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 拓展视域 与时俱进
——关于学术研究道路的回眸与对话

2019-11-12 22:47杨剑龙芬兰黄保罗
长江学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剑龙学术研究基督教

杨剑龙〔芬兰〕黄保罗

(1.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2.赫尔辛基大学 世界文化系,芬兰 00100 Helsinki)

黄保罗:今天是2018年8月9日,我是赫尔辛基大学黄保罗,我与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在赫尔辛基大学一起做一个对谈。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请您介绍自己的生平和学历,有哪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对您的人生观和学术道路产生重大影响。第二,谈谈您进行的基督教和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也可以谈谈您学术研究的其他领域。第三,谈谈您近期的学术研究和规划,并说说基督教文化和文学关系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一、学术研究的起步与拓展

杨剑龙:从我的人生来说,从大上海到江西插队是重要的一步。我1952年出生,读书比较早,是六七届初中毕业生。1970年我离开上海到江西插队当农民,头尾共6年,其中有大半年当大队小学代课老师。1975年我被推荐上大学,读的是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黄保罗:您应该在农村表现不错吧,还是您有政治背景,家庭关系比较硬?

杨剑龙:没有政治背景,主要是劳动比较好。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我们班当时100多个学生,留下3位从教。

黄保罗:留校后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杨剑龙:1978年留校后在写作教研室当写作课老师,兼任中文系七七级班主任,当时七七级有不少学生年纪都比我大。后来我又考了研究生。

黄保罗:研究生考的是哪儿?

杨剑龙:考的是扬州师院,报考的是知名教授曾华鹏先生。曾华鹏先生复旦大学毕业,当年他的老师贾植芳先生被打成“胡风分子”,曾华鹏先生是学习委员,被打成“小胡风分子”,曾华鹏先生本来要留校的,后来被发配到扬州,“文革”以后调到扬州师院工作。

黄保罗:您是哪一年到扬州求学的?

杨剑龙:1984年,我考取了扬州师范学院,成为曾华鹏先生的开门弟子。1987年毕业,我的学位论文是《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创作》。

黄保罗:您研究生毕业后去了哪个学校?

杨剑龙:毕业分配进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毕业的研究生不多,曾华鹏先生专门为我写了一封推荐信。

黄保罗:您后来在哪里读的博士学位?

杨剑龙:我于1996年报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是王铁仙,他是瞿秋白的外甥,当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我在职攻读两年拿到了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是在扬州师院就想做的。

黄保罗:是什么题目?

杨剑龙:我当时想做的论题是“论五四小说与基督教文化”,但是导师觉得这个题目不适合,我就改为研究乡土文学。我后来想,导师否定的原因大概是当时的氛围不允许做与宗教有关的论题,而我当时的学识也难以把握这样的论题。

黄保罗:您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与您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吗?

杨剑龙:对。硕士毕业到上海师范大学工作以后,我把硕士学位论文不断修改、扩充,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由贾植芳先生、曾华鹏先生和李关元先生作序,内容包括鲁迅的乡土世界、乡土作家创作论、鲁迅身边的乡土作家、鲁迅著作的崇尚者、乡土文学综论、历史与现实之间六章,涉及鲁迅、许杰、许钦文、废名、王任叔、潘漠华、台静农、蹇先艾、彭家煌、赖和等乡土作家。导师在序言中认为“这是一部扎实、丰富、富有新意的书稿”。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共计16章,涉及鲁迅、周作人、许地山、冰心、庐隐、苏雪林、张资平、郭沫若、老舍、萧乾、巴金、曹禺、徐訏、北村、张晓风,梳理研究各个作家与基督教的关联,分析他们各自受基督教观念和《圣经》文本的影响。我的学位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几乎每一章都先期发表了。199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由新加坡青年书局再版。

黄保罗:各章先作为单篇学术论文发表了?

杨剑龙:对。博士生学习第四个学期初,导师王铁仙教授看我的学位论文写得差不多了,让我申请提前答辩。我的申请获得了学校同意,所以我在职攻读两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黄保罗:请您总结一下这一段学术生涯。

杨剑龙:在我的学术道路上,我常常用一个词“耕耘”。因为当过农民,所以把在大地上的耕耘移到学术研究上,在大地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在学术上也是这样,脚踏实地,别想投机取巧,从阅读文本开始,从资料搜寻开始,发现问题寻找题目,踏踏实实地做,做学问也是耕耘。至今我已出版个人学术著作二十多本,合作著作二十多本,还有一些编著。从我的学术生涯来说,硕士与博士学习是特别重要的基础。我跟随曾华鹏先生、李关元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尤其是作家作品论的基础。跟随王铁仙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尤其坚定了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性观照和审美研究。

黄保罗: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导师们对于您的学术研究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杨剑龙:曾华鹏先生、李关元先生给我的学术道路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曾华鹏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从时代和作家经历和心理分析创作,对文学作品深入肯綮的分析和把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成为我们研究生的榜样。李关元先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于新的信息和研究方法的敏感和关注,潇洒又雅致的人生态度,与人为善的处世方式等,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我的治学。王铁仙先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他有两个关键的方法,一个是人学,从人的角度研究文学;一个是审美,从审美角度研究文学。我做博士学位论文不仅梳理研究不同的中国现代作家与宗教文化的关联,在认真搜寻和研读资料过程中分析作家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靠资料说话;而且力图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分析每位作家的创作从基督教文化、从《圣经》文本得到怎样的影响。

二、从香港中文大学走向世界

黄保罗:听说您曾经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过客座教授,开设“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课程。

杨剑龙:我的论文《论“五四”小说中的基督精神》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五四”小说的基督教色彩》发表于香港《二十一世纪》,被德国《中国教讯》译为德文全文转载。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的诸多章节陆续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了一些影响,我研究冰心、鲁迅、郭沫若、老舍与基督教文化关联的单篇论文,都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我在加拿大学术刊物《文化中国》发表的《独特的道德人格和精神本性——论许地山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思想》,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许地山及其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联,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编。

黄保罗:您怎么会去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

杨剑龙:大概是因为我在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研究方面的成绩与影响,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作为校外专家,参加博士生陈伟强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他的论文《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相遇——许地山个案研究》细致研究了许地山的宗教观。陈伟强是一位牧师,也是一位作家,创作了许多微型小说、散文、诗歌等。后来我与陈伟强成为朋友,我和硕士生合作撰写的《论陈赞一的文学世界》在香港出版,陈赞一是陈伟强的别名。

黄保罗:您是何时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

杨剑龙:2003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邀请我担任客座教授,开设“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选修课程,有3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选修。我出了许多题目让学生做论文,作为他们的课程成绩,最后编成了一本论文集《文学的绿洲——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在香港出版,卢龙光教授作序。由于2002年发生了SARS(“非典型肺炎”),许多国际学术会议都延期到2003年举行,在担任客座教授期间,我在香港参加了不少国际会议,加强了与境外学者的交流。

黄保罗:听说您在客座期间做了一个公开的学术报告?

杨剑龙: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吴梓明教授邀请我做一个公开学术演讲,由中国神学院余达心副院长评点。我定的讲题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五四’时期一个角度的回溯与思考”。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夜以继日查阅资料准备讲稿。演讲获得了成功,5万字的演讲稿200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评价:“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杨剑龙教授的讲演回溯‘五四’的历史,观照此时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态度,思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关系,对于全面观照20世纪中国社会嬗变的历史轨迹,对于全面梳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对于全面审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等,都有着毋庸置疑的意义。”该著后来获得第八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

黄保罗:这个演讲拓展了您对于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题的研究视野。

杨剑龙:是的。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期间,我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做完出版。我在“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演讲的基础上,设计了论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的论著获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我的学术研究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起步,到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再不断进行拓展深化。

黄保罗:您的学术研究从哪些方面进行拓展深化?

杨剑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我出版了学术论文集《文学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学术专著《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获第十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著作《鲁迅的乡土世界》被列入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后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出版了《耕耘与收获:杨剑龙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面,我的著作《现实悲歌——谈歌、何申等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是较早全面研究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成果;我参与导师王铁仙教授主持《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主要撰写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研究;邱明正主编的《上海文学通史》,我撰写了第28章建国初期的主流文学、第29章“五四”文学精神的潜行,研究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海文学,参与这两部著作的撰写,拓展了我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我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出版物二等奖,成为高校教材的畅销书;先后出版了学术论文集《文化的震撼与心灵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论》《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历史与现实病症的互照》《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文学现象》《阅读与品味:杨剑龙中国当代文学论集》《新世纪文学论》《叙事视阈:新世纪长篇小说综论》等。

黄保罗:您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后,好像去不少国家和港澳地区参加学术活动。

杨剑龙:我后来去新加坡、德国、美国、加拿大、斯洛伐克、日本、奥地利、韩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参加学术活动,2005年去美国纽约大学访学,2013年被澳门城市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三、都市文化研究及参与世博会

黄保罗:您好像还担任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主任?

杨剑龙:2004年由我领衔申报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的一部分精力便转到都市文化研究,这成为我学术研究的第三方面。先后出版了文化研究论文集《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学术著作《坐而论道:当代文化文学对话录》,是我与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与文学对话的文集。《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双眸》则收入了我近两年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成果。

黄保罗:您领衔的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诸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杨剑龙:我担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期间,每年组织都市文化国际会议,一般采取双城比较的研究视角,分别主办了上海-台北、上海-纽约、上海-首尔、上海-巴黎、上海-东京、上海-博斯瓦纳等国际会议,拓展了都市文化研究的视域和影响。我被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为上海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做了不少项目,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二等奖。

黄保罗:听说您还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学术论坛策划和整理?

杨剑龙: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是一桩大事,我们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应该积极主动参与。上海世博会策划有1个高峰论坛、6个主题论坛,我申请到主题论坛“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的策划,并先后参加了在宁波、苏州、无锡、南京、绍兴、杭州举办的6场主题论坛和高峰论坛及闭幕式,并主持了公众论坛的整理。上海世博会有54场公众论坛,分为青年论坛、省市区论坛、上海区县论坛、妇女儿童论坛等,我率领研究生们在审读原始资料、研究有关材料的基础上,整理编辑成70余万字出版。我参与了高峰论坛的《上海宣言》与闭幕词起草,主办了4场与世博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分别组织了葛剑雄、吴建中、成键、屠启宇、钱智演讲的五场“世博会文化系列报告”,我作了6场与世博会相关的学术报告,独立承担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上海世博会效应的延续放大的瓶颈、问题与危机研究”、上海市侨务理论研究课题“上海世博会对提升城市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作用研究”,发表了十余篇与世博会相关的学术论文,还就上海世博会的话题接受《上海科技报》、韩国广播公司KBS电视台驻上海记者站的采访。

黄保罗: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主办,有您作为专家参与的一份功劳。

杨剑龙: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论坛事务部专门致信感谢,信中写道:“作为世博论坛咨询专家,您自始至终对论坛筹办工作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世博会系列论坛的主题策划、嘉宾邀请、议题沟通、成果总结,以及《上海宣言》的起草撰写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您为论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上海世博会的精神传承和理念推广奉献了宝贵的力量。”

黄保罗:您现在还担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杨剑龙:我2013年卸任,卸任前主编了两套丛书:“都市文化研究论丛”8本、“都市文化研究读本”4本。我还曾主编“文化与文学论丛”4本、“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研究丛书”8本。参与了“海上百家文库”的选编,选编了洪森卷、杜宣卷、吴强卷、罗洛卷等7本。

四、近期研究和未来规划

黄保罗:我读到您最近发表在《上海文学》的中篇小说《十指梅花》,写大学青年教师生活的,很有意思。您除了学术研究,还钟情于文学创作?

杨剑龙:我在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任教时,养成了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当时就创作过诗歌、散文。第一篇短篇小说《凝望与叹息》发表于《当代小说》2001年第8期,是写大学教师之间明争暗斗的。2008年我的长篇小说《金牛河》出版(繁体本《汤汤金牛河》在台湾出版)引起文坛关注。至今我已经发表了3部中篇小说、9篇短篇小说、5篇微型小说,散文集《岁月与真情》在台湾出版。诗集《瞻雨书怀》出版后,李继凯教授在《文学报》发表评论《赤诚之心建构诗意人生——评杨剑龙诗集〈瞻雨书怀〉》,认为作者“用赤诚之心建构其诗意人生,展现了诗意盎然的当代学者生活”。该诗集与《徐志摩散文》、王宗昱《儒礼经典选读》等一道,被“壹学者”公众号评为“适合零碎时间阅读的十本书”之一。

黄保罗:我也在创作一部作品,是有关我父亲母亲的家族回忆录,是我母亲的口述,目前有七八万字,想扩充到15万字左右,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母亲是文盲,她口述的语言太丰富了,生动、诙谐。

杨剑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样的语言应该保留下来,希望您的这部作品早日付梓。

黄保罗:我是1987年中文系本科毕业,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文学创作仍然是我的爱好。

杨剑龙:我现在有机会仍然在创作,我的第二部诗集也筹划出版。我还想继续从事小说创作,有机会编辑出版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当然有机会仍然想创作长篇小说。

黄保罗:近期您有何研究规划?

杨剑龙:2016年我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包括5个子课题:中国现代文学图文互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封面、插图研究、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作品连环画改编研究、中国现代画报图像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期刊封面与插图研究。我与团队一起在从事该项目的研究,也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参与。我自己正在研究“鲁迅《阿Q正传》的图像演绎”。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有不少画家改编连环画或插图,呈现出对于作品的不同阐释与演绎。

黄保罗: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图文并茂,一定很有意思。

杨剑龙:我曾经发表《论贺友直连环画对鲁迅〈白光〉的阐释》《论巴金小说〈家〉的连环画改编》《论〈新青年〉封面与插图的文化韵味》等与图像有关的论文,最近发表了《论刘岘对〈阿Q正传〉的图像阐释》,《论刘建庵的木刻连环画〈阿Q的造像〉》也即将发表。最近我还在撰写论文《论顾炳鑫的〈阿Q正传〉插图》,希望有独到的发现与见解。

黄保罗:您的学术研究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研究开始,拓展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研究,拓展到论语派等现代文学研究,拓展至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研究,拓展至都市文化研究。在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中,您有何经验和感悟?

杨剑龙:经验谈不上,感悟倒有一些。我曾经在学术演讲时总结道:开拓学术自留地精耕细作,这是我学术研究的感悟之一。学术研究必须寻找到自己独特的领域,才能有创见有发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从对于中国 20年代乡土文学的研究,到研究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到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到研究都市文化,等等,都在这些自留地里精耕细作,有了一定的成果与影响。不弃涓涓溪流拓宽学术滋养,这是我学术研究的感悟之二。学术研究应该有开阔的视阈、扎实的理论功底,这必须应放宽眼界,学习与自己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栽种与耕耘之物茁壮生长。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我学习研究文艺学的诸多理论与方法,学习民俗学、心理学、文化学、宗教学等诸多理论,从而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阈与建构具有创新色彩的研究视野。与时俱进清醒的学术意识,这是我学术研究的感悟之三。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仅理论与研究方法应该与时俱进,论题的选择也应该如此,这必须有清醒的学术意识,在对于研究现状、有关资料的把握中,寻觅论题、寻找角度展开研究,清楚哪些论题有价值、哪些领域值得探究,在论从史出、深中肯綮的研究中,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黄保罗:现在回到最后一个问题,请您谈谈关于文学和基督教关系的学术研究状况和未来的展望。

杨剑龙:在中国大陆学术界我是比较早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研究的,后来有不少学者加入。我在《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史料问题》中梳理了刘勇、王列耀、胡绍华、王本朝、喻天舒、许正林、唐小林、高利克、刘丽霞、陈伟华、齐宏伟、郭晓霞、季玢等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我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研究现状与思考》一文,从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研究的角度梳理,涉及王本朝、丛新强、谭桂林和龚敏律、季小兵、杨剑龙、陈奇佳和宋晖的学术著作以及诸多学位论文和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论题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台湾文学、北村与史铁生等作家的研究中有诸多成果,其成就与价值主要在于接续了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研究,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学与基督教的关联,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阈和方法。

猜你喜欢
剑龙学术研究基督教
团结奋战的剑龙
剑龙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剑龙是武士吗?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
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