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2019-11-12 07:43汤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汤敏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全面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升核心素养的突破点,一切教育改革的措施必将落实在课堂。鉴于此,文章对《开辟新航路》一课的教学从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引领、思考论证、深度拓展等环节进行了创新与重构,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5-0076-02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唯物史观等要素。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实践及感悟。

一、时空观念的培养

时空观念包含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是指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时空下加以认识和评价。具备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据此,笔者从四个层次定位了学习目标:一是知道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相关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能够看懂地图;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三是形成对历史概念“新航路”的认识;四是形成对世界市场的认识。

关于时间的表达,包括世纪、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等。就本课教学内容,教材中出现过如下信息:1487年,迪亚士率领葡萄牙船队开始了最早的航行。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了环球航行。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加以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时间,可以有以下不同的表达方式: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16世纪前后、1500年前后等。

关于空间概念的形成,首先引导学生熟悉并解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围绕航行时间、国籍、航线以及影响等内容展开自主学习,画出历史时间轴,并要求各小组之间分享学习成果。同时通过展示14世纪欧亚大陆之间主要商路示意图,使学生从空间上形成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直观认识。综合对比两幅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新航路”的概念,即1500年前后,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远洋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美洲等地的航路。因不同于古代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称之为新航路。在本课教学的最后,出示17世纪世界贸易示意图,引导学生感知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之后世界贸易的变化。在教学中通过对历史地图的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全面深刻地了解相关历史现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二、史料实证意识的树立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史料学”。史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载体,树立史料实证意识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学习品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如下史料:“中世纪(约5世纪至15世纪)的骑士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能够出产供他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于是,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到处追求黄金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作为热爱神圣基督教并努力推动其發展的天主教徒,国王与王后决意派哥伦布前往印度各地,拜谒该地诸君王使其皈依吾神圣天主教。”“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可可、烟草,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布匹、香料的交易量也大增。意大利各城市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所排挤。”通过对历史文献、图片、文学作品不同类型史料的选择与呈现,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材料的多样性,学会辨别一手材料与二手材料、学术论著与文学艺术作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学会“在证据中重建过去”,有利于树立实证和理性意识,进而推动历史思维的发展。

三、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借助史料并充分利用教材中“历史纵横”素材及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缘因素等方面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关于背景、原因的全面认识。通过设问,从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对亚非美洲、对世界三个方面思考、探讨其影响,使学生形成如下认识:商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价格革命则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同时将课后学习延伸的环节作为探究的问题之一,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或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如新航路的开辟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比开辟新航路早出半个多世纪的郑和远洋航海活动,为何没有产生同样的影响?又如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何理解新航路与全球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多种史观解读新航路的开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发展到今天,更多的人从“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中走出来,开始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历史现象。此环节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多角度认识和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开阔了学科视野,重构并完善了历史认识。

四、唯物史观的培育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有人将唯物史观素养称作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灵魂”,足见其地位的重要。在教学中,笔者围绕“世界市场”这一概念,从生产力角度渗透唯物史观,使学生认识到:1500年前后,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文明的发展由分散、孤立逐步走向统一、整体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基本完成。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实现了历史评价教学与唯物史观的融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笔者将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塞维利亚的哥伦布墓》、《带着诅咒的黄金时代》(片段)作为本课拓展阅读的素材,介绍给学生。“站在哥伦布塑像前,我想这不仅是历史,这还是今天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自己。人有欲望,人有探险的精神,人也在欲望的驱使下冒险。在古代社会,这种行为可以不受约束,成就英雄。今天,人们有了强弱社会之间新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约束,可以探险,却不能侵略和掠夺。而这样的认识规则又是经历了多少屠杀、战争、鲜血才会形成。近几十年来,北美国家对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开始了新一轮反省……”“如果你愤恨,你就和对方站到了同一个平面上;只有当你开始怜悯对方,你才终于有能力离开了脚下可悲的境地,面对厄运灾难的态度,面对历史的态度,在表现一个民族内在的力量,也在塑造它的未来。”以此指导学生从联系、发展的角度,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在全球视野下审视历史发展的结果,真正将立德树人的宗旨落到实处,彰显了历史学科的育人特色。

历史素养的提升根植于日常教学之中,只有将核心素养理念贯穿于每一堂课中,从细微之处着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获得精神成长并得到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刘仁清.把握时空观念 构建知识体系[J].考试周刊,2017(35):14.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镜头中的组诗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