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下经圈套器高频电切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效果对比分析

2019-11-07 09:03李静李凯
医药前沿 2019年28期
关键词:圈套结肠镜息肉

李静 李凯

(中卫市人民医院 宁夏 中卫 755000)

结肠息肉为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并且结肠息肉患者的并发症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针对此类患者一经发现须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中通过利用内镜技术是对结肠息肉患者进行诊疗的有效措施[1]。本文将重点分析对于结肠息肉患者采取黏膜切除术(EMR)或结肠镜辅助下行经套圈器的高频电切术的治疗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8年1月-2019年3月的80例结肠息肉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女性别比为22/18,年龄区间处于23~67岁,平均(41.6±1.1)岁。对照组:40例,男女性别比为21/19,年龄区间处于22~69岁,平均(40.9±1.7)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均接受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和肠道造影,确定其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病变以及手术禁忌症等。手术前6h需严格禁食,并于术前3h给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进行口服,初始服用剂量700ml左右,之后需要每15min钟口服约250ml,患者的总服用剂量应达到2000ml。对照组患者于结肠镜辅助下行经套圈器的高频电切术予以治疗,待患者麻醉起效后将结肠镜置于患者最远端的息肉处并逐步推进,密切观察其息肉的具体部位和大小情况,首先利用圈套器对患者息肉基底部发生隆起处进行套住,利用35W高频电刀圈套器对病变部位进行切除,待病灶脱落后同时基底部呈现发白颜色后,于结肠镜辅助下利用圈套器对息肉进行直接切除。观察组行黏膜切除(EMR)术治疗,于病灶边缘2mm位置处口侧端以及肛侧端作为术中内镜注射针的进针点并一次注射约6~10ml肾上腺素(1:10000),息肉和粘膜下层完全分离,且有所抬举同时病灶周围的黏膜呈现发白后,利用圈套器对隆起息肉基底部进行套住,应用高频电流发生器,功率为35W,对于圈套病灶及其周边少许粘膜进行一次性切除,并于结肠镜辅助下对摘除息肉进行全部回收。

1.3 评估标准

(1)两组术后均随访2个月,对其疗效加以评估,治愈:即息肉得以全部切除,无残留。术后两个月复查提示患者病灶处覆盖新生粘膜以及上皮的肉芽组织,同时瘢痕并不显著;无效切除:即息肉的切除并不完整,且术后复查时原切除病灶部位仍存在残留物。(2)对比两组手术后的治愈率和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出血和穿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手术治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2.2 两组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结肠息肉是指由患者黏膜表面发生突出肠腔内的一种息肉状病变,同时也是临床中十分多见的一类消化道疾病,病理学中又可将其分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当中主要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而肿瘤性息肉则多见于结肠腺瘤,患者容易产生腹部疼痛以及大便性状变化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发生黑便及血便情况,若未能有效治疗容易诱发息肉恶变甚至可能产生大肠癌[2-3]。常规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然而其缺陷在于创伤较大且费用较高。随着近年来临床中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提升,内镜辅助下对结肠息肉患者进行治疗也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治疗措施,虽然通过采取高频电切术能够实现一次性对多枚息肉进行摘除的治疗效果,然而该手术方案针对超过2厘米且无蒂患者容易诱发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因此限制了临床应用[4]。EMR手术是近年来临床中的全新术式,手术原理是通过高频电刀并于内镜辅助下对患者消化道黏膜进行完整和连续性切除,可达到同常规开放手术同样的切除效果,同时术中操作便捷和安全性良好,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手术的一次性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EMR术式应用于结肠息肉患者治疗中临床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结肠息肉患者治疗中行EMR术的治疗,有助于提升一次性治愈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猜你喜欢
圈套结肠镜息肉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篮球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套圈就是圈套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