟,人们思绪万千,随时光流转,又仿佛回到了从前……

1948年8月,福生庄工区成立。“不走样”这条金科玉律究竟起于何时,第一个提出这口号的是谁呢?通过几代人的追踪,尘埃落定。第一个提出这口号的就是孙丑二。孙丑二原话是怎么讲的已经无从考证,经老职工回忆可以还原成以下意思:我们的新中国成立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做工干活绝不能像给日本人、国民党干活那样磨洋工瞎凑合。以后不论干啥都不能走样,因为这是我们自个儿家的铁路。传承至今,孙丑儿的原话究竟是怎样的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不走样”这个口号已获得几代人的认同。

孙丑二留下的资料不多,他是为数不多的经历过日本侵华、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成立的元老,是铁路命运的亲历者。孙丑二不会想到自己提出的“不走样”这么个命题终究成了几代人的坚持和守望。

第一任工长孙丑二带领着十八名养路工忠诚守卫着这段铁路,贺龙就在京呼线上频繁调兵遣将,那时社会动荡,游兵散勇、敌特土匪、财狼野兽在这一带出没。养路工们听着枪声,忠诚地守护着两股钢轨。夜晚提一盏马灯,孤独地巡查着铁路的安全,每一班下来都是大汗淋漓。看到工区的豆油灯,一颗心才掉回到肚子里。巡道的人叫张富,一位爱铁路胜过爱自己身体的人。从他开始,一门三代都是巡道工,将要续写这个家族平淡而艰涩的铁路生涯。张富到底认准铁路什么了呢?是稳定的工作还是收入?抑或是其他什么呢?令人困惑不解。其实那时铁路职工的收入与其他行业比并不高,尤其是在困难时期。有相当一部分人一来受不了养路工的苦,二来嫌工资低,都先后离开了铁路。刘木匠和张富同时入路,刘木匠前后干了还不到两个月,便吃不消了,他悄悄地把张富扯到一边,愤愤地说:“咱还是走吧,抡镐头头啃窝头,喝稀粥扛枕木,三天一开会,五天一抢修,养路工有啥留戀的,不如跟我当木匠,一把锯子锤头吃四方,张家柜、李家箱,烙饼鸡蛋天天尝。”张富说:“要走你走,我这辈子估计离不开铁路了,养路这活儿总的有人干吧。”刘木匠悻悻地:“干吧,好好干!你迟早得喂了狼。”刘木匠走了,张富每天依旧是日复一日按时准点地巡检在24公里线路上,一天两趟,风雨无阻,不知不觉的就走到了退休。

建国初期,福生庄地区只有几十户人家,周边环境恶劣,草木丛生,豹、豺、狼、狐狸等,经常在铁路沿线周围觅食,其中狼最多。一天夜班张富走在线路上,总觉得身后有些不对劲,回头看看,没有人影,银白的月光下,寂静的铁路线上,除了自己并无别人,是幻觉吗?张富当时很纳闷。又走了一段路,依然是那种怪怪的感觉。猛然回头,皓月当空,依然是什么都没有。如此反复了四五次,直觉告诉张富,肯定有问题。于是张富悄没声地越下线路悄悄蹲在一条小渠下,屏住呼吸静静地观察,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百米开外有个灰黄色的物体跃上线路,大小像羊,又不像羊,羊没有那么敏捷。它似乎在犹豫:跟踪的人怎么不见了?狡黠的狼站在线路上四处张望寻找。狼!张富倒吸了一口凉气。一道幽绿的光朝这边射来。张富的心不由的“砰砰砰”乱跳起来。俗话说:不怕狼嚎,就怕狼谋。可以想象出张富当时的紧张心情。好在那天只有一匹狼,张富果断地敲起了手中的铁器,当当的声音异常刺耳,而就在那时,一列呼啸的列车也由远而近开来,呜的一声汽笛长鸣,把道那边的狼也是吓了一跳!轰隆隆的列车远去了,远处,悻悻的狼许是受到了突然的惊吓吧,耷拉着尾巴,越过另一侧的路基,消失了……

张富老汉不识字,可他早已把“安全”两个字刻在了心上,他说:“两根钢轨就是自己的孩子,他巡道的时候;心、手、眼全部在道上,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异常都逃不过老人的火眼金睛。”他和工友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放羊的出身,只要瞭一眼羊群就知道哪个羊在、哪个羊不在,如今干起了这铁道营生,越发得心细一百倍了,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不能有,安全比天大!张富的儿子张顺喜自小就看着两股道上的火车冒着黑烟循环往复,可他和父亲一样,都没出过这山坳子,他曾经暗暗的想好好念书,有一天能到山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结果二十岁那年因为铁路照顾老职工,张顺喜就在父亲满怀希望的目光中接过巡道袋,扛起巡道锤,满怀着对铁路无限的热爱,循环往复的守护起了那24公里铁道线来。有一天张顺喜在巡道时被货车甩下的煤块儿砸在腰上,彻骨的疼痛使他直不起腰来,他硬是坚持着爬回工区。父亲没给他留下啥值钱的,可父亲教会了他牢记安全作业规程,父亲干涩有力的大手拍着儿子的肩膀:“咱不求有功,但必须无过!铁路无小事,丝毫的差错都是人命关天的呀!”张富老人弥留之际依然是记挂着铁路线,他挥手示意让儿子按往常一样去巡道,就在张顺喜流着泪巡道的时候,张富老人穿着他喜爱的工装,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沿着父亲没走完的路,张顺喜一心装着安全,一走就是30多年。1986年有文件说是铁路最后一批接班儿。为了让儿子有个铁饭碗,张顺喜在父亲张富的遗像前抽了整整一盒烟,最后决定提前退休!他对儿子张成龙说:“你爷爷把巡道袋传给我,我再把它交给你,咱们老张家把这活儿包了,你可不能掉链子,违章违纪对不起你爷爷啊!”张成龙想好好读书,将来有机会走出大山,可他不愿意看到父亲失望的眼神。他湮灭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梦想,郑重地背起了巡道袋,也凝重的接过了两代人的嘱托,把安全装在心里,扛在了肩上。老张家三代人从1948年起到2011年止(铁路局取消了巡道工作)60余年的巡道保障了一方的安全,也走过了三代人的青春年华。张富、张顺喜、张升龙,祖孙三代的人生故事,都是从福生庄开始的、又从福生庄结束的。这是何等的艰涩。他们家族的经历打上了深深的、沉重的时代的烙印。祖孙三代没有走出卧佛山的手指头。

岁月艰辛,去意恢弘。转眼到了六十年代。怀揣着两个窝窝头,在凛冽的寒风里更换枕木,零下39摄氏度,呵气成霜、滴水成冰。干活的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五根枕木换下来,浑身大汗淋漓,嗓子直冒烟,点一堆篝火烧一壶热水,火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那是一种何等的煎熬。没有谁抱怨。两个窝窝头加咸菜的卡路里,根本抵不住腊月里数九寒天的饥寒。大家默默地干活儿,没有一个人说话,不是不想说,而是多说一句话就会多耗费二两力气。是的,饥寒没有让钢轨移动半毫米。第一代养路工晨起暮归,推着一辆小车,拉着重重的枕木和工具,伴着黎明的曙光出发。工作的繁重程度无可言说,身体瘦弱的职工一身汗水加满目泪痕。但泪水只是在眼圈里打转,最终还是被咽了回去。咽到肚子里的便是一种坚韧和执着。看着一列列飞驰而过的列车,听着铿锵有力的车轮声,养路工的一股豪气瞬间涌上心头。养路工作业到了中午,随便找个地方,身上裹件皮袄,歪头一倒就打起了呼噜。火车从身边驰过,地动山摇也震不醒他们的酣梦……

福生庄工区不但是执行规章制度不走样的典范,而且是技术革新的翘楚和先进。在漫漫的岁月里涌现杰出的技术能手,他们虽然不能呼风唤雨,但却是能工巧匠,使福生庄平静的日子里,闪现出夺目的创造之光。为工区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第十二任工长索进桢是有名的神锤手,打道钉全段闻名,他参加过路局的技术比武,得了第一名,并获得了神锤手的称号。打道钉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极大。有的人干一辈子养路工也打不好道钉。打道钉有许多技术要求,首先站姿要正确,再者要心气平和,着急上火打不好道钉,不会打道钉的人一上手,打出的道钉:仰、爬、浮、离、歪、斜、扭、揭,八害道钉产生了。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造成新的病害。索进桢打起道钉来上下翻飞,落锤平稳准。落锤之处梅花斑、豆花点。一口气打十二个道钉,如站岗的士兵一条线,绝无八害之忧。这项技术绝无仅有,全局罕见。因此老索名声远播,被称为道钉王。

第二十任工长孟志成是技术能手,他的拨道水平一流,号称孟一拨。众所周知,过去福生庄线路光小半径曲线就有30多条,最小半径只有375米。大家知道铁路半径越少越难拨,钢轨的应力和反作用力巨大,那就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啊!老孟边算正矢边拨道。拨好的曲线正矢误差正负不超过一毫米。因此,孟志成常被段里抽去拨曲线,成为了享誉四方的孟一拨。正因为他是拨道能手,所以老孟两度担任福生庄工区工长。

还有一口清李道荣、神算子蒋文龙、黑包公徐兆坤、不走样的郑云典、白面书生赵军,个个都是安全生产擋风墙,执行标准的黑煞星。山可移,水可动,福生庄人执行标准一根筋。没有商量、没有变通,只有铁打的规矩,亘古不变的执行。

下 篇

郑云典永远忘不了刚当上工长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天工区进行扣件涂油作业,郑云典带领几名新职工采用“拉骆驼”式作业法,松二隔二进行。几个新职工一时兴起,竟连续松了8个扣件,郑云典在后面涂油,没能及时发现这一违章作业行为。这时恰逢巡道工郑云飞路过此处,发现并及时制止了这一违章行为,并指出现场带班人应负主要责任。郑云典听到弟弟指责自己,极不满意。他反问郑云飞:“按照巡回图你不应该走到这儿,你迟到了25分钟,你作为巡道工难道不知道延误超过10分钟就是违章吗?你作何解释?”郑云飞吭哧着:“我……我拉肚子。上了两趟厕所。”“狡辩!”郑云典喝道,并一脚踹了过去,郑云飞被踹倒路基下,顺手抄起道钉锤要打郑云典,被现场的职工拉住了。临走郑云飞撂下一句话:“你这是假公济私、打击报复,我非得向车间举报你的严重违章。”车间得到郑云飞的举报后,立即调查处理这一起严重违章违纪、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事件:郑云典停职并写出书面检查通报全车间,扣除当月奖金。同时向举报人郑云飞道歉,得到举报人谅解后方可上岗。

第二天便是父亲郑福年的生日,郑福年是福生庄成立时的元老,执行规章制度从不含糊,被工友们称为“一根筋”。被工友们称为“一根筋”的郑福年是和孙丑二同时代的工具保管员,这位老人简朴、细致、认真、执拗。他把工具房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每天第一个来上班,最后一个走。除保管整修工具之外,他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烧锅炉等一系列杂活儿。每天上班前谁拿什么工具,总共出了多少件工具,他都登记在册,晚上收工一一核对,验收入库。有一次现场作业拿了两根大撬棍,晚上下班没拿回来,老郑不干了,问早上拿撬棍的工人,那位职工讲,今天太累了,工具车轴承坏了,推不了工具,撬棍太重,干了一天活儿累得扛不动,埋在现场了,反正明天还得去那儿干活,就不往回扛了吧。老郑一听不干了,说:“一根撬棍十来斤,每人扛一根没啥问题,撬棍不入库不行,你俩人现在就去扛,我等着,你不扛回来,我就不下班。”两人说:“一趟两公里。来回四公里,把人折腾死了,现在肚子饿,实在是走不动了,要么吃过饭再去扛吧。”老郑说:“没有商量的余地,现在、马上去给我扛回来,任何工具不能在现场过夜,这是规定。”看着老郑没有丝毫的松动,两位职工又饿又气没给老郑好脸。老郑从炉子下面摸出几个烤包子塞给两位职工;“垫补垫补吧,干啥都别走样,没有错。”吃着热乎乎的包子,俩工友气消了一大半儿,这老郑头,真是一根筋,服了。

郑福年生日那天俩兄弟到家后互不搭理,饭菜齐备,一家人坐下来准备开席,老爷子说:“不忙,先办正事。云典,听说你昨天违章了?”郑云典含糊的嗯了一声,并低下头小声解释道:“我在后面涂油,没太注意。”“啪!”老爷子把酒杯摔了:“你是干啥吃的?青工安全意识差点儿,难道你也不懂连续松8个扣件有多危险吗?你想把火车?下去吗?你长几个脑袋敢这么干?”老爷子越说越气,眉毛胡子乱颤“啪!”又一巴掌抡过去,打得郑云典满目金星乱转。家里过生日闹成这样,郑云典母亲赶紧出来阻止:“过个生日吵吵闹闹的,真没见过你们父子,单位的事能不能别在家里白话。再者说了,你都是退了休的人了,就别再操心单位的事了。”“屁话!”老爷子余怒未消:“火车快?下来了,我不管能行吗?我老郑家丢不起这个人。”云典母亲赶紧打圆场:“云典给你爸认个错,跟你弟也把话说开了,大家谁也别再吵吵这事了,过生日就像个过生日的样子。一家人因为单位的事脸红脖子粗的,让人笑话。”

郑云典闷着头给老爷子到了一杯酒:“爸,我错了。”老爷子气鼓鼓地说:“光知道错了还不行,要知错就改,还得保证以后绝不再犯。”郑云典说:“以后再犯就不是你儿子。”他又转过身给郑云飞倒满酒:“云飞,哥不该踹你。”然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郑云飞哼了一声,夹点儿菜到外屋吃饭去了。

那一巴掌打在郑云典脸上,更是打在了他的心上。至今想起来郑云典还觉得他的脸上火辣辣的隐隐作痛。他十分感谢父亲的那一巴掌,很多年了都不曾忘却。每当他在倦怠的时候,他就会想起父亲的那一巴掌。多年以后,父亲临终对他说:“我一辈子没打过人,第一次出手打的就是你,那一巴掌我是替福生庄打的。”

郑云典是个爱动脑筋的人,线路钢轨接头病害时常发生,车辆走在钢轨上对接头部分冲击较大。这段线路每天通过的列车将近200列之多,隆隆的列车驶过之后,钢轨接头部分的石砟在车轮的冲击下颠空了。每天上线路干活,接头的病害让大家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不少。郑云典琢磨了好长时间,列车一过他就蹲在接头处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车辆对钢轨接头的冲击直接作用在枕木上,枕木与石砟间没有隔离的物件,枕木往下沉的力量全部分散到了石砟上,车辆走到钢轨接头处一搓一带,石砟就颠开了。这种现象叫“空吊”。为了解决“空吊”给线路造成的损害,郑云典就想能不能让枕木和石砟之间隔离?试了几种办法后,他觉得往钢轨接头枕木下面垫胶垫效果最理想。第一次他垫小胶垫,结果没几天,小胶垫被上压下挤得没了形状。他开始往里放大胶垫,一块儿不行两块儿,在线路数据允许的范围内,他一点点地摸索、实验,他用立柱浇灌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這就是福生庄人啊,能干、会干、巧干,执行标准一根筋,安全生产不走样。有一次郑云典看见两个青工用道尺抬着压机往回走,他立马火冒三丈、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两脚,两个青工自知理亏,捂着屁股不敢吭气。郑云典心疼地抚着道尺说;“道尺是杠子吗?道尺是秤。扛坏了道尺,量出来的轨距水平还准吗?”两位青工认错了。郑云典说道尺就是咱的饭碗啊,一定要善待它。后来这把道尺一直用了好多年。有一次段里校验道尺,工作人员一时疏忽,把他的道尺和别人的道尺搞混了。郑云典看到拿回的不是自己的道尺,连夜到处找,终于从另一个工区找回了自己的宝贝。有人说都是道尺,都检验了,哪把不一样。郑云典气冲冲地:“都是女人,你老婆跟他老婆能一样吗?”自那次以后,段里再检查道尺的时候,都会根根放好,生怕再给搞混了,尤其是郑云典的那把,每次都单独放。自从那件事以后,郑云典就在他的道尺上刻上了“郑云典”三个字。而老郑骂人的那句话,也成了一句经典。

天阴的如同扣了一口黑锅,雨腥味越来越浓,一阵雨前风袭来,如同打翻了鱼缸,硬币大小的雨点儿伴着冷蛋子砸下来,地上冒着白烟,风声雨声碾压着大地,天地间的一切都淹没在了烟波雨帘中。

听到雷声,不得安宁,雨下越大,心里越怕。这就是养路工真实的心理写照。职工们穿好雨衣,自觉的集中在会议室聊天听雨,静候指令。大雨下了37分钟,雨量计开始报警了。

“出发!”工长郑云典下达了巡查命令,“所有人分三组,一组组长赵军,负责上行线;二组组长韩永红,负责下行线;三组组长胡满才。负责站内股道桥涵、隧道。”

大家接到指令丝毫都没有懈怠,鱼贯而入雨中……雨下了六七个小时,大家就坚守了六七个小时,直到所有的险情都排除了。线路畅通,一切正常!雨水、汗水、泥汤子,基本上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看着缓缓驶过的列车,大家整齐地站成了一排。隔着窗子,机车上的司机郑重地给大家敬了一个礼!大家开心地互相击着掌,一口白牙闪现出来。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回报。

不要以为养路工都是傻大黑粗,琴棋书画也不乏人才。郑云飞在艰苦的养路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工余饭后一支画笔游走在山水之间,那些山水便有了温度和激情。赤橙黄绿青蓝紫,多彩的画布也是理想的舞台。养路工的工作和生活跃然纸上,郑云飞的画作多姿多彩,情趣盎然。他是一个让工友们肃然起敬的人物,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会画画。山川、河流、路基、线路、远去的列车、工友们青筋暴露的臂膀……郑云飞爱着工区周围的山山水水,工作之余他潜心苦练绘画功底,22年磨一剑,终于创作了气势恢宏的百米长卷。此画作受到了广泛好评。并获内蒙古自治区创作一等奖。在郑云飞的笔下福生庄全部活了起来,就连那粗陋的石砟都泛出了玉石般的光泽。

这让工友谷雨忍不住伸出手去抚摸了起来。工友们就笑着说喜欢就拜个师傅,赶明儿自己也画它一个。谷雨是这福生庄土生土长的人,小时候帮家里放过羊,把羊赶在坡上就扯开嗓子吼爬山调,爬山调是谷雨爷爷的最爱,到了谷雨这儿就光剩了调没有了词。爱唱的谷雨也就即兴填起了词,后来的某一天,人们惊异地发现,谷雨的唱词变了!控制节拍用的木板板打起来的时候,爬山调咿咿呀呀地哼唱出的内容让工友们大睁了眼睛:“你力气差我们不怕,没有责任心我们容不下。你没文化也不怕,你不爱学习我们容不下。你不会干活儿咱不怕,违章蛮干咱们容不下。任务超量能容下,违章指挥不能容啊……”听明白了词儿的工友们拍着手跟着一起哼唱:“福生庄是个加油站,来这儿的人都能充电;福生庄是个大吸铁疙蛋,来这儿的人星星围着月亮转;福生庄是个大学校,书上没有的知识能学到;福生庄是个温暖的家,再苦再累咱都爱它……谷雨的调调好听又好学,就连生僻拗口的规章也被他编排的顺口易记了。谷雨记性好,他把规章编排成了好听易懂的唱段。爬山调原本也是信马由缰的看见啥唱啥,瞬间就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福生庄人有自己反复吟唱的一首歌:“福生庄人不违章!违章不是福生庄!”福生庄工区把许许多多安全管理的理念都提炼到了极致,他们把实践中得到的体会凝练成琅琅上口的谚语,在谷雨的加工吟唱中更是使职工们记忆深刻,耳熟能详,出口成章。这是福生庄人才智的具体体现呢。如果把福生庄浓缩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是集:务实、稳健、阳光、守信、执着、可靠为一体的完美的人。如果你有这样一位亲人,那将十分骄傲;如果你有这样一位朋友,那将十分受益;如果你有这样一位爱人,那将十分幸福……

曾经的福生庄工区铁路线,在空中鸟瞰是由6个S形组成的蛇形线路走向。区区24公里线路分布着30条不同半径的曲线。火车运行在S形线路上,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令人倍感不适,况且节奏和刺耳的车轮与钢轨的摩擦令人心烦意乱。而且近半个小时的摩擦声折磨着人的神经。坐火车的人皱眉头,养护这段铁路的福生庄人恨得牙根痒痒。福生庄的设备的病害百分之八十来自于这些曲线。啥时把这些线路捋直了,成为很多铁路人的梦想。郑云典、赵军、韩永红带领两位大学生测量、计算、绘制了曲线图。用大量数据撰写了论文《福生庄曲线改造之我见》,近两万字的论文图文并茂,言之凿凿,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他们将论文递交有关部门,为彻底改造曲线设备奉献了一份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也是不走样精神的延伸和发扬光大。

2009年福生庄曲线改造完成,竣工那一天,职工自发地放起了鞭炮,工区从老乡那儿买了两只羊,职工们以茶代酒,大快朵颐。这一天比过年更高兴。消灭了24条曲线,减轻了多少工作量啊!保畅通的安全系数又增加了多少成,这些数据是可以算出的。但算不出多少人因它殚思极虑、侧夜难眠。甚至多少人的生活轨迹因它而改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任又一任的工长就像一个个火炬手,来了、走了……可他们个顶个都干得漂亮,他们用心守住了荣誉,把安全、责任、不走样的精神传递给了后面的人。

第三十任工长赵军是一位优秀的复转军人,性格内敛,扎实肯干。他的父亲曾是福生庄工区的班长,虎父无犬子吧,赵军经历了部队和铁路两座熔炉的冶炼,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他所工作的工区一直都离家很远,直到他提升了工长之后,他的妻儿满心欢喜的以为这下子终于可以一家团聚了,结果他接任的工区离家更远了。妻子一边帮他收拾东西一边哭,赵军不知道该说些啥,只好默默把能干的活儿尽量多干一些……

说起了奖状,咱再说说张文明,他是咱福生庄工区的全国劳模。他巡道35年,累计行程16万公里,可绕地球4圈,磨破的胶鞋足有两麻袋,这位少言寡语甚至有点儿木讷的职工在工作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总结了“心在、眼到、手勤”六字巡道法,他发现的设备故障隐患多达150多起,防止事故6起.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组织的奖励。他在职时一直住单身,他的老家在河北农村,老婆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双方老人。老婆知道他的工作不允许他频繁地回家,对他的思念就化作了缠绵的一针一线,闲暇的时候老婆就为他纳鞋垫儿,浆洗过的布子一层层地粘在一起,熨平,裁剪到大小正合适,然后就一针一线地绣上花鸟的图案,或者是祝福的句子。想家的时候老张就闷着头抽烟,而每一双穿烂了的鞋垫儿老张都不舍得扔,洗干净了和穿坏了的鞋子放在一起,积来积去就积了两麻袋。

直到最后一个班儿,就把一大摞巡道记录本交给了工长:“这是我这些年来检查线路设备的原始记录,或许对工区有些用处。”话还没说完,刚毅的他流泪了……工长计划第二天为他开一个欢送会,也是福生庄多年来的规矩,每当有职工退休或调离总要抽个时间欢送一下,为了让集体的温暖长留心间吧。可是第二天找不到老张了,他乘夜车走了。摊开的本子上,他给兄弟们留了一段话:我会记得走过的路和每一个好兄弟!用心守护我们的荣誉,让安全天数的增加成为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

在养路工区的字典里,钢轨、轨枕、道床、路基时常出现,曲线道岔标志桥涵就在眼前。轨距、水平、方向、高低,天天见面,91不能小,48不可大。就怕胀轨跑道,裂纹断轨红光带,翻浆冒泥。起拨改捣不断,外观清淤时常进行,雨雪霜雾巡查线路。别人打雷下雨往家跑,养路工却是往外跑。使得铁路洋镐撬棍扳手,干得却是论毫米的针线活儿。老天爷任性,刮风下雨不商量,因此,养路工的作息得顺着老天爷的脾气来安排。

七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太厚重了,笔墨浅薄难承受岁月之重。任何一座丰碑都是由累石组成的,每一块儿都缺一不可、无可替代。剔去历史的尘封,每一个职工都是福生庄的组成部分,一个真实的存在。引领福生庄人矢志不渝苦心坚守的共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望着伏虎岭上老前辈们的坟茔,新一代人似乎是看到了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那是依依不舍的守望,那是挥之不去的精气神!

养路人累不累,累!养路人苦不,苦!

一座伟岸的大厦没有基石,何以矗立,一段长长的铁路没有道砟,何以延伸。问题是,谁来做基石,谁来做道砟。一座大厦倒塌了,人们的第一感觉便是,这座楼的基石不稳固、不扎实,但是这座楼高高耸立的时候,谁又能想到它的基石呢?旗帜有飘扬翻卷之苦,基石有安然泰若之逸,歷史在颠簸中前进,养路人在艰辛中快乐。

难言养路人怀揣何种情愫,一位哲人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这句话用在福生庄人身上非常合适。拧紧一个螺栓,扶正一根钢轨,清除一段淤积,简单之极。但是,谁又能把这些简单而枯燥的事情做到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出类拔萃呢。远看是川,近看是山,究竟是川还是山,你问风风雨雨,你问岁岁年年。养路工们整天和钢轨、石砟打交道,用的工具不是铁锹就是洋镐,用到机器的便是捣固机、电动扳手。可他们干出的活儿却精细到毫米。他们像行为艺术家一样,在大地上创造富有个性的作品,他们的许多规矩充分体现了这个团队的精神。

福生庄并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它的魅力所在就如一位成熟而含蓄的男士,没有过多的谈吐,只是默默地做事,遇到困难不会气馁,受到追捧不张扬,宠辱不惊,坦然自若。从2007年起,各种媒体相继报道了福生庄的故事,各级领导视察看望勉励福生庄人。福生庄人换了多少茬,人在精神在,“不走样”精神始终不曾离开。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在诠释着这样一种概念。什么是奉献,几代人奉献于一个小工区,生活在24公里范围内,有的直到去世都不愿意离开。什么是付出,三十余年的巡道,踩出了对事业的忠诚,对安全的执着。什么是艰苦,一辆小车装满铁锹洋镐,几个窝窝头,一瓢河水,看谁的脸更黑,看谁的茧更厚,谁的身体更耐造。什么是幸福,当家人说你放心工作,把住安全关,别惦记家的时候;当孩子考了100分嚷着跟你要奖励的时候;当段长郑重地把各种荣誉奖状递到你们手里的时候……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

现任工长于洪彬是个黑黑瘦瘦的东北小伙子,他毕业于哈尔滨铁道技术学院,原本是分到中铁10局的,因为和分到中铁11局的对象总是见不到面,俩人便双双辞了职,又一起签到了呼局,把家安到了包头。然后的然后就是妻子值乘包头到广州的列车,自己在150公里外的福生庄工区,俩人两周中一周见不着,另一周最多能见两天。看着墙上三十几任工长和福生庄培养出的人才们的名字的时候,自己的心跳都加速了,感觉在福生庄工区待过的每一个人都是被鎏了金的!之后的感受就是累!第一次知道撮石砟原来不是用铁锹,而是用叉子!一天下来浑身疼,躺在床上感觉浑身的肉都在跳,累到晕眩,却怎么都睡不着。自己在学校学的是铁道工程,跟工区的工作基本不沾边儿。几位老师傅嘿嘿地笑着说来福生庄就没有学不会的,咱这儿的传统是不违章、不走样,任凭谁都不会跑出圈子外面的。

有着局领导的重视,段领导的关心,工区领导的体恤,福生庄人的腰杆儿向来都是挺直的。根植于内心的自豪让福生庄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大家懂得,他们接过的是传递了71年的圣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像一面镜子,每天看着他们上工,看着他们回来;“不走样”三个大字就像是不知名的前辈们犀利的眼神,时刻在提醒着大家:安全生产第一,任何时候都得按章办事,丝毫不可以走样。

福生庄的工作是日勤制,一到五都不能回家,除白天在岗之外,还经常会有凌晨或半夜的“天窗”。到了周日的时候还要轮流值班。于洪彬的妻子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年元旦之前就要买好一本台历,把自己走车的日子划掉,再把丈夫不在家的日子划掉,三划两划,这个坚韧的东北女人就不自觉地泪流满面了。见面的日子少之又少,还不说丈夫每年都会有的集中修、突发事件的时候也经常会阻止丈夫回家的脚步。不知不觉间,两个人都31周岁了。两个人都希望赶紧要一个孩子,可因为没人帮着照看而始终不敢要。抱怨的话和眼泪不可遏制的时不时地就对着于洪彬喷射而出。在工区的楼上,于洪彬可以遥遥看到妻子的列车一闪而过,那是另一种爱情的风景,凛冽的寒风里,两个人只能在刹那间默默发自内心的互相祝福。结婚9年的他和妻子劳燕分飞,只在一起过过两个春节。两个人默默地期盼着,啥时才能过上早出晚归的正常生活啊?

副工长张浩鸿是一位稚气未脱的包头小伙子,当他分配到福生庄工区后,挥汗如雨的工作立马给他来了个下马威,硬朗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瞬间击了个粉碎。电扳手五六十斤抱在怀里,如抱着一枚炸弹,震得手臂发麻。体力不行的人,拧不了几个螺栓就会大喘粗气,体力好的人干半个小时也累得晕头转向。骨感的现实让他只干了三天就累趴了。

张浩鸿的对象在包头上班,两人一两周一次的见面让姑娘心存芥蒂,就连姑娘的家人都说:“这小张干的是啥工作啊,不是领导不搞科研的,咋就回不了家呢?”姑娘借着假期跑到工区去了一趟,正赶上紧急抢修,当黎明时分七八个人油渍麻花回来的时候,姑娘落泪了。她瞬间明白了工务人的不易。她轻轻地擦去了对象脸上的泥污:“我等你回来,你工作时注意安全!”

脱胎换骨的过程就如蛇蜕皮一样艰难,凤凰涅槃获得新生。从理想的虚空落实到平实的大地,才是最折磨人精神的过程。没有谁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人人都有浴火重生的经历。张浩鸿的思想转换过程有几点启示:一是福生庄浓重的文化氛围,不走样精神的传承熏陶。二是老职工的言传身教及铁路工作的严谨约束。三是自我的角色转换及精神境界的提升。四是学习、树立榜样的引领作用。

如今担任副工长的张浩鸿老成持重了许多,对工作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他说他感觉来到福生庄是幸运的,能感受到那种无法言说的气场,让自己不由自主的宁心静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班长刘剑,职工郭志兵,孙建宁。在2019年的“双创杯”青年职工技术竞赛中取得了集体第一名,而那个时候孙建宁还是一个实习生。这就印证了强将手下无弱兵的老话。他们的成功调动了青工们的积极性,空余时间大家把学习业务知识放在了第一位。

青工刘岩还荣获了全局“百优青年”称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人讲将来的竞争不是力气的比拼,更多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人才的选择,业务考量将是第一标准。因此,青工们的努力方向正是铁路事业继往开来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自己的理想融入铁路事业、融入社会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的高阳阳,是一位一脸阳光的山西女孩儿,她说福生庄厚重的荣誉和光荣的传统是一笔宝贵财富,是我们享用不竭的精神源泉。来到福生庄是幸运的,能在这个光荣集体中工作生活感受几代人的奉献成果,更是我们该永远铭记的珍藏。

随着运输市场的不断发展,唐呼线运输线开通,客货运两条线就此分道扬镳。虽然工作分开了,但是工作性质、标准并没有变。两个工区如孪生兄弟一般传承不走样坚定不移。

还有很多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正秣马厉兵积极储备知识和技术,在平凡的岗位上殚精竭虑。虽然他们的职业是体力劳动者,可更多的时候是需要运用知识和技术力量来克服和解决安全生產中遇到的难题的。战斗正未无穷期,战地黄花分外香。做为福生庄新一代的传承者,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是天职。每一名福生庄的职工都明白肩上担子的分量,勇立潮头,不进则退,他们会以最好的姿态,展现给这个光荣的集体。

到福生庄去,荣誉室里面摆满了奖牌、奖状、奖杯……

2007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呼和浩特铁路局福生庄养路工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5月,福生庄养路工区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2007年9月,福生庄养路工区与毛泽东号、周恩来号、朱德号机车组共同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首批全国铁路“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2013年12月“全国铁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铁路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

展览室摆满了老物件,读读那些旧物,心灵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沐浴,除去浮华烦躁,精华尽来。你会发现一个人可以这样经历,一个团队可以这样凝聚,一个神话可以这样创造。没有理由不相信,福生庄像一位深厚睿智的长者,饱经风霜,岁月写在脸上。一肚子故事不言述说,经历71年岁月洗涤,38任工长的打磨,正焕发出不一样的青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共识,将不走样进行到底!

清晨的卧佛山,一切均在佛光微醺中醒来。世间万物都在接纳自然的恩赐,在云蒸霞蔚之中有一列火车如长龙般地跃入山川之中,给这静谧的秀色平添了几分活力和朝气。这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从郑云飞的作品中找到,因为他就是画中人。

猜你喜欢
养路工走样工区
“双减”,如何确保落地实施不走样
关于铁路编组站减速顶工区标准化建设研究
基于G-Buffer的深度学习反走样算法
陕西省“十佳养路工”潘林森
唐氏综合征是因为“拷贝”走样了
精确发现溢流研究及在西北工区现场应用
铁路隧道定额工区长度和通风管线路工程量计算规则探讨
耀眼的橘红色——河南省焦作市公路局养护工区养护机械队速写
国境线上一抹橘红——内蒙古边防公路优秀养路工素描
拥抱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