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密度对鹦鹉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9-11-04 06:53杨树元窦艳君陈书奇孙学亮
河北渔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长指标

杨树元 窦艳君 陈书奇 孙学亮

摘 要:为了解养殖密度对鹦鹉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三个养殖密度梯度组进行实验:低密度组(5.04 kg/m3)、中密度组(10.12 kg/m3)、高密度组(15.35 kg/m3),每组设3个平行,实验鱼投喂56 d后测定其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中密度组鹦鹉鱼末体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与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组鹦鹉鱼增重率显著高于中密度和高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鹦鹉鱼血清和肝脏中SOD、GSH-PX、GPT和GOT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中密度组鹦鹉鱼血清和肝脏中的MDA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与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当养殖密度达到较高密度(15.35±0.25)kg/m3时,会显著影响鹦鹉鱼的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鹦鹉鱼;养殖密度;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

鹦鹉鱼是很受大众喜爱的一种热带观赏鱼,其体色绚丽多彩,嘴巴的形状很像鹦鹉的喙,故而得名。鹦鹉鱼是由母本红头丽体鱼(Vieja synspila)与父本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繁殖所得的属间杂交种,身体为红色,也被称为血鹦鹉[1]。

有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是一个影响养殖鱼类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2]。高密度养殖是工厂化流水养殖的主要特点之一,鉴于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水温、溶解氧、水质等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因此,如何在养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显得尤为重要。不适宜的养殖密度对鱼类是一种慢性胁迫,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免疫等指标[3-4]。养殖密度已被普遍认为是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鱼类潜在的慢性应激源,其可对鱼类的生理状态、健康状况以及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养殖密度对鹦鹉鱼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鹦鹉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为鹦鹉鱼的养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鱼 实验用鹦鹉鱼购自天津市金海马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平均体长为(9.38±0.28)cm,平均体重为(60.80±4.26)g。实验开始前在天津农学院实验室的临时水箱中暂养7 d适应环境,这期间如有鱼不适应环境死亡或者生病则及时捞出换上新鱼。在实验期间每天都需要换水,换水的量大概是三分之一的水缸便可。

1.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托盘、剪刀、镊子、电子天秤(FA2104)、注射器、离心机(Thermo-40951012)、离心管、移液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管架、烧瓶、漩涡混匀器、电炉、冰箱、水浴锅、超声波清洗器等。

1.1.3 实验试剂 考马斯亮蓝贮备液;蛋白标准品;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测试盒;丙二醛(MDA)测试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试盒;过氧化氢酶(CAT)测试盒;总抗氧化能力(T-AOC)试剂盒;谷丙转氨酶(GPT)测试盒;谷草转氨酶(GOT)测试盒;冰醋酸;双蒸水;无水乙醇等。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设置三个养殖密度梯度组进行实验,每组设3个平行:低密度组A1、A2、A3每缸10条鱼;中密度组B1、B2、B3每缸20条鱼;高密度组C1、C2、C3每缸40条鱼。养殖密度分别为:低密度组(5.04±0.21 )kg/m3 、中密度组(10.12±0.33)kg/m3、高密度组 (15.35±0.25 )kg/m3。

1.2.2 血清采集 准备好5 mL离心管接取血液,血液约占2/3管,事先在离心管中加入抗凝剂,以防血液凝固,血液采集好后,置于4 ℃冰箱中进行短期保存,尽快进行血液离心,4 000 r/min,离心20 min的條件下,温度为4 ℃,吸取上清液后放置在管内,贴上标签放在-80 ℃冰箱保存。实验开始之前3~4 h将血液上清液从-80 ℃条件下取出置于4 ℃的水浴中,以防止样品变质。

1.2.3 生长指标的测定

上式中的W1,W2为鹦鹉鱼的初始体重和末体重;L1,L2为鹦鹉鱼的初始体长和终末体长;n1,n2分别为实验初始尾数和终末尾数;d为饲养天数;W为鹦鹉鱼终末肝脏重量;F为鹦鹉鱼的总投饵量。

1.2.4 生理指标的测定 本实验共测定8个指标:SOD、MDA、CAT、T-AOC、GSH-PX、总蛋白含量、GPT及GOT。实验所用的试剂盒均购买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用SPSS 18.0软件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1,养殖56 d后,中密度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与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其他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

2.2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1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见表2,养殖56 d后,低密度组血清中SOD、GSH-PX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中密度组CAT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与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组的MDA、T-AOC无显著差异(P>0.05)。

2.2.2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见表3,养殖56 d后,低密度组肝脏中SOD、GSH-PX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中密度组CAT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与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肝脏中MDA和T-AOC无显著差异(P>0.05)

2.3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肝功能的影响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肝功能的影响见表4,养殖56 d后,低密度组的GPT和GOT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

3 讨论

3.1 养殖密度对鹦鹉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通常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鱼类的生存空间,食物来源受到限制,种内竞争加剧,水体理化因子发生改变,水质恶化,从而引起鱼类的生长率、存活率及对食物转化利用效率等的降低,密度的增加会对鱼类个体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

本实验发现,养殖56 d后,各处理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所设置的养殖密度尚未对鹦鹉鱼的死亡率造成负面影响。中密度组末体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低密度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说明密度在(10.12±0.33)kg/m3时已经对鹦鹉鱼的生长产生了影响,之后随着养殖密度越来越大,特定生长率越低,鹦鹉鱼生长越缓慢。本实验中,养殖水质一直保持较为良好的状态,说明影响鹦鹉鱼生长性能的不是水质指标。在较高的密度条件下,鹦鹉鱼摄食、活动空间受限制,竞争加剧,从而产生了应激反应,使鱼体的代谢等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鱼体的生长。

3.2 不同养殖密度对鹦鹉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1 不同养殖密度对鹦鹉鱼血液和肝脏中SOD的影响 生物在受到逆境的肋迫时,就能促使机体内细胞的内线粒体、微粒体和胞浆的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反应,通过还原产生活性氧和氧自由基,打破了生物体内的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如不及时消除就会造成生物体活性氧伤害[6]。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7]。

本实验发现,养殖56 d后,低密度组的SOD活性在血液和肝脏中均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说明养殖密度对SOD酶有严重影响,养殖密度越大,SOD酶活性越低。说明养殖密度的增大会降低鹦鹉鱼的抗氧化酶活力,高密度养殖会加强机体氧化应激的风险,同时也侧面体现了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加强。因此,机体对高密度养殖表现的不适性,其结果是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

3.2.2 不同养殖密度对鹦鹉鱼血液和肝脏中CAT的影响 本实验血液和肝脏中,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的CAT活性显著高于高密度组,而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CAT活性在中密度开始显著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养殖密度越大,CAT活性越小。CAT活力的下降,有可能提高机体氧化应激的风险,同时也侧面体现了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升高。

3.2.3 不同養殖密度对鹦鹉鱼血液和肝脏中GSH的影响 GSH属于一种低分子量的抗氧化剂,体内GSH量的多少是衡量机体抗过氧化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8]。本实验发现,血液和肝脏中的低密度组GSH-PX活性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中密度组显著高于高密度组,说明养殖密度对GSH-PX活性有显著影响。高密度养殖环境下的GSH的含量的下降,说明了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的下降。该实验结果和刘松岩研究的环境胁迫对中华鲟体内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的实验结果相同[9]。

3.2.4 不同养殖密度对鹦鹉鱼血液和肝脏中T-AOC、MDA的影响 T-AOC是反映机体内总的抗氧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酶性和非酶性抗氧化物的总体水平。T-AOC的水平随年龄逐渐增大而明显下降,致使机体内抗氧化酶合成减少或利用非酶性抗氧化物质能力减弱,即可出现氧化应激而引起自由基损伤[10]。MDA是一种从脂质过氧化作用中衍生的代谢产物,它己经被用作一种细胞膜氧化损伤的指示物。 MDA的高低可以代表机体或组织氧化水平的高低,它的高低也间接反映了机体细胞受损伤的严重程度[9]。

三个密度组血液和肝脏中的T-AOC活性、MDA活性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在本实验中养殖密度对T-AOC活性和MDA活性无显著影响。

3.3 不同养殖密度对肝功能的影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和天门冬氨基转移酶(GOT)这两种酶在糖、蛋白质和脂肪三大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酶类之一[11-12]。正常状态下,该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可溶性部分,而且血液含量很低。血清GOT的升高意味着肝脏的组织受到了破坏。本实验中,血清中GOT和GPT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推测可能是长时间的胁迫导致肝细胞受损,这两种酶从肝细胞中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含量升高。这与TEJPAL等[13]研究发现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血清中GOT和GPT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相一致。

4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养殖密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鹦鹉鱼的生长及血液肝脏的生理生化指标,中密度组在增重率、GSH-PX、GOT和GPT指标上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它对鹦鹉鱼的负面影响较小,当养殖密度达到(15.35±0.25)kg/m3时,会显著影响鹦鹉鱼的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肖莲,姜巨峰,吴会民,等.血鹦鹉遗传多样性及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12):51-55+63.

[2] 黄宁宇,夏连军,么宗利.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J].水产学报, 2006,30(1):76-80.

[3] IGUCHI T,WATANABE H,KATSU Y.Application of ecotoxicogenomics for studying endocrine disruption in vertebrates and invertebrates[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06,114(Suppl 1):101.

[4] SALAS-LEITON E, ANGUIS V, MARTN-ANTONIO B, et al.Effects of stocking density and feed ration on growth and gene expression in the Senegalese sole (Solea senegalensis):Potential effects on the immune response[J].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0, 28(2):296-302.

[5] 郝玉江,张国红,贾艳菊,等.种群密度对鱼类影响的研究概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04):397-401.

[6] 曹侦,冯广朋,庄平,等.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放流亲蟹对环境的生理适应[J].水生生物学报,2013,37(01):34-41.

[7] HOSKINS L J,VOLKOFF H.The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 of feeding in fish: insights and challenges[J].General &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2012, 176(3):327–335.

[8] 孫学亮,杨树元,陈成勋,等.不同密度对半滑舌鳎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06):100-105.

[9] 刘松岩.环境胁迫对中华鲟体内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6,24.

[10] 李野,洪英杰,朱慧明,等.电针对亚急性衰老大鼠肝与血清SOD MDA T-AOC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7):132-134.

[11] 贾明亮.低温胁迫对奥尼罗非鱼的生长、肌肉组成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0,46.

[12] 张永嘉,吴泽阳,许其爵,等.网箱养殖罗非鱼综合症的血清分析[J].水利渔业,1994(2):8-9,47.

[13] TEJPAL C S, PAL A K, SAHU N P, et al.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l-tryptophan mitigates crowding stress and augments the growth in Cirrhinus mrigala fingerlings[J].Aquaculture,2009,293(3):272-277.

(收稿日期:2019-08-08)

猜你喜欢
生长指标
不同EC值对甜查理草莓光合特性及生长指标的影响
复合益生菌对大菱鲆生长指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不同固氮菌对桉树生长指标的影响
嫁接西瓜生长指标与产量的相关关系
不同造林密度对巨尾桉生长指标的影响
饲喂酸化奶对犊牛生长、血液指标和腹泻的影响
不同LED光源对温室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氮肥对镉Cd胁迫下结缕草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外源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甘蓝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7份杭白菊种质的耐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