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9-11-02 02:36崔瑾鲁燕舞刘园园潘汝浩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术计划人才

崔瑾,鲁燕舞,刘园园,潘汝浩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继“少年班”“基地班”之后,2009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旨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创建一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吸引优秀的学生进入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学术环境与氛围,探索不同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物。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又发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设,完善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凸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

生物学是率先试点的五大基础学科之一,是21世纪炙手可热的新兴交叉学科,涵盖理工医各类专业,学科跨度大,研究领域前沿,所要求的人才必须既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又具备过硬的综合能力,因而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上具有天然优势。本文对四所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两所农业类高校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试探性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辨证全面地看待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引我们开展深入研究,发现并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为优化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一、六所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调查

自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开班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实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与1985年推广至13校的少年班、1991—1996年实施的基地班建设方式不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没有统一的培养模式,各高校因地制宜地自主运用学校优势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六所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确立培养的内涵,设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衡量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六所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1。

表1 六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照表

(二)人才选拔方式

生源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入口,选拔方式的优劣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六所高校人才选拔方式列表如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校内选拔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校内选拔+校外选拔如厦门大学;高考直接选拔+校内选拔如南京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进入拔尖计划的学生都经过严格的遴选,在培养期间各高校大都实行动态进出制(见表2)。

表2 六所学校人才选拔方式对照表

(三)培养方式

1.厦门大学博伊特勒书院

书院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有拔尖计划和普适计划两种类型。书院推行住宿书院制与全方位导师制,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各类通识教育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进入拔尖计划的学生,为其精心设计“细胞信号传导与疾病”“高级免疫学”“高级遗传学”“英语科学写作与报告”四门核心课程。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后,书院安排学生到国际一流学术科研平台或协同单位接受6~12个月的科研实践训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强化挑战班

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从学生需求出发,对拔尖学生降低学分要求,使学生更有精力专注于核心课程。在教学模式方面,大力推广小班讨论课。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立足基础教育的同时紧跟国际科研前沿为理念,开设全英文讲授的必修和选修课课程,聘请资深外教,对学生就论文写作、学术文章研读等方面进行培训辅导,将国外知名大学的课程搬进教室。此外,为“强化挑战班”拔尖计划学生开设专门课程,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每位新生分配一位教授作为导师,加强科研训练,并且鼓励拔尖计划学生走出国门做科研。

3.复旦大学生物学“拔尖计划”

学生应参与学院开设的生物学研究训练系列课程,由外教讲授的前沿进展系列课程。刚进实验室的学生,在了解实验室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后,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出项目申请获得资助,开展有深度的研究。学院配备学术导师,导师不仅要确定切实可行的、由学生独自开展的科研计划,更要全程指导、贴心帮扶。鼓励学生开展生物学各学科内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相关学科活跃在一线的国内外科研人员来校举办讲座。鼓励高年级学生担当专业必修课的助学,把自己学习的体会与他人交流,共同提高。“拔尖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学术、科创项目,挑战自己、展示才华。

4.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按照大理科和应用文科的模式实施教学,第一年为文、理科大平台通修课程,第二年按模块设置核心课程,第三年为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年为选修课程、科研训练课程和毕业论文。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的课程,以从事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按照“多次选择、逐步分流、兼顾各方”的原则,统一组织教学和学籍管理,从第三年起逐渐开始分流到各个相关学科方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修方向、构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分流方式来确定修读的专业方向。此外,在教学上,注重通识教育、基础扎实的构建和早期科学研究训练。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训练则由活跃在学科前沿的包括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和杰出青年科学家在内的导师进行指导,并积极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不断探索,实施精英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5.华南农业大学丁颖创新班

学生进入丁颖班后强化基础课学习,原则上实行小班授课,夯实基础,强化通识。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学院给丁颖班学生开设专业特色课程或专业提高课程,加大双语教学授课比例,鼓励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热衷教学改革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并聘任各级教学名师为丁颖班学生授课。为提高丁颖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丁颖班应专门安排实验室及教室,为丁颖班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另外,由学生所在学院为丁颖班学生配备导师并实行双向选择。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专业发展、学习进程、科学研究的规划。

6.南京农业大学“未来生物学家计划”

入选“未来生物学家计划”的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先在校内完成相关学业,修满相应学分,期间参加不少于五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逆境中心)植物科学前沿领域专题讲座,以拓展科研视野。暑期到逆境中心参加科研实训,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研素质,并自主申报创新训练课题。大四第一学期在逆境中心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学校为入选计划学生提供资金安全保障,考核优秀者颁发专项奖学金,优先获得国际一流科研平台攻读研究生的资格,优先获得推荐参加国际访学计划资格。

二、六所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征

以上所列的六所高校承担着基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各自学校厚重且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六所高校根据各自不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可大致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升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应为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六所高校根据各自不同的定位及学科优势,选拔拔尖学生,不仅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或领军人物[2]。

(二)严格选拔学生

为了选拔对生命科学有浓厚兴趣且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实行拔尖计划的高校注重科学化的选拔机制,采用多路径、多时间点的动态进出机制,不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考察学生的多项素质。在选拔模式上,六所高校基本都采取学生提交申请材料,专家组初选,之后进行面试的选拔模式,在此过程中着重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术志向、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质等,再结合任课教师、导师等对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立体审查、选拔。

(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六所高校普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科学研究、创新科学研究训练等方面的个性化、贴心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科学研究的能力。本科生导生制能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不足,是提高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能全方位有助于学生学术品格的养成、科研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

(四)开展科研创新训练

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较强的实验技能,才能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六所高校都鼓励进入拔尖计划的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积极为学生搭建校内、校外或国际的科研实践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五)重视营造学术氛围

在营造学术氛围方面,实行拔尖计划的高校纷纷通过第二课堂,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开设前沿进展课程,为拔尖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前沿动态,开拓视野,并在与学术大师的交流沟通中启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各高校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志趣相投的学生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交流会等,相互启发思维,共同探索。此外,还单独为学生提供科研创新平台,开展学术研究。

(六)注重合作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仍有自身的局限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更开放的思维和优质的国际资源。为适应拔尖计划学生培养需要,几所高校都深入挖掘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的合作:一是学生在国内学校学习期间,进行国内外联合培养,提高培养的效率;二是送学生到国外进修,以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拔尖人才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4]。

(七)着眼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生物学研究不仅强调生物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浓厚的兴趣、探索欲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素养。各高校在进行学生遴选时已开始注重选拔对生命科学具有强烈兴趣、立志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学生。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科研实践、优秀科学家的指导以及多种渠道的国际化交流等手段,力争将学生们培养成具有成熟的心智、健全的人格,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强烈的家国情怀的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

三、进一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遴选水平的路径

通过几年的发展探索,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虽然积累了一批宝贵的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有一些伴随而来的问题,在不少方面还要进行改进与探索。

(一)完善学生遴选机制

优质生源是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人才准入作为其中关键一环,在学生选拔过程中如何避免形式化,如何做到把真正具有科学潜质、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选拔出来,是学生遴选面临的一大问题。高校要完善综合考察、科学遴选、动态进出机制,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心理素质等因素。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高中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吸引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学生[5-6]。

(二)培养模式仍需多元化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拔尖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拔尖人才的培养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生本身的因素有生源质量、学生兴趣和中学教育等;教师层面的因素有师资队伍水平、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学校层面的因素有学科水平、课程设置、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政策制度保障等。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较多雷同,如设立专门学院或班级、集中优质师资、邀请国外教授讲授课程或者进行学术报告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培育与造就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环境。各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探索符合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7]。

(三)衔接贯通本科教育两端:高中与研究生教育

人的成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拔尖人才培养不能只依赖于本科阶段的教育,本科只是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为保障对拔尖学生培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培养,可遴选学习成绩优秀、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并在项目研究方面取得初步成绩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培养。通过学校层面的政策保障,实现课程贯通、科学研究贯通、学位层次贯通,促进拔尖人才的连续性学习和知识积累;其中配备导师贯穿指导,保证科学研究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保障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创造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从中学阶段开始拔尖人才的遴选和培养,目前已有“英才计划”吸纳中学拔尖学生[8]。

(四)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随着加入“拔尖计划”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面临更多的差异化个体,因此避免拔尖人才培养同质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志趣的学生,推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在培养模式制定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各自对知识结构、学业进度等的不同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9]。

(五)建立人才培养监测、评价系统

拔尖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有显著的学术贡献。为了更好地选拔符合标准的学生,需要阶段性地综合地评价学生,建立学生学习和发展数据收集和跟踪评价系统。进入“拔尖计划”学生是我国本科教育史上非常宝贵的实验群体,对这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毕业后的发展情况进行记录和追踪调查,掌握其毕业去向,对其日后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探索拔尖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及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本科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10]。

结语

2009年以来,众多高校在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上大胆改革,大力创新,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并在选拔优秀学生、创新培养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国际化合作、加强政策制度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渐进性任务,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改革。优秀人才的成长发展不仅仅在本科教育阶段,作为教育者应关注整个教育体系的贯通,尽可能建立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机制,跟踪了解拔尖人才的后续发展,为他们制订更为长期、系统的培养计划,不断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人才或领军人物。同时,如何增加本校的吸引力,引导优秀学生留在本校深造,也需要进一步思考。

猜你喜欢
学术计划人才
人才云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