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个学生和教育人的生命花开(下)

2019-10-30 10:17刘学民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共同体协同评价

刘学民

三、提高校长对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新认识

(一)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问题

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或人工智能时代,这对国家创新、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挑战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负责任的创造者。这个“创造者”,是每一個人而不是少数精英。信息时代提出的核心素养,已成为热词,被不断使用。什么是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学生应该具有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7版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新课标又分别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些,我们校长是否知晓?如果不知道,我们又怎么能实现“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我赞同张华教授的概括,核心素养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等到学生读了博士或长大成人才开始拥有,而是要把这种创造精神、创造人格落实到整个教育的每一天、每一节课中。

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如何?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被动学习,传递储蓄、机械训练、功利至上大量存在,厌学、厌教现象尚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学校管理,大部分还没有指向课堂、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基本还停留在控制、从外部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水平。评价还在以数据统计和分数排队为主,并没有真正导向对成长的帮助和问题解决。我们是不是认可这一事实?若是,造成此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学习与探究、与同伴、与自身经验和生活的割裂,哪里会有真实的学习发生,这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教师的教学与学科研究和儿童研究的分离,哪里会有教师的专业创造和成长,这是使教师沦为教育工具、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校长的管理与课堂和教学研究的割裂,哪里会有校长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追求,这是使校长沦为平庸和不思进取的深层原因。当校长远离课堂,不能解读课堂,也就自我阻断了与教育的情感和对教育的理解,自我阻断了个人的精神成长,迷失了作为校长应该有的发展方向。这里,再换个角度聚焦一下教育问题:学生的学习离协同探究太远,探究离经验太远,经验离真实生活太远;教师的教学离研究儿童太远,研究儿童离倾听和对话太远,倾听和对话离尊重、民主和心理安全太远;管理离教育太远,教育离生命太远,生命离儿童天真和既有经验太远。

看看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看看职业高中学生,再看看成人世界,终生没有形成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的人是占少数还是多数?套用龙应台先生的一句话,校长,面对如此的教育问题,“你为什么不生气”?正如前不久网络里流行的一句话:欧美国家的教育早已换了赛道,而我们还在旧的赛道上疲惫地奔跑。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新的“赛道”在哪里?

(二)我们的教育选择

正是基于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以及我们教育自身所存在的根本问题,我们谨慎选择了“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的研究性教学新范式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二十一世纪学校新哲学。我们以此为基础,正在建构着“实施一体两翼三评价,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整体内涵发展策略和“六项行动”。这是基于世界先进教育哲学的价值判断和现实行动,张华教授的研究性教学论、陈静静博士提供的学习共同体实践案例是我们行动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指导。

所谓“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就是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合作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并创造个人思想和理解的过程。张华教授在《研究性教学论》一书的封底上写道:“创造条件,让人在知识探究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持续的知识探究中发展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造个性。教师在持续研究学生的理解并与学生合作探究知识和生活的过程中发展教学知识和专业素养。”

所谓“建设学习共同体”,就是基于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公共使命,开放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让学校、让班级、让课堂成为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以及所有教育人之间相互学习、合作共生的场所,在相互学习中实现每一个儿童、教师最好的个性化成长。

所谓“一体两翼三评价”,就是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体,以管理转型和教师成长方式转型为两翼,以改进学生、教师、学校评价为导向和保障,整体协调推进学校整体转型,把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体”,包括“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让每个老师成为课程领导者和创生者”。管理转型,即让校本教研成为学校管理的主旋律,让学校管理变成对教师成长的帮助,让学校变成民主型、学术型的学习共同体组织。教师成长方式转型,即引导校长、教师过终身“读书—实践—写作”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活方式,改变“观摩—评价—建议”的听评课范式,走向“观察—描述—自我反思”的课例研究范式。“读书—实践—写作”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活方式,其中的“实践”,是指“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让每个老师成为课程领导者和创生者”的行动研究。围绕实践,不断读书——与经典大师对话;不断写作——与自我对话、反思和“立言”。改进“三评价”,即改变以分数排队、甄别、区分为主的“外部”评价方式,走向以“教学评一体化”“管研评一体化”为主的“内部”评价范式,让评价变成欣赏和帮助,让评价指向生命觉醒、问题发现、协作式问题解决和人的个性成长。

所谓“六项行动”,就是在课堂、课程、学科建设、管理、教师成长、评价等六个领域里开展行动研究,践行尊重、倾听、对话、民主、研究、创造的学校文化,追求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让成长变成协同研究,让管理变成协同研究,让评价变成协同研究,指向协作式问题解决的学校文化。

实践已经在不断证明,这一路径不是我们选不选择的问题,你可以超越它,但不能绕开它。

为什么要首先转变课堂?这涉及到学校整体转型的逻辑。只有课堂改变,教师才会改变,教研方式才会改变,管理才会改变,学校才会改变。唯有从课堂,到教师成长方式,到管理,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合作共生,持续互动,学校整体转型、建成学习共同体才会有希望,保障每个孩子的学习权、培养负责任的创造者才有希望得以实现。“实施一体两翼三评价,建设学习共同体”及“六项行动”,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表达和模型建构。

这个逻辑表达,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发出的变革“邀请”和对话方式。真心期望,每一位校长、每一个教育人,在“邀请”中、在对话中,从自我出发,主动出发,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实践样式和话语表达。

叶澜教授说得好: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此谓至理名言。但我们为什么教了那么多天地人事,却没有育出多少生命自觉?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教”的方式错了。只有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变成协作式问题解决,只有在成人成事中成己,生命自觉的精神之花才会开放。

我们期待着,教育走在行动研究的路上。

猜你喜欢
共同体协同评价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共同体的战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协同进化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