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的图像表达与传播功能探究

2019-11-13 04:38何志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6期

摘 要 鲁迅文化的图像表达与传播功能的探究重点,一则是体现在图像的演绎模式上,鲁迅文学作品的图像演绎有反抗式、温情式以及颓废式三种,不同封面图像演绎,展现出了鲁迅文学的不同呈现方式。二则是鲁迅对图像价值的肯定与信任,鲁迅借助图像符号特征实现了文学叙事的图像化表达,展现图像符号的优势,进而能体现了图像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三则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学传播的传承与传播,是否能像鲁迅文学一样,实现完整的呈现与传承。本文针对这三大主题,从图像在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入手,探究在图像符号大量充斥的信息时代中,如何实现图像与文学的共存与融合。

关键词 鲁迅文学 图像表达 传播功能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巨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各种图像,鲁迅本人也对图像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多数鲁迅文学的文章封面都与主题相互呼应,其文学作品也展现出语言与图像之间的互文规律。无论是早期发表的《彷徨》还是后来的《野草》等,都是鲁迅先生亲自捉刀设计,借助图像符号的特征与优势,展现出了优良的图像表达功能,有效带动了语言的传播。因此图像也是鲁迅文学的另一种阐述方式,封面图像不仅有装饰功能,还与文学主题遥相呼应,实现了文学叙事的图像化展现,达到了文学创作的外化与延伸。

1鲁迅文学作品图像表达的价值

读鲁迅的文学作品,总能发现语言与图像的呼应。无论是少年闰土,还是百草书屋中,其插图都能将文章内容很好地反应出来,所以鲁迅文学作品总是能让人影响深刻。鲁迅文学中图像表达,是最为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无论是封面还是插图等,能实现与主题的互文,封面图像不仅具备外在的装饰功能,还与鲁迅的精神世界相连,形象化地呈现了鲁迅内心想法。

鲁迅的图像观影响着鲁迅文学的图像叙述。其实,从鲁迅自身的性格角度来看,其有着较为强烈的图像情节,从小就比较喜欢描绘图像,且图像内容与文学内容紧密相连,也充分地肯定了图像的价值与艺术。对鲁迅本人来讲,图像与文字一样,都是叙事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鲁迅及其文学作品中可发现,语言的漫画笔调以及色彩语言的多样化应用。鲁迅本人在图像方面有着较强的造诣,文学作品中的插图以及封面等,都将图像符号运用到恰到好处,实现语言与图像完美结合的同时,实现两者的相生相长。

所以,与鲁迅同时代以及后时代的画家都传承了鲁迅的美术思想,就像丰子恺以及版画家赵延年等一样,他们都在绘画中运用了图像符号的特征与优势,且实现了文学与图像的相互渗透。毕竟,在鲁迅文学中平面图像与影视图像是最为常见的,平面图像包含了插图艺术、木刻版画以及作品封面装帧与设计等,最能展现鲁迅文学中图像表达与功能传播的关系。研究鲁迅文学的图像表达与传播功能,既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图像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也尝试着实现鲁迅文学图像的延伸,并引导人们更好地去解读鲁迅文化,让鲁迅文化在现代中展现出自身的文学价值。

2鲁迅文学中图像的传播功能

图像表达与文学传播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这一点在鲁迅的文学作品等体现的十分透彻。新时代中下图像表达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是因为图像独立于文学作品之外,但鲁迅文学中图像与文学相互渗透。图像能更好地引导人们阅读和理解鲁迅文学作品,鲁迅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反封建意识,也为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鲁迅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其文学传播经离不开图像的协助,封面以及插图都能给人深刻的影响,能让人将语言转变为图像,进而更好地阅读文学作品。即使是從新时期的发展环境来看,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图像等,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性,图像突破了语言与文字的限制,图像符号的应用也符合现阶段的大众审美需求。这也给新时代文学创作者带来了启示——将图像作为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的新途径。图像在传媒时代下能为文学作品传播与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实现图像与文学作品的融合,能想鲁迅文学一样,在独特的艺术审美中为文学作品找准定位,适应大众在传媒时代下阅读方式以及阅读习惯的转变,用图像吸引大众对文学作品的注意,并在图像中蕴含文学主题,实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优质、快速传播,使得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能寻求新的出路。

鲁迅文学中图像的传播功能,并不局限于对文学主题诠释和外在装饰,还有其他传播形式无法替代个体价值。其实图像本身也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能更加形象地阐述事物,在各种图像符号的协助下给人们带来较为享受的视觉感受。比对文学作品,图像的优势在于其直观性以及生动性,没有原因阐述的繁琐与精巧,但却能直观地呈现其表达内容,鲁迅文学中图像的传播功能正是利用了图像原有的优势,达到了优质化的文学传播与图像创作。

3图像与文学传播的联系

图像符号也是文学符号的一种,但图像本身超越了语言的内涵,应用图像符号,能有利于展现精神家园以及内心世界。对图像以及图像符号的解读,加强对图像传播速度的研究,能掌握图像符号的传播规律,认识到图像的社会文化性特征。图像所蕴含的信息较多,通过对图像内容以及元素的探析,能深入发现图像的文化内涵。就像是清明上河图一样,借助图像中所描述的风俗人情能反应但是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等情况,以便于人们分析宋代的实际历史环境。所以,在文化传播中图像的历史悠久,既属于技术层面也含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图像串联起的知识,也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媒介。在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环境中,图像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可分,语言和文字为人们架构其对世界的认知与想象。

图像是一种建立在线条以及色彩之上的艺术,具有视觉与动态性,图画为文化传播提供了途径,特别是在文化公共领域中,图像的传播功能以及其应用价值不容小觑。一方面在达·芬奇的《论绘画》和莱辛的《拉奥孔》,就反应出图像的视觉特点,另一方面依据米歇尔对图像的认识,图画也会表现出与叙事的不相容性以及异质性,这也是“图像转向”的核心理论。依据“图像转向”的理论,图像与文化之间并不是单一的辅助关系,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影响则是由绘画者或者是设计者的耳之势结构决定。图像为人类信息交流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影响着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在图像学研究中发现,图像传播是现代传播中最为直观以及有效的一种方法,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生产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像比文化也进入了新的时代,20世纪中借助电子信息与影视技术,文学呈现出了特殊的“图说”趋势,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以视觉形式呈现,读图文化也成为后现代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但这种读图文化不同于鲁迅作品中的图像价值,读图文化更加简单,图像成为人们视觉享受的工具,图像也成为视觉文化的附属品。虽然,图像具有自身的认识功能与艺术魅力,但失去文学的加持,其内涵以及意境就失去了底蕴,纵使读图文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与展现出自身积极、正向的传播效果。

鲁迅作品的图像,实现了文学作品的突出审美功能,给予人普遍性的审美享受。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应得到相应认知与接收能力的支持,图像的传播功能是锦上添花。而图像直接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关,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以及解码特征,图像催化的鲁迅文学的传承与传播,所以鲁迅文化至今依旧经久不衰。

4现代文学作品如何利用图像表达功能与传播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文学发展越来越大众化,比起文学作品,图像更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学作品与图像之间的隐隐呈现对立势态。不同于鲁迅文化的传播时期,我国现阶段民族实力强盛,政治局面稳定,文学的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不同于鲁迅文学的语言表达方式,新时代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本身就通俗易懂,图像和语象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借助“文本细读”以及“图像凝视”的角度,图像对现代文学作品依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传播价值,但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图像实现文学的传播。文学的大众化发展中,图像艺术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的转型,鲁迅文学的成功在于其语象具有较强的视觉刺激,语象构成为图像艺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使得鲁迅文学中图文结合的恰到好处。

从鲁迅的图像情节以及文学事业发展来看,新时代下文学作品的创作,应该学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将图像与语象结合,推动现代文学的艺术化发展。现代文学作品在创作中,要将文字构建成一幅幅画,让人的阅读中不由地浮现相应的画面,就像鲁迅在文学作品中“人、兽、鬼”的图像呈现一样,将文学场景转变变成画面的切换,才能实现文学与艺术的互文。文学作品创作中要立足于“文学图像论”的文学观念,基于图像与语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出鲁迅语象的构图方式以及色彩笔调类型,实现图像与语象的协调共生。现阶段大众痴迷于“在场”,文学创作要让阅读者身临其境,实现在场叙事,才能满足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要求。所以,现代文学创作的原则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图像文本成为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鲁迅是用文学的眼光作艺术的事业,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功能融合,形成了一种合成艺术。现代文学作品也要实现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文字要与图像符号相互呼应,以跨越学科的界限,创造出语图世界。文字的表达要与图像表达一样,更加的直观与简洁,细致但不精确,留给大众一定的想象空间,但大体框架一定要明确条文。所以,文学作品中文字要具优势色彩性,正如鲁迅对人物形象的描述一样——魏连适“浓黑的须眉,两眼在黑气里发光”,过客“黒须,黑色短衣裤”,这种黑色系语象的表达,一下子就將人物与孤独、复仇、落寞、抑郁、罪恶等复杂体验联系在一起。此外,还要有漫画笔调,漫画笔调是要夸张、廓大的笔调进行写作,为人作画,让读者能直观地场景的特征,漫画笔调的显现的、具体化的形态,能让人感受到力量感、闲适感和戏谴感等,这也是图像吸引人的地方。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学作品要借助图像的表现优势,用漫画笔调以及不同色系的语言,精准地表达意图,实现文学作品的优质传播。

5结语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追求图文结合,图像不仅具有基本的装饰功能,还有与文学主题相互呼应。新时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要借鉴鲁迅作品中的图文结合与视听效果,积极实现图像与语象的融合,借助漫画笔调以及不同色彩语言,使得图像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便于读者“在场”阅读。

基金项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课 题“鲁迅文学的图像表达及传播”(编号:XDK2014-C-26)。

作者简介:何志宏,(1989.1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岳阳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张玉勤.鲁迅作品封面的图像表达与叙事功能[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08):142-149.

[2] 张乃午.另一种讲述方式:鲁迅小说场景的图像呈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197(03):97-104.

[3] 倪丽婷.裘沙、王伟君夫妇对鲁迅杂文的图像演绎——以《华盖集》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 2018,169(04):102-108+114.

[4] 张乃午.语图符号学视野下鲁迅文学的图像演绎[J].青海社会科学,2017(02).

[5] 陈力君.图像、拟像与镜像——鲁迅启蒙意识中的视觉性[J].文学评论,2019(03):16-20.

[6] 孙淑芳.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的媒介转换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7] 黄琪.“形”与“影中人”的“相互主体性”——评董炳月的《鲁迅形影》[J].鲁迅研究月刊,2017(06):93-98.