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方式”让美术学习真正发生

2019-10-30 10:17王高珍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讲方式肌理预设

王高珍

依托新课改的全力推进,美术教育从往昔被忽略的角落走向了前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如何让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呢?我以为,“学讲行动”恰恰与新课改理念异曲同工,为美术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学讲计划”是徐州教育局“‘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简称。所谓“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自“学讲”推行以来,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与自己课堂有机结合的方法。我亦在思考如何依托“学讲”理念,建立美术教学新常态。

一、关注学习起点,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要让他们在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讲计划”强调要树立“天赋潜能”理念,要注重激发学生已具备的好奇心,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学情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

(一)心理特点

五年级学生在绘画发展规律上是由陈述写实期走向分化写实期的过程。此时兴趣尚未定型,危机期尚未直接到来,作为学生接触美术教育最直接的关联者——美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对其影响非常重要。同时,他们爱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的特点又十分利于美术学习。在课程教学预设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与动协调性的发展特点,利用手工创作引导其绘画观念由具象到抽象,让学生意识到美术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描摹,还可以用来表现自我。教师在课前预设中要充分认识这一点。

(二)环境影响

人对具象的东西容易直接理解,而对于抽象艺术,如没有方法上的学习和意识上的理解共情,则难于直接接受。因此,在教学《神奇的肥皂粉》前,我在美术室墙壁上挂了几幅现代主义绘画及肌理作品,并没有作任何解说。惊奇于这些作品异于以往写实性作品,为解所惑,学生自主开始了查找研究的过程。这为教学实施打下了伏笔。因此,在课前预设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预先设计一个适宜教学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

(三)知识经验基础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有一段经典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给我们指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这里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包括两部分含义:一方面是书本知识的获取程度,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生活经验。“学讲方式”强调教师要掌握学情原则,加强教学预设。

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所学的《天然的斑纹》和五年级上册《无笔画》这两节课中,学生学习了运用拓印和对印的方法,创作了具有独特形式美的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课程的学习是《神奇的肥皂粉》这一课学习的基础。在教学预设上,我把上个学期《无笔画》的作业做成了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自己上个学期的作业,一方面,让学生感叹老师对他们“作品”的尊重,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将前后知识进行整合,这对学习主体思维开发至关重要。此外,加入一些常见的肌理图片(如水纹图),给了学生生活经验上面最直接的关联。这些细节都是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应考虑之处。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预设完全基于生本,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假想,这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基础。

二、关注学科特征,创设美术“学讲”课堂

(一)创造有爱的课堂氛围

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学讲”强调教师要“生进师退”“学进教退”,恰恰是基于对学生充分的尊重。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下最易产生灵感。由于美术课程特点,当同学们以活动小组的方式围坐或在需要合作时申请交换位置时,我是包容的。事实证明,当学生的言行不被按部就班的座位排序和班级纪律捆绑时,他们的思维会异常活跃。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控好课堂节奏,又不要因为害怕“无序”而限制孩子的言行。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讲方式”强调以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来维持学习持久动力亦是如此。当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致被彻底激起后,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超乎寻常。

镜头一:

课堂教学,幻灯片上出现一朵不太规则的花朵,随着图片从微观到宏观的缩放、渐变,一朵花渐渐变成一片花,再从一片花变成了一个个不规则的点,最后缩放成一块不规则的纹理,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

“这是什么?”

“怎么会这样呢?”

“太神奇了!”

学生惊呼声不断,他们迫切想知道答案。

接着,我抛出了本堂课设置问题情景的重头戏——“三个纸包中的神秘粉末”。

镜头二:

师:现在,在你们的面前,是三种不同的粉末,你们可以先观察一下。

生:哇,太有意思了,会是什么呢?

生:这个是面粉!

生:这个是肥皂粉!

生:这是要我们做什么呢?

……

给学生准备三个纸包的做法,恰恰是利用了孩子的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爱探索,对未知充满好奇的时候,当他们拿到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时,正是一个从未知走向明了的过程。他们迫不及待想去一探究竟,这种状态为下一步的学习过程奠定了情感基础,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对美术教学的意见》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一旦目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耐心就是没有止境的。”

(三)注意教師的有效提问

镜头三:

课堂上一片繁忙,学生迫切而专注。

同学们基本首先都选取了自己喜爱的一种颜色。有的在调色,有的已经在纸上刷起了颜色。

几分钟之后,有的同学已经拿到了结果。

生:老师,面粉在纸上都变成黏糊糊的一坨了。

生:老师,肥皂粉出效果啦!我做出效果啦!

生:我的也是,是肥皂粉出的效果!

……

肥皂粉掉落在涂满未干颜料的纸上瞬间绽放出来的效果,让学生触摸到了一个未知的艺术领域,兴奋中答案已在眼前——肥皂粉可以很容易做出特殊的效果。

此时,我还是不动声色,等所有同学都从试验中抬起头来时,就轮到我抛出问题了。

师:我们实验的结果已经出来了,那就是肥皂粉做出来的效果。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肥皂粉能做出斑驳的效果,而面粉和沙土则不行呢?是什么原因呢?

同学们沉思。继而有的同学已经在纸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有的同学则对自己的画面进行了更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短暂的沉默过后,是恍然大悟的兴奋。

生:吸水!是肥皂粉吸收了周围的水分,所以出现了花纹。

生:对!是吸收了水分。

……

就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抛出“有效的提问”引导他们继续探究下去,当他们完成“实验”时,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会令他们记忆深刻。根据知识遗忘规律,自主探索习得的知识在儿童的记忆中保存得最长久。由此,肌理的概念和肥皂粉可以产生肌理的原理就印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学讲方式”强调教师要“让一步”“慢一步”正是基于此理。

(四)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镜头四:

师:既然你们已经知道了产生肌理的原理,现在请打开你的作业纸,进入到创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上,我耍了个小花招——在下发作业纸的时候,同一个合作小组里面,有的同学领到的是光面纸,有的拿到的是水粉纸,有的是素描纸,还有同学领到的是生宣纸。

在紧张有序的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已经做出漂亮的肌理图案了,而有的同学却抓耳挠腮,不得要领。

生:怎么我做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肌理效果不明显呢?

此时正是小组合作发挥作用的时候。不用我多说,聪明的孩子们在相互比较交流探讨中一步一步接近了事实的真相。于是,纸张的质地,水和色的比例,颜色的深浅,撒粉的方法及用量的多少都是影响创作结果的因素一一浮出水面。同学们轻松地掌握了关键性技巧,提高了操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讲方式”的主要组织形式,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往往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美术学习本身的视觉性特点决定了在手工创作课上同学间的示范作用尤为明显,当他们自己一探究竟并得到结果后又教会同伴时,那种表现欲得到满足后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五)营造宽松的评价机制

造型表现课,造型是基础,表现才是目的。“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当学生在创作时,教师需要“退一步”。

镜头五:

在《给我们的教室做一幅装饰画》创作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是按照先刷后撒再剪贴、绘画的流程,但是,我还是发现了几个奇怪的现象。

现象一:张一丹同学没有先动用颜料和肥皂粉,而是先在画纸上画起了画。

“为什么先画呢?”

“因为我撒不准鱼的外形。”

“很不错的想法,你完全可以打破创作的顺序,按照你自己的需要来做。”

现象二:张文语和她同组的三位同学正在把做好的彩色底板在手里折来折去。

“你们在干什么呢?”

“我们要做一束花。”

“把平面的底板做成立体的造型,很棒的主意!”

现象三:李家硕同学把刚做好的彩色底板撕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

“你要表现什么?”

“我要在另一张底板上重新排列组合。”

打破固有模式,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我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在宽松、包容、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孩子们的创作激情达到了顶峰,于是出现了好多别出心裁的作品。在接下来的自评和互评环节里,他们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一个完美的课堂离不开良好的评价机制的建立,一个宽松的,允许求异思维的评价机制是产生灵感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良好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这是增强美术学习能力的重要驱动力量。

三、关注思维拓展,让美术学习持续发生

如果想让知识和能力得到巩固,情感得到持续升华,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课后拓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掌握水平和拓展的可操作性,设计出科学合理并且可以触发学生思维节点的拓展作业,通过布置有形的作业来带动学生无形的课外作业的进行。

所谓有形的课外作业,是指教师布置的可以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内容的具体的作业。比如,在这节课下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第一,除了肥皂粉,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哪些材料来制造肌理效果呢?

其二,除了写实性绘画,原来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不可以用你自己的方法,创作一幅抽象或半抽象的作品来呢?

当孩子们听到我布置的作业内容时,不由得产生了向往之情,而这种具体的作业方式又让他们欣喜不已。事实也证明,在课下探索的过程中,撒盐法、喷水法、油渍法、吸附法等制作肌理的手段也不断地被他们开发出来。

兴趣是学习的引子,但兴趣经常会表现出持续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大的特点。我们需要用科学而又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措施,把兴趣变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动机。老师可以用各种手段来推动这种变化。学生在作业探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发动大脑神经元去解决,这时在课堂上所习得的一切优良品质,比如:探究精神、小组合作精神等都会在他们的内心固化,这就是無形的作业。其实这是一个思维发展提升的过程。

猜你喜欢
学讲方式肌理预设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